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炎的发生主要是由感受外邪 ,或劳倦内伤 ,或饮食失调引起的气化不利 ,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的一种病症 ,临床主要可参照祖国医学的水肿病症进行辨证施治。《景岳全书》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因此 ,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密切相关。1 肾炎初期 ,从肺论治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多由外感所致 ,一般先犯肺系 ,肺肾本为母子之脏 ,肺肾相关 ,即可从肺治肾 ,以…  相似文献   

2.
李光跃  崔淑华 《河北中医》2013,35(8):1163-1164
水肿即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为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的一类病证.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感受外邪、饮食起居失常、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均可引起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内聚发为水肿.  相似文献   

3.
<正> 1、何谓水气病?其形成机理如何?水气病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停不化,泛滥全身,以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在的水肿病。从本篇仲景提出五脏水来看,水气病的形成主要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以脾肺肾三脏阳气衰微至关重要。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失开阖,不能化气行水。皆可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气潴留,而形成水气病。故张景岳说:“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相似文献   

4.
水气,即水肿。古人云:“水得阳可化气,气得阴则化水。”水气是言病机,水肿是从证候上论述,此乃由于气化失常而致水,液潴留引起。三淫之邪侵袭,气失宣畅,三焦决渎之官失职,水道不通,此乃水肿之外因。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行发生障碍,溢于肌,形成水肿。脏腑功能失调,主要关系到脾肺肾。如张景岳指出:“凡水肿等证,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  相似文献   

5.
试论水肿     
<正> 水液潴留,溢于肌肤,谓之水肿。为探索其治疗规律,本文就笔者临证体验,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五脏气虚为水肿之根源“水化于气”“气化水自化”(《景岳全书》),气虚水自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肃降,则水液通调。若肺气不足,肃降无权,则水液不行,溢为水肿。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肾为水之下源,水液赖其蒸化,肾阳虚衰,蒸化无力,则为水肿。张景岳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气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  相似文献   

6.
于克慧  郭润华 《陕西中医》2002,23(10):960-960,F003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及慢性肾炎的现代研究 ,提出气虚血瘀在慢性肾炎中具有普遍性。益气活血法当贯穿于慢性肾炎治疗的始终 ,现将思路探讨如下。   1 气虚证与慢性肾炎1 .1 气虚证的产生 《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输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精并行。”阐明了水液代谢的生理情况。而张景岳说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其制在脾 ,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治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则妄行。”…  相似文献   

7.
水肿之证 ,早在《内经》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记载 ,后人对水肿论述颇丰 ,其中以张景岳所述最为扼要 ,如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说明三焦气化失常为水肿病机之綮。治疗水肿 ,首先应当辨其病在气分、血分。气分之治 ,大略有二 :宣肺利水、风药新用。肺居上焦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凡风邪上受 ,首先犯肺 ,肺失宣降则风水泛滥 ,故曰水无风则平静而澄 ,…  相似文献   

8.
廖天源 《国医论坛》2013,28(1):46-47
中医学对痰有广义狭义、有形无形之分,狭义有形之痰,是指呼吸道分泌和咳出之痰液,也包括瘰疬痰核等可以触及的有形病变;广义无形之痰乃停积于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症、怪病,而手不可触及,眼不能视见者.无论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其成因都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尤其是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停积、流溢而为痰为饮,并变生百病.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司通调水道之功能,若肺气不足,或风寒束肺,宣降失常,治节无权,水液可聚而为痰为饮,肺阴虚或肺郁生热亦可煎灼津液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聚湿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元气之根,若肾阳不足导致五脏六腑之阳气虚衰,脾肺二脏功能失调,可滋生痰浊,故张景岳云:"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此外,肝气郁结、心阳不振均能引起气滞水停,聚而为痰,或瘀血既久,亦能化生痰水.  相似文献   

9.
<正>水肿病为常见症状,但病因复杂,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又赖于脾气的生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宣肺利水法,是治水肿病常用方法之一。其原理是肺主皮毛,通调水道,下  相似文献   

