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开颅手术夹闭一直是治疗MCA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进步和器具的改进,血管内治疗MC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也有进一步改善,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本文对MCA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技术及其安全性与疗效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MCA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2.
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比较少见,占颅内动脉瘤的0.8%~2.3%〔1〕。既往系统研究PCA动脉瘤的报道少见。我们报道近15年来手术治疗的12例PCA动脉瘤,并详细讨论其显微解剖、手术入路、手术方法等有关问题。1 临床资料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2(19~62)岁。7例囊性动脉瘤,4例巨大动脉瘤,1例梭形动脉瘤。8例患者首发症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其中1例合并偏瘫),1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因头痛经CT检查发现动脉瘤。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检查,部分患者经CT、MRI检查。动脉瘤大小:直径<1.0cm者2例,1.0~2.5cm者6例,>2.5cm…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5例大脑中动脉瘤急诊早期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位于M1-2段的有12例,M3-4段的有3例;HUNT-HESS分级Ⅱ-Ⅲ级12例,Ⅳ例2例,V级1例,结果:随访3个月-2年,除1例死亡,1例遗贸偏瘫外,其余的均恢复优良。结论:对大脑中动脉瘤进行急诊早期手术能有效预防其致命的再次破裂出血,及时清除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5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7%(26/101),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40/64);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55,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疗法在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方面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显微手术技术、手术效果和预后.方法 对55例MCAA病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包括部位、大小、术前主要临床表现、Hunt & Hess分级等.术前Hunt & Hess分级:0级9例,Ⅰ级12例,Ⅱ级23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主要表现包括头痛42例,呕吐22例,偏瘫11例.本组全部采用翼点开颅.经侧裂近端-远端入路23例,经侧裂远端-近端入路27例,经血肿入路5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45例(夹闭切除术6例),血管重建7例,肌肉包裹加固3例.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并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7例(67.2%),近端部13例(23.6%),远端部5例(9.1%).动脉瘤体最大径3~70 min,平均15.5 mm.远期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偏瘫12例,失语3例,癫痫2例.随访11~39个月(平均23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5级)45例,中度残疾(4级)5例,重度残疾(3级)5例,无植物生存和死亡.影像学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 结合现代影像技术,通过充分手术计划,适宜的手术入路,细致的显微手术技术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5例大脑中动脉瘤急诊早期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位于M1-2段的有12例,M3-4段的有3例;HUNT-HESS分级Ⅱ-Ⅲ级12例,IV级2例,V级1例。结果:随访3个月-2年,除1例死亡,1例遗留偏瘫外,其余的均恢复优良。结论:对大脑中动脉瘤进行急诊早期手术能有效预防其致命的再次破裂出血,及时清除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9岁,司机,因头晕精神差右侧肢体轻瘫三年于1992年4月26日入院。入院时查体;神清,吐词略不清,口角向左歪斜,皱额对称,伸舌偏右,视野缩小,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头颅CT示左颞前见一约5×4.5cm^2大小类圆形高密度影,中线结构无移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大脑后动脉瘤(PCAA)5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4.0%。PCAA的临床特点是:(1)易形成巨大动脉瘤,约占80%;(2)临床表现以SAH最多见,且也常有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动眼神经麻痹、同向偏盲等;(3)CT检查常可见大脑脚旁或颞叶内侧占位病变;(4)常伴有胎儿型PCA。最佳治疗是经颞下入路将动咏瘤夹闭或切除,并对PCA的显微外科解剖、手术方法和并发症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大脑后动脉P2段的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比例不到1%,其治疗仍为难点。我科收治2例,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例1,女性,32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6 h"入院。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头颅CT示:右侧环池有  相似文献   

10.
