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少中药有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其机理是抑制或阻断反应中某个环节,主要为:(1)抑制IgE形成;(2)保护和稳定靶细胞膜,减少和防止其脱颗粒、释放过敏介质;(3)对抗过敏介质;(4)中和变应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紫柏湿疹颗粒(ZBSZ)抗变态反应作用.方法观察紫柏湿疹颗粒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48 h同系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方法,对Ⅱ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 法,对Ⅲ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Arthus反应,对Ⅳ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 法.本实验还观察了紫柏湿疹颗粒对大鼠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溶血素生成的影响.结果紫柏湿疹颗粒 2.5 g/kg灌胃给药可显著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0.05) ,并可抑制大鼠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1.5、2.5 g/kg抑制率分别为37.8 %和41.5 %;紫柏湿疹颗粒显著抑制大鼠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0.5、1.5、2.5 g/kg抑制率分别为65.0 %,68.1 %,和70.2 %;能明显抑制大鼠Arthus反应,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亦有显著抑制作用, 并可使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明显降低.结论紫柏湿疹颗粒对Ⅰ~Ⅳ型变态反应及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肥大细胞存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及呼吸道消化道的粘膜组织内,多数(75%)围绕于小血管周围,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12—20微米。在电镜下,可见到胞质膜上有绒毛样突起,胞质内除有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微丝、微管等细胞器外,还充满着电子密集的颗粒。颗粒直径约0.6微米,多达1200个左右。颗粒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一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血浆IgE水平进行了分析。患者组IgE水平明显升高。患者组CD_3~+、CD_4~+、CD_8~+各T细胞亚群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该结果与Kochmen等人的研究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病人和正常人进行了间接HBsAg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并采用荧光测定法检测了血清中组织胺含量。结果表明,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间接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阳性率及血清中组织胺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IgE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6.
<正>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细胞)属于大鼠嗜碱粒细胞肿瘤株的一个亚系,1978年美国国立研究所从Wistar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株反复克隆获得的[1-2]。RBL-2H3细胞具有肥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能模拟肥大细胞的多种功能,是体外研究与肥大细胞相关的各种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模型。笔者阐述了RBL-2H3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用于检测脱颗粒的不同检测方法。1 RBL-2H3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以~3H一组氨酸掺入的HRBT法,检测针灸组和对照组共46例Ⅰ型变态反应患者的组织胺释放率,藉以探讨针灸抗Ⅰ型变态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针灸对粉尘螨HRBT释放有较明显抑制,两组治疗后阳性率侧数卡方检验X~2=6.05,P<0.05;蟑螂HRBT释放率在哮喘症中下降较明显,针灸前后自身对照例数卡方检验X~2=6.53,P<0.05;HRBT与HBDT两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治疗前后均密切相关。提示针灸作用影响到介质释放过程,对介质释放可能有重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HBDT为指标,观察针刺对致敏细胞敏感性的调节效应。实验表明:针灸组与脱敏组治疗前螨抗原HBDT最大脱颗粒指数均大于30%而达到50%以上,治疗后以针灸组下降较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针灸组变应性哮喘患者的蟑螂抗原HBDT最大脱颗粒指数治前为56.9±16.42(%),治后下降至22.88±24.53(%),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针灸可抑制过敏状态下的嗜碱细胞脱颗粒,可能通过调整作用稳定致敏细胞,在细胞级水平上达到抗变态反应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敏康胶囊对过敏大鼠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皮肤蓝斑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敏康胶囊灌胃给药,测定皮肤蓝斑直径;采用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计数细胞脱颗粒的个数,计算细胞脱颗粒的百分率。结果敏康胶囊(3.11g/kg)可使大鼠皮肤蓝斑的直径变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能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个数,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P<0.05)。结论敏康胶囊具有一定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对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甘草的抗Ⅰ型变态反应实验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3.
对33例Ⅰ型变态反应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 NK 活性和血浆 IgE 水平的实验研究表明,除 IgE 水平明显升高外,患者的 NK 活性显著降低(患者组36.45±18.32%,对照组为54.02±20.25%,P<0.001)。但相关分析没有证明降低的 NK 活性与升高的 IgE 水平之间相关。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头痛,发病率约15茗。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偏头痛定性为高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作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本研究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硬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养血清脑颗粒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测条件免疫反应哮喘动物模型的嗜碱粒细胞的脱颗粒情况。方法;对经过条件刺激训练结合和未经过条件刺激训练结合的各组动物予以心脏采血,加肝素抗凝,细胞分离液分离白细胞,而后加致敏原及空白对照液,蜉育30分钟,采用甲苯胺蓝低渗溶液染色固定,放于光镜下计数,计算出嗜碱粒细胞的脱颗粒指数。结果:CS1,CS2组嗜碱细胞脱颗粒指数DI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CS1,CS2与NS1比较有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Formula-3)抑制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DNP-BSA-IgE激发建立致敏的RBL-2H3细胞模型。采用MTT实验检测Formula-3(中药组成:人参9g,干姜9g,黄连9g,当归9g,乌梅30g,灵芝30g)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Formula-3对致敏肥大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及细胞因子的影响;共聚焦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观察检测SOC通道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致敏的细胞模型。Formula-3不会对细胞活性造成影响。Formula-3可减少致敏肥大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Th2型细胞因子和Th1型细胞因子的水平亦有显著变化(P<0.05);能够抑制肥大细胞膜上SOC通道的开放,Ca2+瞬变从1.83降至1.18(P<0.05)。结论 Formula-3通过抑制SOC通道的开放达到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一种草药复方制剂Bresol?对于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组胺释放的保护作用。 方法:使用大鼠腹膜内肥大细胞,在体外经化合物48/80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评估Bresol?稳定肥大细胞的作用。 结果:显微镜下正常对照组涂片显示较多完整的肥大细胞,有极少量的脱颗粒肥大细胞和微量的组胺释放。阳性对照组中用化合物48/80培养的肥大细胞出现了显著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以及高浓度的组胺释放。而100 mg/L浓度的Bresol?明显抑制了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此外,Bresol?可有效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组胺释放,且抑制效果与剂量有关。 结论:Bresol?能够在体外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组胺释放。本研究的发现可解释Bresol?对多种过敏疾病有效可能是通过一种非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情况及其机制。方法:RBL-2H3细胞分别与阳性药物C48/80及15种中药注射剂作用,从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检测等方面研究RBL-2H3细胞脱颗粒情况。用WST-8法检测中药注射剂对RBL-2H3细胞和BR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甲苯胺蓝染色和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从形态学上证明中药注射剂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上清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检测表明脉络宁、清开灵、参麦和痰热清注射液明显促进酶的释放,酶释放率在20%以上,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痰热清注射液成分中的黄芩和生脉注射液成分中的红参、五味子与RBL-2H3细胞的脱颗粒有关。大部分中药注射剂致RBL-2H3细胞脱颗粒的作用与细胞毒作用相关,但有的中药注射剂致脱颗粒无细胞毒作用。结论:一些中药注射剂可致RBL-2H3细胞脱颗粒,中药注射剂中有的成分与RBL-2H3细胞脱颗粒相关;有的中药注射剂致RBL-2H3细胞脱颗粒与细胞毒作用有关,而pH和渗透压可影响细胞的脱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