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补肾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体自然衰老过程,骨质疏松的发生几乎无人能够幸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机体自然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体现,包括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骨质疏松症).中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关系密切.肾中精气盛衰决定了机体自然衰老过程的快慢.根据中医学肾中精气宜充不宜亏,以及"肾主骨"的理论,补肾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以脾气虚为出发点,从脾再论抗衰老。脾为五脏之本,脾气是脾功能正常发挥的物质基础及动力,脾气虚是衰老的核心因素。顾护脾气可综合调节、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延缓衰老,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与"未病先防"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衰老是所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体皮肤的衰老 ,特别是经常裸露的面部皮肤的衰老是整个机体最易察见的外部表现。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千百年来在人们与各种恶疾顽症抗争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养生驻颜抗衰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在内的五脏与在外的形体官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通过人体外在的各种症状体征间接反映出来 ;人体皮肤的各种颜色、状态的改变也可以揭示体内五脏的功能状态 ,从而反映整个机体衰老的程度。因此中医延缓皮肤衰老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4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各项衰老指标的变化,并与以排除大血管及血栓性疾患的128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组病人动作稳定度、握力、肺活量无明显差异,但平衡性、敲击试验、图片回忆、心理测验、衰老总积分、生物学年龄及老化度均有明显差异。显示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衰老,糖尿病与人体老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人体生理学年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根据中西医结合理论,探讨衰老程度评估的客观方法。方法:对387例45~69岁的健康中老年人,分不同等级进行综合测试,测试指标包括中医衰老指征24项,西医神经生理学5项及实验室生化指标10项。然后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计算,推导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年龄方程。结果: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年龄(Y),与相对历法年龄(y)相减(Y-y),求Y-y的平均数及标准差。结果 Y- y的平均数为 0,标准差为 2.29岁,概括 95%界限为正常值范围。衰老的评估对正常与异常的界限通常只考虑过高的一侧,即历法年龄+3.77岁(生理学年龄大于历法年龄3.77岁者,视为过度衰老)。中医衰老积分与其它多项指标的回归分析证明,血清过氧化脂质、血清铜锌型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和中医衰老积分密切相关。结论:建立中西医结合方程能较客观地反应人的生理学年龄,中医衰老积分的测定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张天瑶 《陕西中医》2008,29(4):497-498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肾主生长衰老,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根据,也是中医学从肾气衰竭探讨衰老原理,从生殖功能与生命功能状况判断衰老程度,研究预防衰老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肾虚衰老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学中,肾虚衰老一直占主导地位,而生命科学研究则表明机体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基础是以细胞周期为核心的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等生命活动,两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本质的联系,将肾虚衰老、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理论与细胞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的"细胞衰老"结合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肾虚衰老理论的本质以及补肾防衰老的分子机制,同时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目前尚未知的中医肾本质,从而深化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医关于肾与衰老以及补肾可以延年益寿的理论已被临床和实验所证实。自由基学说在对衰老的分子水平的研究中,是极为活跃的领域,在探讨肾虚、衰老与自由基之间的关系,以及补肾药物对自由基反应的影响上,已有许多报道,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肾虚、衰老与自由基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在人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精辟地论述了肾气随年龄增长逐渐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的过程。许多研究表明,体内自由基的含量是随年龄增长而积累;体内清除自由基的各种酶类(如超氧岐化酶等)和非酶系  相似文献   

9.