10.
<正> 水肿,《内经》称之为“水”,《金匮要略》称之为“水气”。它是病邪侵袭人体或饮食起居失常,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停骤体内的病变,正如《景岳全书·臌胀篇》所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治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这就指出了“水不自行,赖气以动”之理。因此,在治疗上除用发汗(宣肺)、利尿、攻逐等法外,还有健脾、温肾等法。若有瘀血征象,还应合以活血化瘀之法。  相似文献   

11.
罗广波  邓志远 《新中医》2014,46(8):227-228
<正>一气周流,即气血津液正常运行,升降出入无异常。其升降枢纽在于脾胃。脾土左升则肾水温升化肝木,肝木升而化心火;胃土右降则心火凉降而化肺金,胃降则肺降,胆木亦随之而降。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气统于肺,其在脏腑曰气,在经络曰卫;血统于肝,其在脏腑曰血,在经络曰营[1]。太阳经气,寒水也,寒为太阳经气之所化。太阳经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且太阳为六经藩篱,故太阳统领六经。太阳本病辨证,不离营卫二气。肝藏营血,肺主卫气,太  相似文献   

12.
张景岳日:“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景岳全书》)精辟地论述了调气在水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盖人以水谷为本,水入干胃,经脏腑的功能活动,分清别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可见,水液的代谢.全赖脏腑的气化。脏腑的功能正常,化得其常.则清者能升,浊者能降;苦其功能紊乱,化失其常,水不化精,则停聚而为胀为肿。所以,治水必须调气。张是岳又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牌肾三胞相关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推畏土,故其制在脾。”(《景…  相似文献   

13.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14.
<正> 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生而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病变主要部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主。《医学纲目·消痹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为二。”肺为娇脏而主(?)肃,为水之上源,其功在于节治,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而失治节之能,水不化津,直趋下行,入膀胱故小便濒数而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  相似文献   

15.
治水一得     
水肿病,亦称“水”、“肿”、“肿胀”、“水气”等,其发病机理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素问》记载:“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张景岳曰:“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气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  相似文献   

16.
小儿遗尿主要与肾和膀胱有直接关系。多由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寒或病后体质虚弱,脾肺气虚或不良习惯所致。内经云:膀胱不约则为遗溺。小便乃津液之余,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约制其水,乃肾失开阖,约束无权,水液不能  相似文献   

17.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183;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素问&#183;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故《素问&#183;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景岳全书&#183;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按照五脏的五行归属,以及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其子,实则泄其母”的原则,确立治则治法,如五行相生中肝木生心火,养肝血以济心,即培木生火法;脾土生肺金,脾健运以益肺,即培土生金法;肺金生肾水,滋肺阴以助肾水,即金水相生法;而五行相克中肾水克心火,肾阴上承制约心阳,若心火亢于上则需壮水制火法;肝木克脾土,肝之疏泄制约脾土壅滞,而肝疏泄过度制约脾之运化,急需达木扶土法;脾土克肾水,脾气健运以制约肾水泛滥,即培土制水法。其中不乏千古名方,其效如神,可供后世效仿。  相似文献   

19.
<正>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特征。《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素问·水热穴论篇》有"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是导致水肿的病理基础。《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相似文献   

20.
<正> 肾虚补肾,古有定法,然朱丹溪主张“补肾不如补脾’(《格致余论》),陈修园又提出“真正肾虚必专补脾”(《景岳新方砭》)。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均有偏颇,若改为补肾应佐补脾,则较为得体。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论述:1 生理病理,导出此法1.1 精藏于肾,脾为之资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也依靠先天之精的作用才能不断生化,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其精气还需脾胃水谷之精不断生化和充养。《内经》: “肾合精于脾”,《血证论》:“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1.2 水主在肾,制则在脾肾主水,司水的了阖。但这种开阖作用,有赖脾气加以制约,若脾气虚弱,一方面因不能运化水液而产生水湿,另一方面则肾水失去约束而在体内妄行。《景岳全书》:“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此意。1.3 肾主纳气,脾为枢纽《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气逆于肺而为喘。然脾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