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腰椎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活动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运动节段活动范围的即刻影响。方法:采用国人成年男性新鲜脊柱标本9具,以中性区(NZ)和运动范围(ROM)为观测指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单纯Ray—TFC植人和附加椎弓根内固定后相邻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结果:单纯Ray-TFC植人仅使相邻节段前屈运动范围明显增加,附加RF-Ⅱ椎弓根钉内固定后相邻节段的前屈和后伸运动比单纯:Ray—FFC植人后均明显增加,前屈时的活动比完整初始状态显著增加。结论: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TFC椎间融合术都能明显增加相邻节段的前屈活动,有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潜在可能。对相邻节段未出现症状但已经有退变表现的病例,选择此种术式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异种骨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的即刻稳定效果及自身强度.[方法]取16具新鲜成年男性L1~5腰椎标本,分别对完整L1~5(正常组);模拟后路间盘L3、4摘除置融合器(对照1组);模拟后路间盘L3、4、L4、5摘除置融合器(对照2组);模拟后路间盘L3、4摘除置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对照3组);模拟后路间盘L3、4、L4、5摘除置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对照4组)进行前屈、后伸、扭转、轴向压缩和腰椎移位时融合器的最大拨出力及粘弹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压缩、前屈、后伸、位移和扭转角度较正常组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P>0.05);而椎间植入融合器附加椎弓根固定,压缩、前屈、后伸、位移、扭转角度较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腰椎移位时拨出力实验结果表明,对照1、2融合器植入椎体移位时最大拨出力为1.83KN.对照1、2、3、4组7 200s三应力松驰量和蠕变量较正常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3、4组初始蠕变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和(1、2组).[结论]异种骨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3.
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常用于治疗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退变性椎体滑脱、进行性退变性脊柱侧凸、假关节、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及腰椎关节突综合征等疾病。其主要优点是:①在生物力学上可获得运动节段最稳定的内固定效果;②重建前柱分载负荷的性能,保护后方器械内固定效果。使得畸形的矫正在愈合期间得以维持。并使后方器械的疲劳性断裂减至最低。目前.椎间cage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逐渐取代了单纯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椎间融合率大幅提高。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内固定器械的迅猛发展.腰椎融合术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腰椎横突间入路椎体间融合术(ILIF)及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小牛脊柱运动节段标本12具,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7组:(1)正常对照组(IS);(2)左侧小关节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组(TLIF);(3)T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4)TLIF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5)左侧横突间入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组(ILIF);(6)I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7)ILIF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分别测试各组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时的载荷-应变、载荷-位移变化以及轴向刚度和双向扭转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所有生物力学指标中ILIF组稳定性均大于TLIF组(P<0.05),在定量扭矩扭角方面差距最大达72%.ILIF+BPSF的稳定性最高,在前屈载荷应变方面较IS组差异最大达53%,而ILIF+HPSF组与ILIF+BPS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IF手术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TLIF手术;I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与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使用ILIF术式附加侧同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提供较好的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路单钉棒内固定与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53例腰椎滑脱症,25例采用前路单钉棒内固定联合OLIF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OLIF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椎间融合数、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度。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两组椎间融合数、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24个月ODI指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3、12个月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椎间孔高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或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差异。方法对腰椎滑脱51例行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27例(A组),行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24例(B组)。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滑脱角、滑移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在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融合率较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单侧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及单侧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本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一侧半椎板减压,另一侧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28例。其中退变型18例,峡部型10例。L滑脱20例,b滑脱8例,其中Ⅰ度20例,Ⅱ度8例。结果 术后随访6~60个月,根据Nakai分级:优20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5.7%。25例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为89,3%,平均融合时间为4个月(3~6个月)。结论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单侧后路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只有一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8.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比较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手术中是否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本组病人都采用Cloward技术植入了自体髂骨,其中13例进行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另21例未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固定组77%的病人获得优良疗效,非固定组为81%。固定组的融合率为76.9%,非固定组80.9%。两组中均未发现有植骨块的塌陷。固定组椎间隙高度平均减少了15.3%。非固定组椎间隙高度平均减少了18.4%。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结论:正确的手术,同时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髂骨骨块,可以承受正常生理载负荷,也可以达到很高的融合率。椎弓根系统螺丝钉内固定不必作为PLIF手术的常规以减少植骨块的下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后路椎板部分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椎体撑开提拉复位、椎板部分切除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成形、神经根松解、椎间融合器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48个月,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问融合器无明显移位、脱落,椎间融合满意。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腰椎滑脱症复位率高,安全彻底的神经管减压,创伤小,融合满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自体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下腰椎98例,其中椎间盘脱出症30例,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1例,腰椎不稳45例,椎管狭窄12例。结果10例失访,88例术后随访12—56个月,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腰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论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及融合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并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板减压,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38例。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术前术后进行视觉疼痛评分、弯腰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38例患者平均随访1年6个月。滑脱距离由术前(36.45±15.12)%恢复至术后的(8.24±4.11)%,(P〈0.05)。全部病例均获得融合,融合率100%。术前视觉疼痛评分和弯腰功能评分分别是(6.3±2.6)分和(23.6±15.4)分,术后随访时为(2.4±1.6)分(P〈0.01)和(48.2±19.2)分(P〈0.01),38例患者中35例手术效果优良,优良率为92.11%。并发症共3例,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术后出现单侧沿坐骨神经根性放射痛,术后2周症状消失,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本组采用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并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复位率、融合率高,疗效确切的特点,减少了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腰椎崩裂性滑脱椎弓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腰椎崩裂性滑脱椎弓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与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术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 统计117例腰椎崩裂性滑脱病人行椎弓钉复位固定 植骨融合术后疗效,其中滑脱椎体复位固定 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术90例,滑脱椎体复位固定 椎体问植骨融合术27例,内固定于术后一年取出。结果 术后2年脊柱滑脱程度,后外侧组为15.9%,椎体间组3.9%,后外侧组植骨融合率为92.2%,椎体问组为100%,腰腿痛症状改善的评价采用JOA标准(满分为29分),后外侧组术后平均为22.3分,椎体间组为26.3分,后外侧组术后73.3%的人能参加一般的体力劳动和家务活,椎体间组为88.9%,后外侧组术中平均输血1000ml,椎体间组术中平均输血100ml,并发症发生率两个组无明显差异,绝大多数并发症临床上无重要意义。结论 椎弓钉腰椎复位固定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能更有效矫正腰椎滑脱,增加植骨融合率,防止术后再滑脱,改善患者症状更明显,而且手术相对简单,出血少。  相似文献   