衰老评价是衰老研究的关键问题。通过梳理衰老的概念内涵、中医学理论,探析衰老的评价方法,认为衰老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指标检测。以衰老特点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尤其是要基于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五脏皆虚等衰老的中医学理论,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引入多学科研究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从多途径、多层次、多维度对衰老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王凤荣  张放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2):534-535
关于衰老的机理学说众多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源远流长 ,认为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和机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 ,揭示了钙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提示了生命衰老的本质是与人体骨钙减少 ,出现的“钙搬家”现象有关 ,与几千年来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 ,主命门之火的理论不谋而合 ,遥相呼应。肾虚与缺钙均可导致衰老 ,补肾与补钙相得益彰 ,对于延缓衰老 ,改善机体状况防治老年性疾病有充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中药开发研究提供了战略性契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全球医药行业越来越重视大然药物的研究,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先导化合物的来源。从天然药物中开发研究新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的热点领域。 入世在即,中药开发与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入世后,我国中药企业将享受贸易的优惠待遇.享受多边的、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免遭贸易歧视,并可以将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仲裁机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概念的界定谈中医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应分为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中医的现状是继承不力、发展缓慢,其中自圆其说的理论框架已成为束缚中医发展的瓶颈。中医药要发展,一要打破自圆其说,二要向西医学习,三要发挥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对中医理念、中医知识、中医诊疗措施的接受度。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为一中医院校附属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抽样方法为方便抽样。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2份。结果:中医知识部分中医基本概念得分最高,而得分最低为中医诊断基本概念。中医知识应答的平均正确率为67%。护理人员对中医持积极态度。中医态度、中医知识、中医行为之间有正相关。结论:应注重对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培训,从而强化中医情感和中医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中医工程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工程技术融合后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舌、脉诊仪等为代表的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发是中医工程学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其广泛应用于中医四诊的数据化与客观化研究,使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阶段,从宏观走向微观,并与宏观相结合的阶段;同时应用于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评价与预测研究,为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中医工程学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诊断智能系统和中医客观化诊察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中医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中医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间的前移日益丰富发展,体现了中医的动态延展性;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兼容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内核,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动态涵盖性;同时,中医体系自身又浑然一体,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中医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都具有动态的特征,体现了中医与中医文化的动态包容性。中医的概念溯源、文化内容与体系特点均可证明中医文化具有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特色的理论体系、独特而安全的疗效等特点赢得人类的共同喜爱。目前,中医学在海外的影响日益增强,正越来越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中医药现已经传播到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相关从业人员也已达到几十万人。伴随着针灸的广泛认可,中药的应用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1]。今后随着中医在国外信誉的不断提高、法律地位的确立和医疗保险等问题的解决,中医在国外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大的发展,将能够更好地为全世界人民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人体生命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中药成分代谢研究中探析,结合系统生物学等现代学科理念,运用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和生物转化技术,尤其是体外生物转化技术,可改善中药制剂的疗效与个体差异,提出新的中医药产业工程——中草药生物转化工程,以及相应的创新中药——生物中药。重点探讨了微生物转化与酶法转化技术在创新中药研发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医药报刊出了于友华“中医技术发展缓慢的反思”与“福建中医学院筹建纯中医诊疗中心”,对于中医现代化无疑是一种促进,福建省人民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创建纯中医诊疗中心,更让人重视。与时俱进,在中医现代化领域出现的多种模式,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心态去看待。中医学术、中医技术,发展中医技术确实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时期,中医理论学术与医疗技术的创新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发展中允许各种理论与技术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多种创新都应得到支持,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与学术争鸣,是中医学术与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协力攻关,是中医发展的又一前提,必须解决好中医现代化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实为中医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制剂问题是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中药与制剂脱节,中医处方权只剩下汤剂权,而丸散膏丹等制剂权基本失去,中医重在疗效,只靠汤剂能体现疗效么?对中医来说,医药不分家,借药品安全,否定中医使用中药数千年的历史,使中医成为无源之水。传统中医制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大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中医开方,药房制剂或开方制剂一人兼任,中药自制剂伴随着中医走过了五千年,这就是中医的历史,‘中医重在疗效,医药互为依存,对中医来讲:医药不分家,这就是中医药的特殊性。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竞争,中医西化,用管理西药的一套方法去管理中药,造成中医和中药脱节,中药和制剂脱节,以前中医一个人能干的事,现在几个人干,近年来,中医只剩下汤剂权,而丸散膏丹自剂权则失去,动辄上千万元的新药研制费是中医个人所不能胜任和承担的。临床中使用的片剂及注射剂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医疗需要,使中医创新受到难以承受的压力;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中药新制剂创新缓慢。一边是常用中药创新停滞,一边是尖端新药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应该说;中医制剂权是制约中医发展及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传统丸散膏丹和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两个方面,传统丸散膏丹是生存和现实问题,中药现代化是发展问题。处理好生存和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药环境文化建设的意义、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等方面论述中医医院环境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以突出中医院中医药诊疗环境特色,进一步弘扬和普及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的障碍和影响中医信念与中医思维的不利因素分析,提出高等中医教育要培养"铁杆"杏林学子,首先必须确立和坚守中医思维,传道授业坚持不西化,要采取改革课程体系、实行本导制、熟读中医经典、早临床多实践、中西医结合其根应在中、培养多类型中医人才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