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CPB)在序贯式双肺移植中应用经验。方法 对4例终末期肺疾病患者行CPB下序贯式双肺移植手术。CPB选用Medtronic全肝素涂层抗血浆渗漏膜肺及肝素涂层管道、变温器、离心泵头,封闭式循环。维持ACT时间200~250s。CPB方式采用常温转流。结果 4例患者中有3例顺利脱离CPB,转流时间为101~165min;1例因术后低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应用体外膜式氧合器氧合(ECMO),历经67h,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转机时机、容量控制、流量调节和管路选用是CPB在双肺移植中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止血芳酸(PAMB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择期CPB心脏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A组)于CPB转流前、CPB预充液中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经中心静脉分别给予PAMBA250mg;对照组(B组)不给药。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CPB后30min、CPB停机及手术结束时四个时点检测血小板计数(BPC)、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并同时观察术前、术后24h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转流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减少;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降低程度明显减轻(P<0.05);两组间各时点的ACT、KPTT、PT、TT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观察组的Hb、Hct降低和出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期间应用PAMBA不仅能抑 溶系统亢进并间接保护血小板功能,从而有效地减少CPB心脏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而且无明显干扰凝血功能监测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各17例,A组合并有房颤,B组未合并房颤。检测两组患者切皮前(T1)、给鱼精蛋白后10 min(T2)、关胸时(T3)、术后4 h(T4)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等凝血相关指标,记录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结果两组各时间点PLT、PT、APTT、TT、FIB、DD、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对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芬太尼30μg/kg),B组(芬太尼60μg/kg),C组(芬太尼100μg/kg),分别于术前(T1)、心肺转流术(CPB)转流前(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血糖(glucose)、血浆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并记录3组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患者的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在T2时无变化,在T3,T4和T5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1(P〈0.01或P〈0.05)。转流后同一时间点3组患者各指标以A组最高,C组最低,且B组和C组在T3和T4时间点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差别,C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和B组延长(P〈0.05)。结论:芬太尼(30~100μg/kg)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CPB转流前手术操作所致的应激反应。芬太尼对CPB促发的应激反应有平抑作用。但当芬太尼达一定剂量后这种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反使患者拔管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因此,60μg/k可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动态测定体外循环(CPB)围术期患者血浆肝素浓度,探讨检测结果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鱼精蛋白拮抗肝素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Xa因子抑制示检测25例在CPB下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在CPB前,肝素化5min及结束时和鱼精蛋白拮抗肝素后10min,1h及5h共6个时点血浆肝素浓度。结果 CPB前,患者肝素水平0.45U/ml,CPB术肝素化5min及结束时,肝素浓度分别为13.16U/ml和11.06U/ml,与各时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鱼精蛋白拮抗后10min,血浆肝素迅速回到CPB前水平,且鱼精蛋白结抗后3个时点肝素浓度间及与CPB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Xa因子抑制法测定的肝素标准曲线批间变异高值为11.65%,低值为0.36%。结论 Xa因子抑制法测定血浆肝素浓度重复性好,精密度高,该法在围CPB术的临床应用显示,CPB术结束时各患者血浆肝素浓度是确定其自身鱼精蛋白用量的参比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34例心脏手术患者在人工心肺机(CPB)转流前后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之差〔P_(a-E~1)CO_2〕的变化,按转流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3组。各组CPB转流后P_(a-E~1)CO_2均有增大趋势,且C组(CPB转流158~186min)较A组(CPB转流82~106min)相差显著(P<0.05)。观察结果表明:CPB停机后P_(E~1)CO_2可进一步低估PaCO_2,且低估程度随CPB转流时间延长而增加,提示CPB停机后以P_(E~1)CO_2代替PaCO_2是不可靠的,及时的血气分析仍然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6-氨基己酸(EACA)对儿童体外循环(CPB)时纤溶系统有关变量及术后出血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0例先心病患儿随机均分为用药组(EACA组)和对照组(C组)。CPB前、CPB15min、CPB30min、术后2h、术后24h-分别测定t-PA和PAI活性、D-D含量、HCT,记录术后24h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 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及术后t-PA活性明显减低,t-PA/PAI比值较稳定,术后2h PAI水平明显升高;D-D含量在各时点均减少;术后24h失血量减少43.8%。结论 EACA可有效地抑制儿童CPB期间纤溶系统的激活,明显减少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变化的影响以及大剂量甲泼尼龙(MP)对体外循环前后PS的保护作用。【方法】用6周大的幼猪,平均体质量(14.4±0.7)kg,分为3组:G1组(n=6),气管插管后切开胸骨,肝素化120min后鱼精蛋白中和,再过180min结束;G2组(n=9)和G3组(n=6),气管插管后切开胸骨,肝素化,建立CPB,主动脉阻断100min,CPB总时间120min,随后撤离CPB,鱼精蛋白中和。CPB结束后180min实验结束;G3组于CPB开始前8h、1.5h分别肌肉注射甲泼尼龙各1次,每次剂量为30mg/kg。分别于CPB开始前、CPB60min、CPB120min、CPB后180min,以纤维支气管镜吸取不同肺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样本。