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峰教授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与方法,以及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其认为肝脾不和是目前高血压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临床上常因情绪问题引起肝气郁结及肝气上逆,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治疗肝脾不和型高血压要谨记以调整肝脾病理状态为主要原则,顺应肝脾之间的生克关系,改善肝脾之间的乘侮关系,辨证施治,以疏肝平肝、健脾为法进行药物的加减。同时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善,避免情绪的异常波动,加强日常脾胃的养护,以此预防肝脾不和型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高泌乳素血症的成因及辨证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泌乳素血症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发病机理是肝郁及肾、肝肾精血亏矗,气血逆乱,血不循常道下注血海为月经,而随肝气上逆乳房为乳汁,即出现闭经溢乳。肝火上冲或气血大虚都可形成本病。治疗中多用疏肝、清肝之剂。  相似文献   

3.
高脂血症发病的根本因素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肝之疏泄、气机调畅、脾之运化、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功能有关,故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肝脾肾脏是影响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治疗时应综观全身脏腑间的相互作用,注意先、后天并补,在固本的同时不忘治标,配合应用化痰、祛瘀等法,能有效地降低血脂。从肝脾肾论治高脂血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肝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肝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中,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肝胃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脏腑辩证中却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故就肝胃不和  相似文献   

5.
肝主疏泄的功能亢进叫肝旺.亦即肝火,属实火的病理范围.饮食辛温燥热、劳作太过耗神,七情意怒奋激、烟酒过度、房事大过均可引起肝旺.肝旺可引起肝火上炎,肝肾阳虚,肝阳上亢、肝胃不和,肝脾失调、肝心失调、肝经湿热、肺失宣降、胆气不通等证.  相似文献   

6.
1 肝病辨治 三纲为主 《肝病证治》是《西溪书屋夜话录》(残本)唯一留 存于后世对肝病证治进行论述的医书。由清·王泰 林(1798-1862) 所著,作者通过对前人治疗肝病方 法的归纳,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总结出治肝三十法, 王泰林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 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 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重点强调肝病虽然复 杂而变化多端,应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 辨证施治。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以条达通畅为顺, 若由多种原因引起抑郁则气机壅滞不利,肝气郁结 而为病。故肝病初起,首见气郁之证。始为气郁本 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由于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气郁则血瘀,肝病则可由气及血,致络脉瘀阻。本脏 气机失调则会致全身气机失衡而累及他脏病变,木 能克土,脾胃与肝同处中焦,肝气首先会影响脾胃运 化功能,造成肝脾不和,肝气犯胃;金克木,肝升肺 降,故肝气不利则肺气难平,形成肝气犯肺,肝气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肝扶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与治法,明确本病以肝郁脾虚为本,并在此基础上易损及心、肾。缕析肝郁脾虚证验方抑肝扶脾汤的组方配伍、炮制原则,阐释其治疗要义,并举肝郁脾虚、肝脾及心、肝脾及肾三则案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肝脾不和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且肝脾损伤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其中肝郁脾虚者肝气较旺,脾气亦亏虚,往往病情更加缠绵。抑肝扶脾汤针对肝郁脾虚而设,治疗突出抑肝与扶脾并重,适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由验案可见,肝脾及心治兼宁心安神,肝脾及肾治兼温补脾肾,其目的均为平衡肝脾。[结论]抑肝扶脾汤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有效验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赵建军教授临证谨守病机,深悟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论治精髓,有是证,用是药,不受疾病的限制。抓住病因,结合症状,针对肝脾不和之证,从肝论治,虽为不同疾病,表现症状各异,但发病的病机相同,均为情志不畅所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日久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乘土,日久化火,则出现肝脾失和之症。临证治以理气开郁、清肝泻火、怡情易性。并自拟抑郁方辨证论治,疏肝解郁不离其宗,异病同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对肝脏疾病的记载,从病因、病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生死预后等诸方面,皆有极为详尽的阐述,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对张仲景论述肝病的原文部分展开讨论,是有所裨益的。肝病传脾宜以实脾为先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之功能正常、疏泄条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能,出现肝脾不和等一系列不良的病变。故《金匮要略》首篇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对肝郁、肝气上逆、肝火犯胃、肝胃阴伤、肝郁脾虚(或脾虚肝乘)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从肝论治,收效明显。证明调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临床症候群,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临床分为肝木乘脾型腹泻、脾胃虚弱型腹泻、脾肾阳虚型腹泻、肝郁脾虚型便秘四型,根据临床辨证分别施以不同治法,不同方药治疗,有显著疗效。同时,教育患者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忌食辛辣、油腻、肥厚之品,保持心情舒畅,怡情悦志,注意保暖,可加强疗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候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37例患者,收集相关中医四诊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的中医证型可分为:肝阳上亢,脉络空虚证;肝肾不足,痰瘀互结证;肝气郁结证;气血亏虚,肾气不固证;脾虚湿盛,风痰阻络证;瘀血内停,湿热交阻证等六类。[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候的研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与脑、胃肠道密切相关的临床综合征,脑-肠轴被认为参与其发病.本研究立足中医基础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阐述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脑-肠轴在IBS发病中的作用,进而基于脑-肠轴探讨IBS的中医病机变化.研究分析认为IBS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外感六淫密切相关,而以上诸因又影响着脑的生理功...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从肺论治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现代医学对IBS尚无有效、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IBS却突出了明显的优势,但中医治疗IBS,众多医家都从心、肝、脾、肾来论治,少有医家从肺来论治IBS。然若论治IBS时着眼于肺,亦可取得异曲同工之效。其理论依据有"肺主气、肺主治节、肺主行水,通调水道及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志为悲"等。  相似文献   

