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某厂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法(SCGE),俗称慧星试验,探讨小剂量X射线接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情况。方法 选择32例射线作业保同为接触组和33例非接触人员为对照组,通过SCGE法测定他们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 射线组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NA链的断裂损伤程度和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有显著相关。结论 射线工作者长期受职业性小剂量照射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
丙烯脯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烯腈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在急性和亚急性经口染毒试验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染毒剂量(10mg/kg、30mg/kg、50mg/kg)丙烯脯(ACN)及不同梁毒时段(2h、14d、28d、42d)对大鼠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在急性和亚急性染毒试验中,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均随ACN染毒剂量增大或染毒时间延长而加重,并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染毒14  相似文献   

3.
职业接触射线者外周血有核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接触射线者外周血有核细胞DNA损伤的研究江苏省职防所(210028)蒋晓红王民生王湘苏徐德州江苏油田卫生防疫站傅成林殷向明季久宁在职业医学领域中对职业性射线接触者常用的进行生物学监测的遗传学指标有淋巴细胞的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分析等。微核检测的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γ射线外照射诱导正常人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以正常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又称彗星电泳),研究了不同剂量γ射线外照射诱导正常人血淋巴细胞DNA瞬时损伤的情况。结果0、0.1、0.5、12、和3 Gyγ射线外照射淋巴细胞后,彗尾DNA含量(y)与受照剂量(x)关系为y=-1.1063x2 10.398x 3.5362,Olive矩(y)与受照剂量(x)关系为y=-0.0345x2 3.5282x 0.6542。结论γ射线外照射正常人血淋巴细胞DNA有明显的损伤作用,所致原初损伤与受照剂量呈良好的线形平方关系,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链断裂(DNAsb)单独作为潜在的人体健康危害早期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了正常健康人、肿瘤患者、X射线接触者和肿瘤放射治疗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链断裂。结果:X射线探伤工人、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百分率及DNA迁移距离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结论:SCGE检测DNAsb可望成为患癌风险评估的生物学标志。适合于肿瘤易感人群、辐射敏感人群的筛选和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6.
张俊平 《职业与健康》2006,22(12):897-898
目的了解多环芳烃接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探讨职业性肺癌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分别检测43名多环芳烃接触者(接触组)和21名非接触者(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情况。结果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率为3.27%,对照组为0.67%,二者相比,P〈0.01;损伤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环芳烃接触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外周血淋巴细胞已出现损伤,应用SCGE方法检测多环芳烃职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可作为职业性肺癌发生的一种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γ-射线对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γ-射线对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情况,为预放射线对人体的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CGE)测定,观察小鼠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彗星率。结果 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不同剂量组的小鼠彗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剂量组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并且在各个时点的不同剂量之间的慧星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在低剂量组各时点间彗星率差异无显著性,而在高剂量组各时点间差异有显著性,并且以一天中16:00时点最高。结论 γ-射线能引起淋巴细胞DNA损伤,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此外还提示-天中淋巴细胞对γ-射线的敏感性不同。在探伤工人和对照组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职业接触抗癌药物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彗星试验检测接触抗癌药物护士的DNA损伤。方法:选择16名职业性接触抗癌药物的护士为暴露组,平均暴露工龄为5.6年,平均每天配药7.8份。另选16名从未接触过抗癌药物的护校学生为对照组。用彗星试验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迁移情况。结果:暴露组平均彗星长度为46.27μm,明显高于对照组(26.78μm),差异有显著性(P<0.01)。暴露组平均长尾核的百分率为6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暴露组的护士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广州某鞋厂112名(男43名,女69名)工人的血苯浓度,应用微核试验及彗星电泳测定淋巴细胞DNA损伤。结果显示,苯接触者血苯浓度升高(P<0.001),以刷胶车间工人最高(0.0296μmol/L),其次为成型车间(0.0035μmol/L),对照组工人血苯值为(0.0004μmoL/L)。3组间DNA损伤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刷胶车间工人微核率为5.2‰,彗尾DNA含量为42.6%;成型车间工人两项指标分别为2.1‰,38,8%;对照组则为0.5‰和32.3%。提示苯可致淋巴细胞DNA损伤,损伤程度与苯接触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锌对镉致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经腹腔同时注射1.25,2.50,5.00mg/kg硫酸锌和2.50mg/kg氯化镉水溶液,染毒24h和48h后分别取外周血和胸腺,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cell gel eletrophoresis,SCGE)技术观察不同浓度锌对镉致小鼠外周血和胸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镉组的淋巴细胞DNA平均迁移长度明显增加,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剂量的锌和镉同时作用时,无论染毒24h还是48h,外周血和胸腺淋巴细胞的DNA平均迁移长度明显下降,与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锌对镉致淋巴细胞DNA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别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SCGE)及染色体畸变试验观察电离辐射对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和染色体损伤效应。