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 aryacidic protein,GFA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灶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预后(Barthel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建生物素-亲和素多层放大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所有患者在相应时间点进行NIHSS评分,并在出院时评价Barthel指数。结果所有患者的血清GFAP于发病48h内开始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并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6),但在第14天出现反弹,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发病48h内和第5天,梗死灶面积较大组、中等组和较小组及对照组4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48)。有较大梗死灶患者组血清GFAP水平较高。第5天和第7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与相应时间的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GFA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表达明显增强,有望成为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ml,1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 B组使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每次口服200mg,3次/d,疗程为24d。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神经损害的关系。方法:50例对照组与179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第3天和第14天采血,用酶谱法测定MMP-2和MMP-9,比较其差别,并分析血浆MMP-2和MMP-9水平动态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神经损害的关系。结果:①179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第3天时血浆MMP-2、MMP-9浓度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第3天血浆MMP-2和MMP-9水平最高(P<0.05)。②发病24h内、3d、14d血浆MMP-2及MMP-9水平变化与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血浆MMP-2及MMP-9水平越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第3天MMP-2、MMP-9水平之间显著相关(r=0.751),MMP-9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系数(r=-0.463,P<0.05)强于MMP-2(r=-0.218,P<0.05)。结论:MMP-2和MMP-9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急性期血浆MMP-2、MMP-9水平可作为判断脑梗死神经功能缺失、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大小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科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随访3个月.观察其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变化,并比较病例组中不同梗死体积患者之间的差别.对病例组患者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以及随访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评分.分析病例组发病第3天IL-2、IFN-γ、CRP的水平与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2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结果 第3天、第7天、第14天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逐渐降低.大体积脑梗死患者第3天IL-2、IFN-γ、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小体积梗死患者(P<0.05).第3天病例组血清IL-2、IFN-γ、CRP含量与入院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IFN-γ、CRP含量高低可反映患者严重程度,并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5.
俞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1983-198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4年6月-2009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脑梗死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3、5、7、14 d 时测定其血清VEGF和MMP-9水平,并且对患者进行梗死面积测定和预后评估,分析VEGF和MMP-9水平与梗死面积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点的血清VEGF和MMP-9水平显著增高(P<0.01),且呈动态变化.脑梗死组各时点VEGF和MMP-9的水平间无相关性(P>0.05).血清VEGF和MMP-9水平与梗死面积均有一定相关性.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VEGF和MMP-9水平在发病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和MMP-9水平均明显增高,且患者梗死面积和预后情况与VEGF和MMP-9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 按TOAST及OCSP分型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组,检测各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并与4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高于小动脉闭塞型(SAD)患者和对照者(P<0.05).按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患者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炎性因子hs-CRP和MMP-9可协助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40-43+4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68)与预后不良组(n=5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更大,入院时血糖水平更高,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OCSP分型TACI比例更高,TOAST分型LAA型更高,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0%比例更低,溶栓后脑出血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梗死面积、入院时血糖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TACI分型、LAA分型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24 h内NIHSS改善≥40%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中主要有梗死面积、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临床分型等,而溶栓后短时间NIHSS改善情况是保护因素,可以作为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张欢 《医学综述》2012,18(13):2129-2130
目的研究桂哌齐特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我院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天检测患者血清MMP-9和TIMP-1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4 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MMP-9均较前有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TIMP-1比较观察组升高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哌齐特对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徐晓琳  董喆  夏英  刘丽凤  宋程光 《西部医学》2022,34(10):1527-153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TOAST分型、MRI分型与其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153例临床资料,比较不同TOAST分型、MRI分型各亚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血清学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评分(NIHSS)变化情况;根据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89)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n=64),分析TOAST分型和MRI分型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153例患者中,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型(CE)的患者36例,小动脉闭塞型(SAO)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0例,其他原因型(SOE)14例,不明原因型(SUE)21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的患者20例,中梗死型31例,小梗死型43例,腔隙梗死型59例;不同TOAST分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胱抑素C (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大梗死型>中梗死型>小梗死型>腔隙梗死型(均P<0.05),NIHSS评分减少率比较,大梗死型<中梗死型<小梗死型<腔隙梗死型(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Cys-C、Hcy和LDL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减少率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TOAST和MRI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NIHSS评分减少率、Cys-C、Hcy、LDL、TOAST分型为CE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是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TOAST分型和MRI分型均与ACI患者的短期预后存在相关性,NIHSS评分、Cys-C、Hcy、LDL水平、TOAST分型为CE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是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不同梗死面积、梗死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9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梗死组入院24 h、治疗7 d、治疗14 d及健康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梗死组依照头颅MR检查结果按照梗死面积、梗死部位比较入院24h、治疗7d、治疗14d血浆NT-proBN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与入院24 h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并与入院24 h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16.840,P=0.00),入院24 h血浆肌proBNP水平最高,后逐渐下降,2周时最低;重症亚组入院24h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轻症亚组,轻症亚组高于健康对照组(F=102.386,P=0.00),且预后渐好转;大面积脑梗死亚组入院24 h、第7天、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中面积脑梗死亚组,中面积脑梗死亚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亚组(F=188.694、200.641、181.731,P均=0.000);前、后循环脑梗死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0,P>0.05);2组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14.901,P=0.000),且梗死组入院24h血浆NT-proBNP水平与NIHSS、IMT呈正相关(r=0.692、0.672,P均=0.00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与梗死部位无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以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西之达(辛伐他汀)调血脂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高脂血症165例,男85例,女80例。