15.
LgA肾病血尿属于祖国医学“尿血”范畴。临床上可分为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多与风热、湿热邪毒侵袭人体有关 ;慢性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多与脾、肾、肝等脏器的气虚、阳虚、阴虚而导致的血脉瘀阻、血失常运有关。治疗上可按本病的主要分型 ,如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外感风热型、下焦湿热型、心火炽盛型、热结咽喉型、气滞血瘀型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认为内脏高敏感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有重要联系。笔者从“风气内动”理论出发,阐述“内脏高敏感理论”与腹泻型IBS病机,认为脾胃失和,脾虚湿蕴,土壅侮木,肝郁生风是主要病机,故治疗本病以柔肝理脾,胜湿止泻为基本治法。选方以过敏煎为主方,过敏煎具有滋阴息风,缓急止痛,健脾除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因此治疗腹泻型IBS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胃肠神经-内分泌学的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病理实质。方法选肝郁气滞证、肝气乘脾证和脾胃虚弱证三种中医证型的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20例,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5-HT的浓度,比较血清5-HT浓度在三个证型中的变化。结果肝气乘脾证和脾胃虚弱证中血清5-HT的浓度升高显著,且肝气乘脾证有高于脾胃虚弱证的趋势。结论5-HT有可能成为IBS中医微观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中医病名为"肠郁"。郭朋教授根据IBS生理、病理特点,以疏肝健脾法调和肝脾,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经典案例介绍等几个方面对郭教授治疗IBS经验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脾虚肝郁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水湿內盛,肠腑湿热,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本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治以健脾疏肝、温清并用法,善用自拟肠复安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理论范畴称为"燥痹",临床症状复杂,患者多系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又遇外邪侵袭,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相互影响,引起机体阴血津液损耗,输布障碍,不能外达四肢百骸及诸窍而致病。本文从五脏角度阐释燥痹病机及诊治特点,指出本病发病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均相关,其中尤以肾、脾、肝最为密切;病机以肾阴肾精亏虚为本,脾失健运、肝失调达为主,治以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舒肝活血、清肺润燥、养心安神,同时配以养血生津、通络止痛、清热除湿等辨证治疗,其中养阴、益气、活血为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