测定BALF中表面活性蛋白A(SP-A)、总蛋白(TP)、总磷脂(PL)、饱和卵磷脂、表面活性物质大分子聚合物(LA)及小分子聚合物(SA)磷脂、血红蛋白(Hb)的变化。【结果】G3组的SP-A水平明显高于G1组和G2组(P〈0.05);G2组内CPB120min及CPB后180min的SP-A明显低于手术前,CPB后180min又较CPB120min明显上升(P〈0.05);G3组内SP-A无差别。G2组内CPB后180min的11P明显高于CPB前和CPB120min(P〈0.05)。G2组和G3组PL较G1显著升高(P〈0.05);G2组内,CPB120min的PL较其他时间点高(P〈0.05)。饱和卵磷脂在各组间和组内均无差别。G2组的小分子聚合物与大分子聚合物磷脂比例高于G1组和G3组(P〈0.05)。G2组Hb明显高于G1组和G3组的Hb(P〈0.05)。G2组内Hb在CPB60min、CPB120min、CPB后180min均较CPB前显著上升;CPB120min和CPB后180min均较CPB60min显著上升(P〈0.05)。【结论】体外循环对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不利影响;大剂量甲泼尼龙能使表面活性蛋白A水平上升;CPB术前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KB(NF-KB)活性及整合素CDIl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例行CPB心瓣膜置换术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异丙酚麻醉维持组)和对照组(咪唑安定麻醉维持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抽取挠动脉血3ml,运用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NF-KB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llb表达水平。采用搿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问差异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PMNNF-KB活性和CDIIb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PMNNF-KB活性在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观察组在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PMNNF-KB活性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CPB开始30rnin后PMNCDllb表达水平呈递增的趋势,CPB停止后30min、4h、24h3个时间点上观察组PMNCDllb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同咪唑安定相比,异丙酚可以减低CPB患者PMNNF-KB活性和CDllb表达,明显抑制体外循环患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CPB)期间病人血浆IL-8及中性粒细胞(PMN)表面IL-8RA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以临床先心房室缺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麻醉诱导后(A)、CPB后30min(B)、CPB结束后即刻(C)采集病人外周血,测定白细胞数、血浆IL-8浓度(ELISA法)及PMN表面IL-8RA表达量(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法)。结果 B点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A、C点(P<0.05),而B、C两时相点的血浆IL-8浓度和外周血PMN表面IL-8RA表达量均非常显著地高于A点(P<0.01),且C点值显著高于B点(P<0.05)。结论 CPB期间及CPB后血浆IL-8浓度和外周血PMN表面IL-8RA表达增加,可能是CPB导致PMN激活和转流后病人炎性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肝素化生理盐水和自体全血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后对大隐静咏内皮细胞存活率及分泌一氧化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连续10例进行择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为自身对照研究对象。每例均采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并切割成环形片段(共26片段)随机分入对照组(未入保存液保存)及实验组。实验组依保存液不同分为:A组(肝素化生理盐水)、B组(肝素化生理盐水+L-精氨酸10mmol/L)、C组(肝素化自体全血)和D组(肝素化自体全血+L-精氨酸10mmol/L)。各实验组分别室温保存30、60和120min。各组大隐静脉片段分别Ho33342、PI双染色及DAF-FMDA染色,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并分别记数细胞计算存活率及计算缓激肽刺激后一氧化氮产量。结果 存活率:各实验组均随时间逐渐降低,各时间点之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C组、D组在3个时间点分别显著高于A组、B组。D组-C组在60和120min两时间点、B组-A组在120min时间点前者分别显著高于后者。一氧化氮产量:D组在30、60、120min3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B组。B、D组在60min分别显著高于A、C组。结论 肝素化自体全血保存液对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优于肝素化生理盐水保存液。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对大隐静脉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五倍子液经EIS注射后凝血和纤溶的变化。方法对9例均有1次以上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史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经EIS注射75%五倍子液,于注射前、注射后30min和120min测定BPC、PT、KPTT、TT、Fg、vWF:Ag、Ⅷ:C、GMP-140、D-D和FPA。结果BPC、PT、KPTT、TT、Fg、vWF:Ag和Ⅷ:C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GMP-140、D-D和FPA在注射后30min明显升高(P<0.05),120min后恢复至注射前水平。结论(D—D和FPA升高表明五倍子液能短暂激发凝血纤溶系统,而这种激发仅限于注射局部,并没有激发全身性凝血纤溶系统引起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低分子肝素的不同剂量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术后注射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的试验I组、Ⅱ组、Ⅲ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比较组问、组内的差异。结果:术后各组胛、APTr延长,Fib、D—D升高,PLT第3天降低而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剂量(4250U)的LMWH对改善术后高凝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替换围术期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瓣膜替换患者围术期血小板、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心脏瓣膜替换患者12例,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含量,结合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比较瓣膜替换不同时点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程度。结果:CPB过程中及CPB后早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在CPB中明显下降,CPB后短期内回升至正常范围,血浆GMP-140比血小板计数的恢复明显滞后。结论:CPB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血小板功能的恢复要晚于数量的恢复。