平均年龄(58.9± 9.2)岁(35岁~75岁)。治疗前平均血清总胆固醇(TC)(7.00± 0 8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4.45-1.12)mmol/L,甘油三脂(TG)(2.13±0.87)mmol/L。试验组103例,口服西之达(辛伐他汀)(浙江瑞邦大药厂生产)。对照组62例,口服力旨平(中国药科大新药开发中心广州威平曼药业有限公司)。试验组剂量10mg/d;对照组每日3次,100次,2周后改维持量100mg/d,疗程均 8周。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 TC、LDL-C、TG及APOB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血清TC、LDL-C、TG分别下降26.8%、34.4%、17.7%;对照组分别下降25.0 %、27.6%、24.6%。治疗前后两组血清HDL-APOA1无差异。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0.9)%,主要为疲乏无力、腹胀、头疼,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对照组(0.5- 2)%,主要为消化道反应、皮疹、肌肉酸疼和转氨酶升高。两组未发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作用。方法:选择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仅给予胺碘酮治疗)和Ⅱ组(给予胺碘酮+辛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前后,Ⅰ组CRP(mg/L)分别为3.24±0.12和3.20±0.13(P〉0.05),Ⅱ组分别为3.22±0.13和2.15±0.11(P〈0.05)。Ⅰ组和Ⅱ组的房颤复发率分别为42.11%和23.68%(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可以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可能与其抗感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周友根 《海南医学》2007,18(2):35-3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预防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作用.方法 选择频繁发作的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仅给予胺碘酮治疗)和Ⅱ组(给予胺碘酮 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前后,Ⅰ组CRP(mg/L)分别为3.21±0.13和3.14±0.12(P>0.05),Ⅱ组分别为3.23±0.11和1.16±0.10(P<0.05).Ⅰ组和Ⅱ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56.34%和70.87%(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且与其抗炎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变化的差异.方法 对首次发病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50例抑郁症患者分别于入院第2天、治疗后第12周检测血清ChE水平,并与7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抑郁症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健康对照组平均血清ChE水平分别为(9 061.06±2 284.88)、(6 114.35±1 949.44)、(8 286.75±1 744.95)U/L,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组间血清Ch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h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抑郁症患者血清ChE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hE水平为(7 998.34±2 099.31)U/L,较治疗前下降;抑郁症组血清ChE水平为(7 427.37±1 826.13)U/L,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治疗后PANSS量表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精神病理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hE水平明显升高,抑郁症患者明显降低,经治疗后两组血清ChE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或单用伊班膦酸钠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止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予行化疗,于化疗间歇期加用伊班膦酸钠4mg静脉滴注,每4周为1周期,连用2周期评定疗效;B组单用伊班膦酸钠,剂量和用法同A组。结果:A、B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72.7%(8/11)和63.6%(7/11),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较B组多,主要是化疗后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采用伊班膦酸钠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若加化疗并不能进一步提高近期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增生硬化性IgA肾病(IgAN)伴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脏穿刺活检诊断为增生硬化性IgAN的患者2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贫血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贫血组(100例)和非贫血组(16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肾组织病理检查指标,以肾活检日期为起点,随访至2017-06-01。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贫血对增生硬化性IgAN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贫血组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清蛋白、血钙低于非贫血组,尿素、血肌酐、血磷、24 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总硬化比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25%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1(6,21)个月,两组患者生存曲线比较,贫血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低于非贫血组(χ2=30.307,P<0.001)。CKD3期不同贫血程度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6,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贫血〔HR=2.864,95%CI(1.611,5.093)〕、24 h尿蛋白定量〔HR=1.164,95%CI(1.065,1.272)〕、肾小球总硬化比例〔HR=3.858,95%CI(1.120,13.290)〕、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HR=1.902,95%CI(1.070,3.383)〕是增生硬化性IgAN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增生硬化性IgAN伴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相对较严重,肾脏累积生存率较低,且贫血是增生硬化性IgAN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74例SLE患者和51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IL‐37水平,比较SLE患者和对照组IL‐37水平,分析SLE患者IL‐37水平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α干扰素(INF‐α)水平、补体C3、补体C4、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的相关关系,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14例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SLE患者血清IL‐37、IL‐6及INF‐α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C3、C4、SLEDAI无显著相关;14例SLE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IL‐37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SLE患者血清IL‐37水平高于健康人;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SLE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缬沙坦联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78例,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组(EPO联用缬沙坦组)7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EPO治疗.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浓度显著增高,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室间隔厚度、脑钠肽均有显著改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EPO联用缬沙坦治疗CHF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升高HB浓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Pope  W.  B.  Lai  A.  Nghiemphu  P.  李青波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19-19
复发性胶质瘤患者(n=14)接受贝伐单抗联合卡铂、伊立替康或依托泊苷治疗。首次用药后2~6周时对患者进行MRI扫描随访。7例患者的对比一增强MRI显示肿瘤缩小,明显的缩小最早出现在首次治疗后2周。该治疗方案对不均匀对比增强肿瘤的疗效较对比均匀增强肿瘤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