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外周血免疫调节性CD4+CD25+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LADA、16例T1DM、25例T2DM及27例正常对照外周血CD4+CD25+、CD3+CD8+T细胞。结果①LADA组外周血CD4+CD25+T细胞低于而CD3+CD8+T细胞高于T1DM组、T2DM组和正常对照组;②LADA患者CD3+CD8+T细胞比例与起病年龄、FC-P、2hC-P呈负相关。结论LADA患者免疫调节性CD4+CD25+T细胞减少,不能有效维持对胰岛自身抗原的耐受;细胞毒性CD3+CD8+T细胞增多从而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变化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4例LADA患者(LADA组)、18例速发性1型糖尿病(T1DM)者(T1DM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T细胞表面分子CD4^+、CD8^+,以百分比表示各表面分子阳性T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例;测定胰岛功能相关指标[空腹C肽(FC-P)和糖负荷后2h C肽(2h—CP)、胰岛素释放指数(HOMA-IS)]的相关性。结果LADA与T1DM组C1MT细胞、CD4^+/CD8^+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ADA与T1DM元显著差异。CD4^+T细胞2h-CP呈明显负相关。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参与介导了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LADA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LADA组24例,经典1型糖尿病(T1DM)18例,健康对照(NC)组20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三组入选者T细胞表面分子CD4、CD8,以百分比表示各表面分子阳性T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例。测空腹C肽(FC-P)和糖负荷后2h C肽(2hC-P)。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应用HOMA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结果LADA与T1DM组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NC组(P〈0.01),LADA与TIDM对比无统计学差异。CD4^+T细胞与反映胰岛功能2hC-P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参与并介导了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LADA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CD啪单克隆抗体对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棉柱法分离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12例哮喘患者(哮喘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得到CD4^+CD25^+T淋巴细胞,分别利用电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检测抗CD137单克隆抗体干预72h的细胞自噬率、凋亡率、胀亡率及FOXp3的表达。结果抗CD137单克隆抗体干预后两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自噬率及凋亡率均增加,但哮喘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抗CD137单克隆抗体可促进CD4^+CD25^+T淋巴细胞凋亡和自噬。  相似文献   

5.
杨曦 《山东医药》2014,(10):78-79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 T1DM)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以下简称CD4+CD2+5)在数量及对其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1型T1DM 患者( T1DM 组)、4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及52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D4+CD2+5细胞比例,分析CD4+CD2+5比例与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T1DM组CD4+CD2+5比例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且细胞比例越低,胰岛素治疗效果越差。结论 CD4+CD2+5在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呈低表达,可导致胰岛素的治疗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1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10例胸痛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占CD4 T细胞比例。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 Treg/CD4 T细胞比例(10.1±3.4%)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4.2±2.9%)和胸痛综合征组 (16.5±4.9%)。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减少。Treg比例降低可能打破了外周免疫耐受,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流式细胞仪检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CD4^+CD25^+与CD8^+CD28^-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发现其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水平[(2.02±0.43)%]显著低于2型糖尿病(T2DM)组[(6.79±1.75)%]和健康对照(NC)组[(7.84±1.45)%],而CD8^+CD28^-调节性T细胞水平三组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M患者30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外周血CD4+CD25+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例。结果:DCM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8.53±1.6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1.4±2.17)%,P0.01;DCM患者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0.99±0.5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55±0.55)%,P0.01;且DCM患者心功能越差,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越低。结论:DCM患者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减少,可能打破了自身免疫耐受,发生了针对心肌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DCM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伦理  周正仕 《肝脏》2007,12(5):371-373
目的探讨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和10例健康的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的水平,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血中HBVDNA滴度。结果(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平均百分率为(2.63±0.83)%,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4.15±1.17)%有显著差异(P<0.05),较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则有极其显著差异(P均<0.01);(2)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组外周血调节CD4 CD25 T细胞的百分率为(8.32±2.72)%,与健康对照组(8.10±2.65)%比较无差异;(3)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为1.2×104拷贝/ml,与慢性乙型肝炎组(2.3×106拷贝/ml)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7.8×105拷贝/ml)相比较,有极其显著差异(P均<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相比,无差异;(4)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呈正相关。结论(1)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能抑制T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对肝细胞的免疫攻击的发生;(2)不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呈正相关,表明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数量对体内HBV载量具有较大的影响;(3)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病毒抑制清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患者CD4~+CD25~+Foxp3~+ T细胞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OMI组)和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结果 AMI组、OMI组的CD4+CD25+T细胞/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7.20±1.96)%和(7.55±1.77)%均低于对照组的(8.81±1.50)%(P0.05);CD4+CD25+Foxp3+T细胞/CD4+T细胞比例AMI组为(1.42±0.38)%和OMI组为(1.46±0.55)%均比对照组(1.75±0.58)%低(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可能打破了外周免疫耐受,参与了心肌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Liu YJ  Wu DP  Li CX  He J  Qiu QC  Zhang XG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0):835-838