方法 观察不同辐射剂量下外周血淋巴细胞DNA迁移长度及迁移率 ,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组下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结果 各组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差异没有显著性 (P >0 0 5 ) ;接触射线的作业人群 ,彗星细胞率及DNA迁移长度明显超过对照组 ;同时 ,随着辐射剂量的加大 ,细胞DNA损伤级别亦有加重趋势。结论 SCGE技术可以检测电离辐射对作业人群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12.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苯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研究苯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将接苯工人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测定当时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分组。观察指标包括DNA断裂分级(将DNA断裂损伤细胞按其损伤程度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彗头末端到彗尾的长度)。结果 接苯工人DNA断裂程度及DNA彗星尾长[Ig(尾长+1)]两个参数,接苯组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8hTWA浓度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彗星试验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苯引起的人类淋巴细胞DNA损伤,提示对于检测环境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可能是一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作业工人的DNA损伤情况,探讨三氯乙烯对作业工人的遗传毒性.方法 检测作业工人工作场所空气中三氯乙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测定作业工人班后尿中三氯乙酸浓度,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50名三氯乙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 三氯乙烯作业工人班后尿中三氯乙酸浓度大于对照组(P<0.01),DNA损伤情况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乙烯作业工人尿中三氯乙酸浓度与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长期接触三氯乙烯可导致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14.
DNA损伤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又称为彗星实验,是一种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断裂的技术。近年来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特定的DNA损伤、DNA特异性染色、DNA修复、遗传毒理、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实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使改进后的方法更加快速简捷、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SCGE) 分别检测了受γ射线照射后小鼠及从事X 射线探伤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 单链断裂(ssb) , 结果发现: 0-5Gy 和5-0Gy 的γ射线照射组小鼠, 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从事X 射线探伤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百分率也显著升高。提示SCGE 检测的DNAssb 可作为射线对健康影响的早期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八氯二丙醚暴露工人微核及DNA损伤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的了解八氯二丙醚暴露可能对工人造成的健康危害。方法对八氯二丙醚(S2)生产工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外周血进行微核(MN)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了解S2可能对工人健康的损伤。结果八氯二丙醚接触者外周血微核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加(P〉0.05),DNA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P〈0.01)。结论目前S2生产车间有害气体的暴露水平对工人外周血DNA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锰致神经元细胞DNA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体外染锰细胞模型,探讨锰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成熟原代皮层与低、中、高不同浓度的锰液,(分别为0.2,0.6,1.0 mmol/L,共孵育24 h。观察各组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检测神经细胞的DNA损伤,以彗星细胞尾长及彗星样细胞百分率为评价损伤指标。结果 光镜下可见不同浓度锰孵育后神经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SCGE显示神经细胞DNA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彗星尾长分别为(117.3±30.8),(136.6±29.0),(218.7±22.6)μm;彗星样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0%,43%,96%,2指标均较对照组((84.1±11.8)μm,15%)显著增加(P<0.01)。尤以高浓度锰损伤组严重,显著高于中、低浓度组(P<0.01)。结论 锰不但能引起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外在的形态学损伤,还可导致神经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18.
射线工作人员外周血转化淋巴细胞微核测试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比较慢性小剂量X射线和γ射线照射对人体外周血转化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方法对240例从事X射线和γ射线工作人员外周血转化淋巴细胞微核进行培养分析.结果从事X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为2.18%,从事γ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为1.19%.结论从事X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率高于从事γ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两组微核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微核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