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外科治疗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ist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DACAA)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32例DAC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A或/和DSA诊断,32例共发现36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情况及DACAA的解剖特点分为显微夹闭手术组及介入治疗组。22例26个动脉瘤采用显微夹闭手术,包括2例介入治疗失败患者,共夹闭动脉瘤颈25个,烧灼切除1个。余10例10个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结果显微夹闭手术组23个动脉瘤完全夹闭,2个夹闭不全,1例载瘤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组中6例致密栓塞,1例瘤内栓塞,3例载瘤动脉闭塞。结论介入治疗适于Hunt-Hess分级Ⅲ~Ⅳ级、脑血管痉挛情况较轻、瘤颈较窄者;手术夹闭适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脑血管痉挛情况较重、合并颅内血肿者。外科治疗易导致夹闭或栓塞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尤其是介入治疗更易发生,因而我们更倾向选择显微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11.
大脑后动脉的显微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00侧成人的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主干右侧稍粗于左侧,分为P_1~P_3段。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干型可分为五型:单干型;双干型;三干型;四干型和五干型。颞下前动脉有3例直接起于大脑中动脉的起端附近。分布海马回外侧及颞下回下面的前部。在其他材料里尚未见到。距状裂动脉除直接发自大脑后动脉外,尚发自颞下后动脉和顶枕动脉,以加强视区皮质区的血液供应,称为副距状裂动脉。  相似文献   

12.
大脑后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脑后动脉分支及走行。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4—60倍,观察58例116侧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走行。结果:大脑后动脉P1段左侧稍粗于右侧,P2、P3段管径左右变化较大,主要与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可分为:单干型、双干型、三干型、四干型和五干型。颞下前动脉和颞下中动脉合干起于颈内动脉尚属首见。结论:大脑后动脉供应枕叶的大部分和颞叶的底面,以及参与形成第三脑室的脉络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Glasgow预后评分5~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30 mL),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7月4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例。结果 4例行血管内栓塞病例,达完全栓塞3例,90%栓塞1例。其中1例儿童患者术后3 d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1个月后康复。术后长期随访至今,GOS预后评分均为良好。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合适的操作策略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PCA区梗塞可能的发病机制,为临床的病因筛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急性PCA供血区梗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82例患者[男性57.3%,平均年龄(64±13.7)岁]。其中表浅、深部和表浅加上深部梗塞分别占25.6%、50%和24.4%。有50例梗塞仅限于PCA区,另外32例伴有其他动脉供血区梗塞。大动脉粥样硬化(LAA,43.9%)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心源性栓塞(CE,19.5%),小血管闭塞(18.3%),不明原因(17.1%)及其他原因(1.2%)。在LAA的36例中,15例仅有PCA本身的病变而梗塞灶近心端的其它大动脉无粥样硬化表现,在这些患者中,梗塞机制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致分支阻塞(AB,8例),原位血栓形成性血管闭塞(4例)和动脉-动脉栓塞(AA,3例)。虽然一般情况下枕叶最常受累,但在PCA本身病变时丘脑腹外侧梗塞更常见。【结论】根据不同的潜在病因,PCA区梗塞的方式各不相同,PCA本身的动脉粥样硬化通过各种机制导致卒中是PCA区梗塞相对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大脑中脑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Hunt-Hess分级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出血破入脑室的比例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手术效果优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24例;其中夹层动脉瘤10例,梭形动脉瘤9例,囊状动脉瘤11例;未破裂动脉瘤14例,发生过破裂出血1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2 a,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1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囊状动脉瘤11例中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瘤体未见显影;梭形动脉瘤9例中单纯支架置入6例,双支架置入3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9例,其中6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置入者瘤体明显减小;2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其中1例瘤腔基本消失,1例瘤体大小无变化;1例基底动脉中下段囊状宽颈动脉瘤单纯支架置入者未发现支架内狭窄,4个月后复查DSA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荣华  宣井岗  彭亚  王穗暖 《当代医学》2010,16(35):666-667
目的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神经功能恢复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7例,部分恢复2例。恢复程度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能更快、更有效恢复动眼神经功能,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