目的 探讨供体CD+4CD+25T细胞亚群、FOXP3调控基因的表达与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相关性.方法 (1)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供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前外周血、动员后采集物CD+4CD+25T细胞亚群比例,随访异基因移植后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应用RT-PCR技术检测供体FOXP3基因表达情况,分析其与GVHD、疾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1)所有患者均获造血重建,粒细胞绝对数(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2~15)d,PLT≥20×109/L为18(15~25)d.30例allo-HSCT,中位随访时间12.8(8~16)个月,Ⅰ~Ⅳ度急性GVHD分别为3、4、3、5例.慢性GVHD 6例.(2)供体G-CSF动员前外周血、动员后采集物CD+4CD+25T细胞亚群分别为(2.67±0.38)%、(5.01±1.33)%,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移植后无急性GVHD组、Ⅰ~Ⅱ度急性GVHD组、Ⅲ~Ⅳ度急性GVHD组供体CD+4CD+25T细胞亚群分别为(5.05±1.34)%、(4.17±1.73)%、(1.98±1.10)%.其中Ⅰ~Ⅱ度急性GVHD组与Ⅲ~Ⅳ度急性GVH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无急性GVHD组与Ⅲ~Ⅳ度急性GVH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30例allo-HSCT,7例FOXP3基因表达阳性,5/7例移植后无急性GVHD,其中3例移植后复发,另2/7例移植后Ⅰ度急性GVHD,Ⅱ~Ⅳ度急性GVHD患者FOXP3均不表达.结论 (1)供体CD+4CD+25T细胞亚群比例与受者急性GVH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高供体CD+4CD+25T细胞数量有望减低移植后急性GVHD发生率.(2)供体移植物FOXP3基因表达阳性,与移植后有无严重急性GVHD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Treg细胞)在持续性HCV感染患者CD+4 T细胞下调中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Treg细胞的数量以及细胞内因子的合成;与正常人或患者CD+4 CD-25 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其抑制功能;RT-PCR检测Foxp3的mRNA表达.结果 CD+4 CD+25Treg细胞约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 T细胞的(13.5±1.8)%,高于正常对照(5.3±0.8)% (P=0.004);主要合成IL-10,高表达Foxp3;CD+4 CD+25Treg细胞显著抑制CD+4 T细胞的增殖,以及合成IFNγ,并且抑制活性较正常人增高(P=0.034),这种作用不依赖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结论持续性HCV感染患者CD+4 CD+25Treg细胞表达增加,抑制活性增强,特异性抑制Th1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CD4 CD2 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以及变化规律,探讨Treg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2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标本,分离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后Treg的比例以及变化。结果ITP患者治疗前Treg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Treg比例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治疗前,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有效组ITP患者Treg比例显著高于治疗无效组(P<0.01),治疗显效组显著高于良效和进步组(P<0.01),良效和进步组与治疗无效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降低,提示Treg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CD+4 CD+25 T淋巴细胞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訡D+4 CD+25 T调节性淋巴细胞,并探讨CD+4 CD+25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9例过敏性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急性发作期)15例、缓解期患者(缓解期)14例和16名非过敏性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 CD+25 细胞数量变化.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提纯CD+4 CD+25 细胞,将纯化的CD+4 CD+25细胞和(或)CD+4 CD-25细胞在体外培养,观察CD+4 CD-25细胞的增殖反应,将收集培养的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3.结果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细胞比值为(14.9±1.8)%,缓解期患者为(11.8±0.7)%,正常对照组为(11.2±0.8)%,发作期与缓解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CD+4 CD-25细胞增殖反应为(74±9)%,正常对照组为(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的CD+4 CD+25 细胞均能抑制CD+4 CD-25细胞产生IFN-γ、IL-4和IL-13,而且两组的抑制能力也无明显区别.结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CD+4 CD+25 细胞数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哮喘患者的CD+4 CD+25 细胞的抑制活性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抵抗型小鼠CD4^+T细胞在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以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于自愈后30d、60d和90d,分别用同种疟原虫进行再次感染。以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虫体血症水平,采用ELISA法和Griess反应分别检测初次及再感染后第3d和第10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NO水平和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4^+T细胞百分率。结果初次感染后第3d,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出现于小鼠的外周血中,且其脾细胞可产生高水平的IFN-γ和N0;感染后10d,IFN-γ和NO回落至感染前水平,CD4^+T细胞百分率有所下降,但特异性IgG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感染过程中仅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3d和第10d的CD4^+T细胞百分率和IFN-γ及NO水平均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而高水平IgG一直持续存在。结论与再次感染相比,约氏疟原虫感染的抵抗型小鼠在初次感染早期可建立更为显著的CD4^+Th1型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免疫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性T细胞,参与自身免疫调节,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本文就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特性及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周围血CD4 CD45RO T细胞表达IL-4及IL-13的情况及CTLA4-Ig对其影响。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CD4 CD45RO T细胞产生IL-4和IL-13的水平及CTLA4-Ig对其影响。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CD4 CD45RO T细胞分泌IL-4、IL-13增多,IL-13增多较IL-4更为明显(P<0.01),CTLA4-Ig可有效抑制老年哮喘病人CD4 CD45RO T细胞分泌IL-4和IL-13(P<0.01)。结论CD4 CD45RO T细胞产生的IL-4和IL-13在老年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TLA4-Ig可有效抑制IL-4和IL-13的分泌。  相似文献   

18.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是CD4 T细胞的一个亚群,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诱导移植耐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动物骨髓移植模型中证实Treg细胞可以促进移植物植入,减少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度,但并没有消除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作用。在人体有关Treg细胞对GVHD的影响因研究者分析Treg细胞采用的表型不同,其结论存在不一致性。本文就新近Treg细胞生物学特性,Treg细胞与GVHD和GVL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异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最佳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方法对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01~2002年间的12名健康供者和16例化疗7d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以rHuG-CSF每12h150μg,皮下注射,连用5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及外周血CD3 4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1)应用rHuG-CSF前,两组的骨髓CD3 4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应用48h以后,两者的骨髓CD3 4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0·01),两组之间差异仍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两者的骨髓CD3 4细胞高峰值出现在96h后,较应用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应用rHuG-CSF72h以后,两组外周血中CD3 4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0·01)。96h以后,两组的CD3 4细胞达高峰,较应用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应用rHuG-CSF对两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rHu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96h以后,异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细胞均达到高峰,可适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