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s,FC)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临床的关系。方法:126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EEG描记与分析。结果:126例患儿1周内及1周后EEG异常率分别为69.84%、32.54%;1周内及1周后均为〈3岁组及抽搐反复发作组异常率高;高热惊厥组及低热惊厥组EEG 1周内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丑周后以低热组异常率高,与高热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98例表现为单纯性热惊厥,28例表现为复杂性热惊厥,EEG出现痫样放电的异常率分别是3.06%、25.00%。结论:EEG异常率与年龄、发作次数、抽搐时体温有关。复杂性热惊厥转为癫痫的可能性大。临床要重视复杂性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小于3岁和低体温抽搐的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引起小儿发生热性惊厥的危险因素,并对热性惊厥患儿的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入选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热性惊厥患儿156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进行随访,对引起小儿发生热性惊厥和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发热体温在38.5 ~ 40℃之间,年龄<3岁以及存在高热惊厥家族史;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3岁、首次发热体温在38.5 ~ 40℃之间、有热性惊厥发生的家族史以及首次发生的热性惊厥为复杂型.结论 引起小儿热性惊厥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显著减少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小儿热性惊厥复发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以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接收的32例初次小儿热性惊厥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选择本院同期收治的32例小儿热性惊厥复发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发病特点。结果经过观察发现,两组多数患儿的体温都在38℃以上,且在高烧24小时之内的发病率最高,但是观察组患儿大多以低温惊厥为主,并且都是在发热短时间内发生惊厥;对照组患儿低于3岁的较多,且脑电图异常率较低,多以单纯性病患为主;观察组患儿则没有比较明显的年龄限制,且具有较高的脑电图异常率,多以复杂型病患为主。结论对于曾经患热性惊厥的患儿,当其出现发热症状时,应不论年龄对其采取体温控制,如果患儿有发病史或者具备发病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益彬  成泉  江树生  谢少君 《吉林医学》2013,34(13):2524-2525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45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FC首次发作年龄6个月~3岁198例;212例在发热24 h内出现惊厥;首次发作体温≥38.5℃223例;首次发作惊厥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06例;引起小儿FC的最常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结论:FC首发年龄多为6个月~3岁,患儿在病初体温急剧上升时,易发生抽搐。热性惊厥与神经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有关,原发病主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预防热性惊厥发生需要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及必要的药物预防。  相似文献   

5.
黄红英  翟秀兴 《吉林医学》2006,27(9):1142-1143
热性惊厥是小儿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热性惊厥多在原发疾病的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发生。但惊厥严重程度并不与发热程度完全一致。单纯性热性惊厥(SFC)与复杂性热性惊厥(CFC)在临床上表现不同。脑电图(EEG)异常程度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收集本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间177例临床诊断为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77例患儿中男性105例,女性72例,年龄4个月 ̄10岁,平均3.36岁,病程1d至4年,临床表现体温升高时出现突发性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或眼睑、面肌、口周抽动,多数是全身发作,表现为强直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性急救措施在小儿热性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舞钢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接诊的热性惊厥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性急救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发热持续、抽搐停止、意识恢复及住院时间均较观察组长,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急救措施能缩短热性惊厥患儿持续发热时间和抽搐时间,有效促进患儿意识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7.
姚世平 《海南医学》2004,15(4):92-92
现将我院 2 0 0 0年~ 2 0 0 1年收治 2 0 0例小儿热性惊厥院前急救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 0 0例中 ,男 12 0例 ,女 80例 ,年龄 6月~ 6岁之间 ,均为感染引起。发病前均有发热 ,体温在 38.5~ 4 2°C之间 ,其中 16 0例患儿意识障碍较轻 ,表现热后四肢抽搐 ,不同程度的意识朦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有小儿热性惊厥史的发热患儿,应用扑热息痛降温的同时口服小剂量苯巴比妥钠,进行预防复发性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对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时,除口服扑热息痛降温及常规抗炎治疗外,无论是否发生惊厥,均予苯巴比妥钠片口服预防惊厥,体温正常时不再继续服用苯巴比妥钠。对照组除在发生惊厥时应用镇静剂外,不再使用任何镇静药物预防。结果:治疗组仅3例发生惊厥,复发率为5.2%,对照组有20例再次发生惊厥,复发率为3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对有小儿热性惊厥史和热性惊厥好发年龄段的发热患儿,进行扑热息痛降温的同时口服小剂量苯巴比妥钠,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发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与血锌含量的关系.方法:将112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性惊厥患儿,根据临床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82例、复杂性热性惊厥30例,对照组为98例同期住院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无惊厥患儿,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三组患儿的血锌含量.结果:两组热性惊厥患儿血锌均较对照组高,单纯性与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锌值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锌缺乏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易发生热性惊厥,而且锌缺乏的程度可影响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方法:选取热性惊厥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然后比较两组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正常时间及转为复杂热性惊厥例数.