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将4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5例(25/30,83.3%),其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重构指数(Pa)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Pd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 10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两组,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占82.26%(51/62),其罪犯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与RI呈正相关.结论 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可溶性CD105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可望作为预测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易损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斑块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入选因ACS入院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造影、对病变为临界病变,未行介入治疗者,入选后给与冠心病二级预防,入选后1个月内及入选后12个月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抽血检测C反应蛋白.对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hsCRP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hsCRP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及外周血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严重病变组(管腔狭窄率>70%)40例及临界病变组(管腔狭窄50%~70%)80例.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等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ELISA法测定血清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结果 血管内超声发现临界病变组主要为脂质斑块,约占74%,严重病变组脂质斑块约为48%(P<0.01);严重病变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及PB明显大于临界病变组(P< 0.05~0.01),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斑块均以偏心斑块为主,均呈现为正性重构.临界病变组进行介入治疗者共59例(74%),介入治疗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PB及RI明显大于非介入组(P<0.05~0.01).临界病变组与严重病变组CD3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界病变具有典型的易损斑块的特征,血管内超声能够指导冠脉的介入治疗.CD36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对11例稳定型心绞痛,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脂、体表血管超声和血管内超声检查。 结果两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VUS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LAS%)、偏心指数(EI)及重构指数(RI)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O,01~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PA和RI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IMT、PA和RI是预测冠状动脉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指标,IVUS在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识别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28例ACS患者和13例SA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应用IVUS观察59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数量,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结果59支冠状动脉共检出151个粥样斑块,平均每支冠状动脉斑块数目为2.56个,其中ACS组61.3%为脂质斑块,SA组40.0%为脂质斑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与SA组比较,ACS组斑块负荷重[(70.71±9.64)%对(59.61±21.58)%,P=0.008];且以正性重构为主(1.06±0.18对0.98±0.11,P=0.013)。结论ACS与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不同,IVUS能够全面准确提供动脉粥样斑块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血管内超声(IVUS)不稳定斑块的血管重构特点。方法通过转染p53基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兔模型。应用IVUS分别观察测量腹主动脉同一血管段中破裂斑块与未破裂斑块处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计算斑块处血管的重构指数(RI)。通过比较两组的RI,明确不稳定斑块的血管重构特点。结果与未破裂斑块相比较,破裂斑块的EEMA、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破裂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占80%(16/20),而稳定斑块主要为负性重构,占70%(14/20)。结论IVUS应用于已建立的AS不稳定斑块动物模型上,发现AS不稳定斑块处血管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正性重构是不稳定斑块突出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血管内超声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39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为研究对象, 2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为对照组,使用血管内超声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罪犯"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管腔横截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重构指数(RI)及偏心指数(EI)等指标,并利用虚拟组织学技术对斑块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UA组和SA组患者的"罪犯"病变血管的LA、PA、P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EM、RI、E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斑块中脂质、坏死组织所占比例较SA组显著增高,而SA组斑块以纤维组织多见(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斑块结构、成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徐明珠  蒋廷波  周亚峰  刘志华  杨向军 《临床荟萃》2010,25(21):1841-1844,184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在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23例,其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例.对每位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斑块的性质、形态、部位、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变异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两组斑块偏心指数分别为0.90±0.06 vs 0.70±0.25,局部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3.56±3.88)%vs(68.66±14.52)%,管腔面积狭窄率分别为(41.23±23.91)%vs(63.10±14.64)%,以上指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内超声检测病变血管重构指数,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以节段为基础,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血管管腔平均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轻中度管腔面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管腔面积狭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目标斑块以偏心性斑块为主,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冠状动脉造影低估病变管腔面积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5 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 7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 ,冠脉病变分为钙化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伴有声影 ,其范围大于 90° ;硬斑块为斑块的回声与血管壁外膜回声大致相同 ,但后方无声影 ;软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回声弱。