13.
腰椎滑脱症已被认识200多年,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峡部直接修复植骨内固定,脊椎融合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8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该症,疗效明显提高,90年代以来椎间融合器也被逐渐采用,疗效也较好,这二种方法各有所长,尚难分优劣,我院结合二种方法优点,自1999年7月-2002年1月,联合使用两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1例,术后31例症状消失,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及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18例腰椎滑脱患者,均予以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行植骨融合术,其中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36例(A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42例(B组),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40例(C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种植骨融合术的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但C组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7.8%、83.3%和95.0%,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有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椎间融合面积大、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年龄35~79岁,平均51.8岁,行腰椎后路病变节段附件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椎间植骨融合。随访1~7年,观察JOA评分、融合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术后1年及最终随访时临床恢复率分别为73.53、82.35和85.29。最后一次随访的融合率达98.53,1例未观察到可靠的融合,并在术后3年出现内固定的断裂而再次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82,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1。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创与后路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创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微创组,34例)与后路开放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开放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JOA评分、疼痛VAS评分、并发症及术后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微创组均少(短)于开放组(P 0. 001)。术后2周及3、6、12个月,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 05);微创组术后2周JOA评分高于开放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 0. 001),其他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Bridwell融合分级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微创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开放TLIF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同时前路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患者19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1例。结果随访16-78个月,植骨块均骨性融合,局部无复发。神经功能C级1例恢复至D级,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一期联合前后路手术,可确保脊柱局部的稳定性,促进骨性融合和病灶愈合,有利于早期适度活动,但手术创伤及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18.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 inallum barinter鄄body fusion,TLIF)是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鄄barinterbody fusion,PLIF)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早在1946年和1947年,Jaslow和Cloward就分别报告了PLIF技术,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2]。十九世纪八十年  相似文献   

19.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2年5月间8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固定组(B组),均行后外侧植骨。对二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9例平均随访22个月(12~52月),二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A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改善优于B组(P<0.05);B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明显丢失,10.3%的患者植骨融合失败或滑脱复发,3.4%的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或松动。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B组(P<0.01)。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优于单纯椎弓根系统治疗组。  相似文献   

20.
后路椎体间植骨器械在腰椎滑脱症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院自2002年4月~2004年6月采用后路椎体间植骨(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graft.PLIG)器械.在处理椎间隙的同时一并矫正脊柱滑脱及行椎间植骨融合、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加压内同定治疗Ⅱ度以内腰椎滑脱症患者23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