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3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及80例成人精神分裂症在发病诱因,临床症状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在阳性家族史、个性不良、起病慢、幻视、幻嗅、感知综合障碍、思维散漫、思维中断、逻辑障碍、情感平淡、行为障碍、强迫症状及亚型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有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38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随机抽取的同期住我院的52例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结果:儿童组临床误诊率高,思维贫乏、非血统妄想、怪异行为、情感倒错明显多于成人组,而成人组幻听、嫉妒妄想、原发性妄想、焦虑抑郁明显多于儿童组;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儿童组一般精神病理分明显高于成人组,阳性症状分成人组明显高于儿童组。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有其自身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利培酮治疗儿童少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79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疗程12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利培酮组和奋乃静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利培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奋乃静组.结论 利培酮对儿童少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略优于奋乃静,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遗传、发育和环境等因素促发的复杂性精神疾病。该病往往在患者成年早期或青少年晚期出现明显的精神病发作(阳性症状)时才被诊断,也有部分患者为早发性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13—18岁)和儿童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13岁)。在确定诊断前患者多数都经历了早期症状的前驱期,亦称疾病未治疗期,与精神分裂症的低治愈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8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组)进行评定,并与38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及正常被试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均表现为高惩罚与严厉、高过分干涉和高拒绝与否认(P<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组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一定影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例紧张症的随访和再诊断江苏省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陶建荣作者对2年住院的紧张症患者20例(精神分裂症11例,情感障碍4例、抑郁神经症2例,癔症2例,症状性精神病1例)作了为期3年的随访,并按CCMD-2进行再诊断,结果情感障碍17例,精神分裂症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利培酮治疗儿童少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9例儿童精神分裂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疗程1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和奋乃静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利培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奋乃静组。结论:利培酮对儿童少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略优于奋乃静,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8.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误诊率的精神疾病,常被误诊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导致临床症状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呈反复发作趋势,故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问题越来越引起精神科医生的重视。目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在门诊的误诊情况,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指导临床医师加强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尽量避免或减少其误诊和漏诊。方法:纳入专家门诊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了解其在门诊的就诊及误诊和漏诊情况,通过比较误诊组(包含漏诊者)和确诊组的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导致误诊和漏诊的可能原因。结果:双相情感障碍在专家门诊就诊患者中占31.5%。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共有177例,其中误诊组136例(76.8%),确诊组41例(23.2%),误诊为抑郁症者最多(70.6%)。误诊组患者首次发作更多的表现为抑郁发作(χ~2=5.206,p=0.023),并且病程中抑郁发作次数更多(Z=-2.268,p=0.023);误诊组起病至首次治疗的时间较短(Z=-2.612,p=0.009)、而起病至确诊时间更长(Z=-3.685,p0.001),总病程更长(Z=-3.274,p=0.001),并且住院治疗的患者更多(χ~2=4.539,p=0.033),住院次数也更多(Z=-2.164,p=0.031);误诊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更多(χ~2=11.74,p=0.001),尤其抑郁发作时(χ~2=7.63,p=0.006),共病的发生率更高(χ~2=5.23,p=0.022);误诊组HCL-32评分更低(t=-2.564,p=0.011)。误诊组诊断为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患者较确诊组多(11.0%v.4.9%),并且误诊组最近发作情况表现为抑郁发作的患者较多(78.7%v.65.9%)。结论:门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误诊率高,常被误诊为抑郁症。误诊组患者首次发作更多的表现为抑郁发作,病程中抑郁发作次数更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更多,共病的发生率更高,并且患者对自身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情况明显认识不足,导致早期难以明确诊断,确诊所需时间更长,住院比率更高,住院次数更多。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避免或减少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及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时对患者听力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精神分裂症和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以下简称双相抑郁)患者均给予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组的刺激选择部位为左侧颞顶叶皮质(1 Hz,80%MT),双相抑郁发作患者选择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10 Hz,80% MT);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采用纯音听力测试分别测试患者左右耳气导听力,纯音频率在125~8 000 Hz之间选择8个点进行测试,强度<30dB视为正常.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听力阈值强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2±12.24)比(16.41±12.25),t=2.71,P<0.01],表明rTMS对听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60例患者中有听力功能障碍者23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3例,双相抑郁患者10例;23例中在6 000 Hz,8 000 Hz两个频率段存在异常者13例,占听力异常总人数的56.5%;虽然刺激部位及治疗强度均不相同,但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双相抑郁患者的听力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P>0.05);rTMS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症状减轻或消失,双相抑郁发作者的情绪改善.结论 rTMS在改善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对听力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躁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30例儿童少年期躁狂症患者(观察组),与随机抽取的同期住我院的42例成人躁狂症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作对照分析。结果:儿童少年期躁狂症患者的早期症状复杂且不典型;临床误诊率高,与典型躁狂症状无本质区别,但观察组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增多并有破坏性多于对照组,而思维联想加快少于对照组。结论:儿童少年期躁狂症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