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青年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和误诊原因,提高对青中年颈性眩晕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2月-2008年2月住院的中青年颈性眩晕误诊病例39例,对其病因、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误诊为梅尼尔氏综合征16例,前庭神经元炎8例,血管性头痛5例,脑外伤后遗症6例,神经官能症4例,最后经颈椎检查试验、x线和CT、MR检查等明确诊断并予修正诊断。结论对中青年颈性眩晕的诊断关键是要对颈性眩晕有充分的认识,必要时应作颈椎的相关检查,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2.
苏克智  胡中 《云南医药》2000,21(5):420-421
老年颈性眩晕现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 ,为探索超声药物透入对其治疗原理与效果 ,我院 1996年 3月至 1999年 1月对 38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测定椎动脉 (VA)血流动力学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 :老年颈性眩晕组 (简称患病组 ) 38例 ,男 2 5,女 13。年龄 50~ 81岁 ,平均 ( 66 0 9± 5 89)岁 ,全部经骨科、神经内科检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眩晕 ,行X光颈椎 6位片或 /和颈椎CT检查 ,其中 2 6例确诊为颈椎病 ,12例为颈椎明显退变。均有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典型症状 ,有发作性眩晕。经多普勒超声测定有双侧或单侧VA供血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眩晕误诊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眩晕的认识水平,提高眩晕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利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0年至今收治的12例眩晕误诊患者,参考国内外文献以系统回顾的方法分析该病的误诊原因。结果眩晕容易误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例眩晕患者最后确诊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例、梅尼埃病1例、前庭神经元炎1例、癫痫2例、偏头痛1例。结论病史采集不详细、临床思维局限、辅助检查受限等因素与眩晕的误诊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异常及周围结构异常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寻找导致颈性眩晕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经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的病人56例作为眩晕组,另选取无眩晕症状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周围结构异常(颈椎失稳、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狭窄、椎间盘突出)的差异,并判断其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结果 眩晕组中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颈椎失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狭窄、椎间盘突出在两组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椎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颈椎失稳的影响作用较大,可能是颈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颈椎疾患引起的眩晕近几年来十分多见.我科于2007年2月-2010年10月共收治颈性眩晕患者35例,给予药物及针灸联合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理疗康复病房颈椎疾患引起的眩晕患者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31~68岁,平均46.2岁;病程2d~5年.35例患者均有眩晕并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晕厥、耳鸣、听力下降、视物模糊、颈肩臂疼痛及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随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神经性耳聋、脑梗死等.检查35例患者上位颈椎及枕大神经均有压痛,颈椎正侧、双斜位X线拍片及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颈椎曲度改变、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肥厚或椎间孔变小等.  相似文献   

6.
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1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病是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不稳,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Ryan和Cope于1955年最先提出颈源性眩晕(cervkalvertigo)这一概念。目前,对于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尚有很大争议。本文结合椎动脉的解剖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9月60例颈性眩晕的X线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0例获1年至6年1个月的随访,42例保守治疗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的头晕及颈肩部的疼痛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18例手术患者,14例术前眩晕和颈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无复发;2例症状完全缓解或明显减轻后又出现症状复发,但较术前减轻;2例患者头晕症状改善不甚满意。结论颈椎不稳、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肩部的疼痛是颈性眩晕的诱发因素;交感神经则是将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稳定颈椎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徐静  孙道东  张国庆 《安徽医药》2021,25(6):1144-1146
目的 评价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诊断颈性眩晕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临床诊断颈性眩晕病人,选取同期62例没有眩晕且来该院诊治病人,均行颈部血管CDFI、CTA检查,分析两组间椎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情况.评价椎动脉影像学特点与颈性眩晕的关系.结果 CDFI及CTA显示,颈性眩晕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减低且椎动脉狭窄、变异例数显著多于非颈性眩晕组(40例比5例,P<0.05),也显著多于同组PSV减低且椎动脉迂曲、正常病人例数(40例比10例,P<0.05).结论 应用颈部血管CDFI联合CTA,从椎动脉血管形态学到血流动力学综合评价,对临床颈性眩晕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采用两种方法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分析疗效,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和颈椎不稳与颈性眩晕发病是否存在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120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床边颈椎牵引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Vs、Vd、RI)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效率为55.00%,B组有效率为81.67%,B组疗效优于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床边颈椎牵引联合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疗效确切,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临床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颈椎失稳与颈性眩晕的发病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6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基础上行床边颈椎牵引,两组疗效欠满意者采用手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椎动脉血流( Vs、Vd、RI)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为56.25%,B组有效率为81.25%,B组疗效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应用盐酸倍他司汀冻干粉针剂治疗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2006年门诊患者68例,均以发作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经颈椎X线正侧位拍片、或颈椎CT检查,均显示颈椎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横突孔狭窄,颈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脱出等颈椎病表现;经颅多谱勒显示椎基底动脉有不同程度痉挛、硬化、狭窄等供血障碍的改变.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0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VNG)检查在头位变动引起的眩晕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6例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患者行 VNG检查,对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336例患者行VNG检查,确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291例(86.61%),颈性眩晕35例(10.42%),中枢性眩晕2例(0.60%),其他不明原因8例(2.38%)。结论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对头位变动相关性眩晕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指导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风雷 《首都医药》2009,(22):35-35
目的分析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鉴别诊断。方法对65例初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进行系统的病史采集、严格的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包括半规管、耳石及听觉功能检查,头MRI加弥散加权,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光片,颈椎MRI及全脑DSA等辅助检查,重新修正诊断。结果后循环缺血21例,内耳病变24例,颈性眩晕13例,桥小脑角肿瘤1例,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不能确诊者5例。结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再诊断有必要且可行。  相似文献   

14.
