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以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4—2015-11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52例为观察组,正常人52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PSQI(匹兹堡睡眠指数)、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评分,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SQI、HAMA、HAMD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PSQI、HAMA以及HAMD等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4次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未完成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较正常人群睡眠指数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情绪,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明显改善其失眠症状,减轻焦虑与抑郁等不良心理,提高睡眠质量与睡眠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普唑仑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的疗效(PSQI、HAMA、HAMD、DBAS)、血清指标(GABA、BDNF、SP)、血浆指标(COR、NPY、5-HT、NE)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疗效指标(PSQI、HAMA、HAMD、DBAS)、血清指标(GABA、BDNF、SP)、血浆指标(COR、NPY、5-HT、NE)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入睡时间、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而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GABA、BDNF、SP、COR、NPY、5-HT、NE)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别对非器质性失眠症受试者进行药物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疗效.方法 将100名非器质性失眠症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乌灵胶囊治疗,另一组用认知行为治疗(CBT),疗程4周,治疗后第1个月(随访期Ⅰ)和第2个月(随访期Ⅱ)进行随访.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通过治疗前后减分情况及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PSQI总分下降明显,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随访期Ⅰ和随访期Ⅱ的有效率,乌灵胶囊组分别是66.7%、58.4%和60.4%;认知行为组分别是69.2%、71.8%和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灵胶囊和认知行为疗法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原发性失眠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治疗的原发性失眠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7例,选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37例,仅给予口服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5周、12周睡眠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好,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有效减少服用安眠药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用帕罗西汀与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随机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每周1次的认知行为治疗,均观察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12周分别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于治疗第4、8、12周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末起两组Y-BOC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研究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第8周末起研究组Y-BO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末,研究组强迫行为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05%vs.62.79%,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8%vs.20.93%,P0.05)。结论单用帕罗西汀与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均可缓解强迫障碍患者症状,但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尤其对强迫行为的改善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认知行为治疗对轻性抑郁障碍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轻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药物治疗组和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各42例,单纯认知行为治疗组41例。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随访6个月后,采用Beck抑郁量表(BD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动想法问卷(ATQ)、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BDI评分分别为:10.1±2.4、9.8±2.4、9.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14,P〉0.05);治疗第4周,3组BDI评分均下降,分别为:6.4±2.3、5.4±1.9、7.6±2.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08,P〈0.01);治疗第8周3组BDI评分继续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0,P〉0.05)。3组显效率分别为64.3%、69.0%和58.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999,P〉0.05);随访6个月后认知行为治疗组、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疗效(分别为61.0%、71.4%)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3,P〉0.05),药物治疗组疗效(38.1%)下降且与认知行为治疗组、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35,P〈0.01)。治疗前3组ATQ总分、DA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8周,认知行为治疗组、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的DAS总分、ATQ总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轻性抑郁障碍的疗效相当,且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功能失调性认知,有预防抑郁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insomnia,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以及单纯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7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根据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得分分为单纯失眠组(<14分,33例)和失眠伴抑郁组(≥14分,38例)。2组患者每天填写睡眠日记,并给予8周标准的CBT-i治疗,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第3个月)、治疗结束后16周(第6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BDI、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SF-36健康调查简表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个人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与基线时比较,单纯失眠组和失眠伴抑郁组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PSQI、ISI、BDI、BAI、SF-36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眠伴抑郁组较单纯失眠组在基线、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BAI(t=-6.340、-3.301、-3.511、-2.982)、SF-36(t=4.162、3.195、2.022、3.62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组ISI评分在第6个月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4.6)分与(4.7±3.4)分,t=-2.044,P=0.048]。2组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效率以及PSQI的评分在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BAI、BDI评分在第8周与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和单纯失眠患者均有效,且可以缓解失眠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92例门诊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组30例,艾司西酞普兰组(Escitalopram,ES)和二者联合组(ESCBT)各31例。在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2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3组患者的抑郁状态、不良反应;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2、28周末生活质量。结果 3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HAMD评分:治疗后第4周,3组评分均减少,药物组和联合组减少更明显(P<0.01);第8、12周,3组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尤以联合组更明显;第28周联合组减少最明显,CBT组减少超过药物组(P<0.01)。(2)GQOLI-74评分:治疗后第12、28周,总均分均明显升高,联合组>CBT组>药物组(P<0.01)。(3)TESS评分:CBT组无不良反应,联合组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效果更好且远期疗效好、安全,患者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唑吡坦5 mg每日1次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性、前瞻性、固定剂量、多中心、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115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的老年门诊患者每日1次服用固定剂量唑吡坦5 mg,疗程3周.以治疗第1周末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相对于基线的差值作为研究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治疗第3周末PSQI评分相对于基线的差值,治疗第1周末和第3周末主观睡眠有效参数评分(睡眠潜伏期、总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相对于基线的差值,治疗第3周末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相对于基线的差值.结果 治疗第1周末,PSQI量表总分较基线下降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3周末,PSQI评分较基线下降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1周末和第3周末主观睡眠有效参数均有明显改善: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睡眠时间延长(P<0.01),日间功能提高(P<0.01);治疗第3周末,患者的HAMD-17和HAMA评分较基线均有降低(P<0.01);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9.1%,主要为头晕、头痛、困倦、恶心、乏力等,程度为轻、中度.结论 每日1次服用固定剂量唑吡坦5 mg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文拉法新缓释片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GA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GAD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给予文拉法新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文拉法新治疗,疗程8周。所有患者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HAMA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后对照组HAMA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6、8周末两组HAMA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0%和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0.05)。结论文拉法新合并认知行为疗法的起效时间和疗效可能均优于单用文拉法新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