不稳定斑块为纤维帽较薄、有脂质池的斑块或并有斑块破裂。稳定型斑块为钙化斑块及硬斑块。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的冠脉病变特点以稳定型斑块为主 ,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特点以不稳定型斑块为主。 61.5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 3 8.0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软斑块 ( P <0 .0 1) ,2 8.9%急性冠脉综合征及 6.3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脂质池 (P <0 .0 1) ,并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多伴有斑块破裂。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稳定型心绞痛的冠脉病变各有自己的特征 ,血管内超声对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的特点。方法 在 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应用 IVUS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 (L A)、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 (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 在 4 3例患者中发现 ,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中脂质斑块分别占 73.7% (14 / 19)及 75 .0 % (9/ 12 ) ,而稳定性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8.3% (1/ 12 )。同时发现 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稳定性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0 .0 5 ) ,EEMA、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0 1) ,不稳定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4 .2 % (2 3/ 31)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0 % (9/ 12 )。结论  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 AS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影像学特点。方法  2 7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兔随机分成A组 (17只 )与B组 (10只 ) ,A组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 高脂喂养 10周 ,B组仅给予高脂喂养 10周。于 8周末将A组在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携带人野生型 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于 10周末 ,两组实验兔分别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应用IVUS分别测量、比较斑块破裂前的腹主动脉同一血管段中多个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IVUS指标 ,明确不稳定斑块的IVUS影像学特点。结果 破裂与未破裂斑块的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与未破裂斑块相比较 ,破裂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 <0 .0 0 1) ,EEMA、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0 1)。破裂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结论 IVUS应用于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动物模型上 ,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临床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稳定性诊疗的体会。方法使用血管内超声观察236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7例。结果SA组以稳定的纤维斑块为主,UA和AMI组以不稳定的软斑为主;UA和AMI组的偏心指数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和AMI组以正性重构为主。结论IVUS能更准确观察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特点,观察冠状动脉管腔的形态及狭窄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AP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而SAP组则反之,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1)、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均<0.05)均大于SAP组,管腔面积小于SAP组(P<0.01),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65,P=0.011;r=0.448,P=0.008和r=0.43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冠脉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对7例稳定性心绞痛(SA)、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均测定血浆hs-CRP水平。对其中的7例SA患者、27例UA患者行左室造影(LVA)检查测定LVEF水平。观察hs-CRP、LVEF水平与斑块特征的关系。结果不稳定型斑块组血浆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稳定型斑块组(P<0.01),冠脉中重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类似(P>0.05)。冠脉中重度狭窄组LVEF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轻度狭窄组(P<0.01),不稳定型斑块组与稳定型斑块组类似(P>0.05)。结论hs-CRP水平有望成为反映粥样斑块不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LVEF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但在SA、UA患者中,LVEF水平不能反映斑块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效应。方法28例行IVUS检查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1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血管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RI)等指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MMP,包括MMP-2、MMP-9)、CD40配体(CD40L)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结果ACS组患者的"罪犯"病变斑块面积(P=0.000)、EEM面积(P=0.003)和斑块负荷(P=0.037)均大于对照组,高危斑块发生率(P=0.028)和RI(P=0.015)也升高。正重构多见于ACS组(P=0.040),负重构多见于对照组(P=0.039)。高危斑块组患者的血浆MMP-2(P=0.011)、MMP-9(P=0.001)和CD40L(P=0.034)水平高于非高危斑块组。与负重构组和无重构组比较,正重构组血浆hs-CRP(P=0.190)、MMP-2(P=0.255)、MMP-9(P=0.574)、CD40L(P=0.342)和PAPP-A(P=0.403)水平,以及高危斑块发生率(P=0.566)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以RI为因变量、以分组和炎症介质水平等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RI=0.179-0.131group(group代表分组),其中分组变量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表现类型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重构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判定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4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 ,两组分别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IVUS检出软斑块 2 2例 (2 2 /2 7) ,占 81.4% ,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 81.4% ,特异性 75.0 % ,准确性 79.1% ,阳性预测值 84.6%。软斑块组脂核面积比硬斑块组的无回声区面积明显增大 (P <0 .0 1) ;脂核与斑块比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2 6.4%± 11.5%对 12 .0 %± 7.0 % ,P <0 .0 1)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0 .3 8± 0 .14 )mm对 (1.17± 0 .3 6)mm ,P <0 .0 1] ;在面积狭窄率上 ,软斑块组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62 .6%± 6.9%对 70 .9%± 7.5% ,P <0 .0 1) ;偏心程度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92 .9%对82 .4% )。两组间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0 .70± 2 .96)mm2 对 (10 .84± 3 .48)mm2 ,P >0 .0 5]。结论 IVUS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