结果:治疗组发热时间、意识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转为复杂热性惊厥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以明显缩短小儿热性惊厥发热时间和意识恢复正常时间,可以减少转为复杂热性惊厥例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所采取的急救护理对策与效果,为提高小儿热性惊厥的预防与急救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将159例小儿热性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施迅速吸氧、降温退热、控制惊厥抽搐、保持呼吸道通。、防止脑水肿等急救护理对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159例热性惊厥患儿经过及时控制惊厥和高热以及一系列护理干预,患儿惊厥、抽搐、高热等症状全部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对热性惊厥患儿应采取迅速止惊、给氧、降温等急救护理对策,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和体温控制,指导患儿家长掌握患儿日常有关护理知识,防止呼吸道感染,这对于大幅度降低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和后遗症及早日痊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病例的临床特点,为预防惊厥复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5例热性惊厥复发病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治疗的66例首发病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均在体温>38.5℃及发热24小时发病率最高,但观察组具有明显的低温惊厥及发热短时间内惊厥趋势,对照组<3岁居多,以单纯型病例为主,脑电图异常率低。而观察组无明显年龄界限,复杂型病例多,脑电图异常高。结论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发热时,不分年龄均应积极控制体温,具有惊厥高危因素的患儿同时进行预防性治疗,重视家长的配合,对预防热性惊厥复发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及脑电图在小儿热性惊厥治疗和防治后遗症中的意义。方法对116例热性惊厥小儿初发年龄、初发体温、初发惊厥时间与热性惊厥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脑电图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热性惊厥初发年龄多见于6个月至3岁者,初发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初发体温与热性惊厥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与复发率及脑电图异常率呈负相关;初发惊厥时间与脑电图异常率呈正相关。结论有效防治小儿热性惊厥,适时脑电图检查,对小儿热性惊厥的发展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小儿热性惊厥提供参考.方法 对78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热性惊厥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别纳入病例38例和40例.结果 惊厥复发组患儿在性别、初次发作年龄、异常围产史、喂养方式、首次发作合并症以及一级亲属中惊厥病史等方面,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发作时体温、惊厥持续时间、惊厥类型及退热后脑电图情况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发热患儿,尤其年龄较小、有惊厥家族史、合并围生期损伤、贫血、营养不良等状况者,惊厥容易复发,临床应结合首次惊厥发作时体温、持续时间及惊厥类型等采取预防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热性惊厥(FS)是小儿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占5岁以下小儿的2.3%-4.5%,发病年龄多数在6个月至5岁之间,发热的病因中需除外神经系统感染。每一次热性惊厥本身是一次癫痫发作,但由于热性惊厥具有年龄相关的自限性趋势,以后很少发展为反复的无热惊厥,故在癫痫综合征分类中将其作为不需诊断为癫痫的癫痫发作,单纯热性惊厥发作时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阵挛或强直发作,少数为失张力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发作后无异常神经体征,一次热程中仅有一次发作,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正常[1]。如发病年龄小于6个月或在6个月以上仍有发作,惊厥时体温不足38℃,有局部发作表现,一次热程中有一次以上惊厥复发,或惊厥时间超过15分钟,则为复杂性热性惊厥。冬季是热性惊厥的高发季节,来就诊的小儿大多是发作当天来就诊,脑电图表现不正常者较多,本文回顾了50例热性惊厥视频脑电图(V-EEG)特征探讨其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6.
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高热惊厥最为常见。是由于婴幼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层的分析鉴别功能较差,兴奋性冲动泛化,神经细胞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多见于6个月~4岁小儿。多在病初体温骤升时突然发作,惊厥发作时间短暂,神志恢复快,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个别患儿既往有抽搐史,现将4例小儿热性惊厥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4岁以下的小儿,因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一旦发热超过40℃,便会出现两眼上翻或斜视、凝视、四肢强直并阵阵抽动,面部肌肉也会不时抽动,伴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典型高热惊厥又称单纯性(或简单性)热性惊厥,非典型高热惊厥又称复杂性高热惊厥。凡热性惊厥的患儿,发病年龄、发热程度、惊厥发作时间、惊厥发作形式等不具备单纯性高热惊厥特点时,就可考虑为复杂型高热惊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格尔木地区小儿热性惊厥的常见病因。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5年6月因热性惊厥在我科治疗的患儿。单纯性热性惊厥68例,复杂性热性惊厥10例。结果:引起高热惊厥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单纯性热性惊厥的预后好,复杂性热性惊厥预后欠佳。结论:格尔木地区含氧量为海平面的74%,缺氧与发热同时存在易出现热性惊厥;初来格尔木地区的小儿适应能力差,是导致患儿出现热性惊厥因素之一;男性幼儿因脑发育原因较女性容易出现热性惊厥;民族差异使少数民族就医晚,是出现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特征、相关高危因素、预防及预后。方法:对24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40例热性惊厥患儿中男性发病较女性高,男女比例为1.56:1;初发年龄6个月至3岁者202例,占84.5%;初发体温≥38.5℃者211例,占87.9%;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117例,占73.8%;有惊厥家族史者67例,占27.8%;热性惊厥分型中单纯型149例,占62%,复杂型91例,占38%,有18例(7.5%)转为癫痫,转为癫痫者与热性惊厥复发及分型有关。35例口服安定预防热性惊厥的患儿复发2例,占5.8%。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发作与年龄、体温、惊厥家族史密切相关;对6个月至6岁的发热患儿,当体温≥38.5℃时,应尽快采取降温措施,必要时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小儿高热惊厥病因探讨及家庭预防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热性惊厥(FC)的病因,从而为患儿家长预防及护理提供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87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临床检查,如脑电图、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常教的测定等,分析发热原因。结果①87例高热惊厥患儿中有30例患有贫血;②3例脑电图异常,脑电图显示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③7例免疫功能异常;④6例有家族史;⑤6例有癫痫家族史;⑥11例出生时有窒息史;⑦余下的24例患儿是属于单纯性的感冒发热引起的热性惊厥。结论通过对87例热性惊厥患儿病因分析,为热性惊厥患儿家长预防及护理提供一定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