刘进 《中国医药指南》2012,(34):427-428
本文浅析颈椎曲度与颈性眩晕密切关系。认为颈椎曲度的改变,可能引起颈伸肌张力改变,进而引起颈后伸肌群内的本体感觉信息改变,从而导致颈性眩晕发生。为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刀配合推拿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诊疗提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白山市中心医院的200例颈性眩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性眩晕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调查,从而进行诊断。并采用针刀配合推拿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统计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共200例患者经过针刀配合推拿方法治疗,痊愈119例(59.5%)显效54例(27%)好转21例(10.5%)无效6例(3%),总有效率97%。结论通过对颈性眩晕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强调解除椎-基底动脉缺血,关键在于恢复颈椎内外应力平衡。针刀配合推拿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血供,保证患者的疗效,且重复使用依然有效,此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郭永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99+101-99,101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性眩晕的CT及X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有完整X线和CT资料的确诊老年眩晕病例资料,并对80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X线显示寰椎两侧骨块与枢椎齿突间隙不等宽10例,钩椎关节增生、骨赘形成56例,椎间隙狭窄10例,生理曲度异常32例,颈椎失稳16例,侧弯或移位10例;CT横断平片显示横突孔狭窄。变形14例,椎间盘膨出22例,黄、纵韧带肥厚和(或)钙化14例。CT平扫检查中45例存在脑梗死表现,35例无明显异常。经病理证实,35例CT无异常表现患者中14例存在脑梗死前期脑缺血表现。结论X线、CT对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都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4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误诊原因及确诊后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8例误诊患者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入院时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28例、梅尼埃病8例、高血压病5例、颈性眩晕5例、脑梗死2例;后确诊为后半规管BPPV 39例,外半规管BPPV 9例;所有误诊病例确诊后予手法复位均痊愈。结论凡是与头位变动相关且持续时间短的眩晕发作,应行Dix-hallpike试验及平卧侧头诱发试验以避免误诊;明确诊断后予行手法复位,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多为颈骨赘或颈肋肌肉带、纤维压迫椎动脉或和椎动脉起始部有动脉硬化斑,使椎动脉灌注不足,临床产生一组椎动脉缺血为主的颈性眩晕综合征,又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内科治疗多为对症,但复发率高,疗效欠佳。我院1999年10月~2000年4月收治本病53例,其中30例用脑功能保护治疗仪,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53例病人均有发作性眩晕,视物摇晃,自体旋转,站立不稳且伴有程度不同恶心或呕吐。发作时与头位颈部转动关系密切,CT以及颈椎正位X线片,显示钩椎关节侧方,有骨刺,侧位片椎间孔狭窄。来院检查时,转头试验,即可诱发,符合传统的动脉供血不足型颈椎病的诊断。53例病人中,男18例,女3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方法在137例颈性眩晕患者中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指导。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9.1%和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D观测治疗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治疗前后改变明显。结论颈椎牵引配合康复指导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0.
本报告2例颈椎病,均因胸闷、心悸和心电图异常而诊断为冠心病,收入院。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和52岁,心电图均为窦性心率。例1除AVR外各导联ST段水平下移0.05mV,T波V5、V6低平;入院后按冠心病治疗2月无效;追问病史,有旋颈或伏案过久时耳鸣、眩晕症状;摄颈椎X线片和CT检查,结果示颈椎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