临床应重视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术后早期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妇科手术前后患者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及下肢股静脉流速的变化,及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LEDVT)的发生情况,探讨预防血栓形成的办法。方法选择在妇科拟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共纳入患者70例,其中良性疾病(良性组)42例,恶性肿瘤(恶性组)28例。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同时于术前及术后3~7 d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测股静脉流速。结果(1)患者PT术后1、3 d均比术前延长;TT术后1、3 d均比术前缩短;D-D术后1、3 d明显高于术前;FIB术后1 d比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 d与术后1 d比较明显回升;术后1、3 d Plt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APTT、PT、TT延长,D-D、FIB及Pl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恶性组其术后D-D的升高及FIB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股静脉流速比较,良性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组术后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恶性组股静脉流速在术前及术后均明显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均未见血栓形成。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前APTT、PT、TT延长,FIB、D-D及Plt明显高于良性疾病患者,股静脉流速明显低于良性疾病患者,提示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即存在高凝状态。对时间较长、难度大的手术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尤其在恶性肿瘤患者伴有高危因素时,行术前、术后的凝血指标监测及下肢静脉彩超的检查,对预防LEDVT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转流对肝硬化大鼠耐受人肝血流阻断时限的影响。方法:观测门静脉转流与非门静脉转流条件下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动物存活率及肝脏能量代谢的变化,包括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动脉血酮体比值(AKBR)。结果:①术后两周存活率:肝硬化大鼠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PBB)-30min组和PBB-45min组为100%,单纯入肝血流阻断(PTC)-30min组、PBB-60min组分别为65%和75%。②肝脏能量代谢:缺血后肝组织ATP、RCR及AKBR均明显下降。再灌注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随缺血时间延长,升高幅度明显降低,甚至难以恢复。结论:门静脉转流能显著提高肝硬化大鼠常温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时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用N-去硫酸肝素对其进行阻断治疗。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肝组织P选择素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细胞显著水肿、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出现大片状坏死灶,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和天冬氨酸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P选择素在肝组织中表达。而再灌注前5min静脉注射N-去硫酸肝素,则仅见部分肝细胞轻度水肿、变性及少量的散在点状坏死或局灶性坏死灶伴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未见片状坏死灶,血清酶水平明显减低,肝组织未见P选择素表达。且发现N-去硫酸肝素对凝血指标(PT和KPTT)无明显影响。结论:N-去硫酸肝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但对PT和KPTT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中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期间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肺灌注组(n=15),对照组(n=15)。肺灌注组患者CPB术中采用含氧血肺动脉持续灌注,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未行肺动脉灌注。记录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分别于术前、CPB结束及术后0,6h测算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变化。CPB停机后30min,取患者右上肺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肺灌注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肺灌注组患者CPB结束和术后0,6h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肺间质水肿明显,肺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灌注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CPB术后存在肺损伤,CPB中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可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对Ⅱ型糖尿病(DM)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用ACL200检测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抗血栓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定量(Fg)、D-二聚体(D-D)。结果:D-二聚体的表达在Ⅱ型DM合并感染组显著高于无感染组、对照组(P<0.05)。而PT、APTT、AT-Ⅱ、Fg、Bpc在各组间无差异。结论:D-二聚体的异常表达可能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栓关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内皮细胞凝血及纤溶活性变化。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患儿,于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转流30min、开放主动脉5min、停机、停机后4h、术后第1日晨取静脉血测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并测定血不同时间的CEC数。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体外循环结束后各时相点CEC数、vWF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体外循环期间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停机后t-PA活性逐渐下降,术后第1日t-PA活性与转流前无显著差异(P>0.05);转流后PAI-1活性显著下降(P<0.05),停机后PAI-1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并致凝血及纤溶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