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总结活体供肝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方法 2名活体供肝者,术前螺旋CT评估门静脉分型为B型门静脉和A型门静脉,经估算,残肝体积分别为全肝体积的33%和36%,均切取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术后早期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升高,腹腔引流液较多,呈腹水样,超声波检查提示门静脉血栓形成,并经增强螺旋CT明确诊断.供者1急诊行探查术,阻断门静脉血流,拆除闭合残端缝线,将门静脉切断,切除狭窄处门静脉壁,开放门静脉主干,取出多块新鲜血栓,用肝素盐水冲洗至血流通畅后,再将其端端吻合,恢复血流.供者2给予抗凝和溶栓治疗.结果 供者1在手术探查后再次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痊愈出院.供者2经保守治疗后血栓消失,痊愈出院.结论 门静脉血栓形成可依据超声波及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可采取手术取栓或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不多见,约占门脉高压症的3%~10%,也发生为腹部感染或肿瘤的并发症.作者报道一例36岁男性因腹痛2天并加剧而住院,症状似急性胰腺炎,但淀粉酶测定和腹腔超声检查未能证实,CT扫描示胰腺区一肿瘤,并伴门静脉血栓性阻塞,肠系膜门静脉造影未能显示门脉系统.实验室检查未见血液凝血机制异常.考虑为肿瘤压迫门静脉,行剖腹探查,见CT扫描所示的肿瘤实为充血的静脉团,门静脉完全闭塞,下肠系膜静脉也栓塞.切开门静脉,用Fog-arty导管行血栓切除术,血栓物质部分粘着静脉壁上.术后恢复快,全身肝素化,但2天后CT扫描提示门静脉又栓塞.再次手术,尽量切除血栓,但在下肠系膜静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部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腹部手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的诊治情况。结果:所有患初期症状重而体征轻,再次手术前仅1例确诊。4例患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经手术治愈。结论:该病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腹部手术后发生剧烈腹痛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彩色多普勒超声,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敏感方法,早期行受累肠管及其系膜切除,有门静脉血栓时行门静脉取栓及早行抗凝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重点扫查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探讨超声诊断价值。结果: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24例患者中,发生于门静脉左支5例,右支3例,左支伴主干5例,右支伴主干4例,主干3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脾静脉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反映血栓部位、梗阻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八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40~68岁。发生在断流术后住院期间5例,均经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因发现及时,经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疗痊愈。另3例分别发生在手术后4个月、1年、5年,其中例1发病20d后由外院转入,入院时已经出现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螺旋CT扫描提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腹腔大量积液,经溶栓、祛聚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例2突发腹痛3d入院,有明显腹膜炎体征,腹穿为血性腹水。螺旋CT检查见肠系膜明显水肿增厚,腹腔积液,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充盈缺损。急症手术切除坏死空肠2m,经残端肠系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18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例行增强CT检查,1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5例表现为急腹症,均给予手术治疗。3例未出现急腹症表现,均给予非手术治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率为77.8%,CT为100%。1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痊愈,3例在手术后因为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非手术治疗的3例均痊愈。15例患者随访6个月~3年均无复发。结论门静脉血流缓慢、涉及门静脉系统的上腹部手术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是SMVT常见的诱因。增强CT检查对SMVT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抗凝和溶栓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的作用。出现急腹症表现的患者需急诊手术治疗。手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对溶解肠系膜静脉内残留的血栓和预防SMVT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均由增强CT或MRI/MRA检杏确诊.其中5例患者接受以抗凝和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8例接受手术治疗(经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及置管抗凝和溶栓),其中5例术中发现有部分小肠坏死,同时切除坏死肠段,均痊愈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门静脉 (PV)和肠系膜上静脉 (SMV)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 6例诊断为PV和SMV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 (TIPS)介入治疗。经TIPS途径穿刺PV分支成功后插入导管做PV SMV造影 ,然后用 8F导管抽吸血栓 ,同时用“J”形导丝和猪尾形导管捣碎血栓 ,间断将尿激酶 (UK)经多侧孔导管注入PV和SMV。清除大部分血栓后 ,保留多侧孔导管至SMV内持续溶栓 3~ 13d。结果 6例治疗均成功 ,1例术后 12d死于腹腔脓肿。随访 4个月至 3年 ,5例健在 ,Doppler超声波复查显示PV和SV血流通畅 ,无血栓复发。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 ,包括用导管抽吸、捣碎血栓和局部溶栓治疗 ,是治疗急性症状性PV和SMV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门静脉(portal vein,PV)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选择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即通过经颈静脉肝内门脉系统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approach,TIPS途径)]介入治疗(12例)和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溶栓治疗(9例)。结果治疗成功19例,无严重并发症。11例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于治疗结束时造影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1例虽然SMV—PV恢复血流,但12d后死于腹腔脓肿、MODS。经导管SMA内溶栓治疗9例,术后症状逐渐改善8例,无效1例。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导管SMA溶栓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穆如颖  王悦明 《腹部外科》2000,13(6):370-371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 7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 ,并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7例全部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 ;术前确诊 1例 ,误诊 6例 ;痊愈 3例 ,2例出现短肠综合征 ,2例死亡。结论 该病无特异表现 ,误诊率高。彩色超声多普勒和CT检查阳性率高。早期行坏死肠段及相应肠系膜切除和有效的术后抗凝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进行准确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21例ASMVT的诊断方法.结果:21例行X线腹平片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5例可见"僵袢征";21例行腹部彩超检查,4例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其余17例报告有不同程度的腹水;18例行CT检查,9例发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3例可见"假瘤征";18例纤维蛋白原和D一二聚体增高;15例血小板增高;腹穿16例,抽出血性液体8例,阴性8例.结论: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并应用腹部彩超、X线腹平片和腹部CT动态追踪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可提高ASMVT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变病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7例肝硬变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肝硬变病人断流和(或)分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68%(17/9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7例,CT确诊2例,肠系膜血管造影确诊2例,开腹探查确诊6例。9例经溶栓治疗临床治愈,8例行肠切除Fogarty管取栓术,死亡1例。结论 对于肝硬变特别是断流和(或)分流术后病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者应注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动态多时相CT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和积极溶栓治疗有助于防止肠管坏死的发生;出现肠坏死、腹膜炎者应切除坏死肠管及有血栓的肠系膜,同时继续抗凝祛聚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血管超声检杳在预防和诊断血管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 肝移植术中对116例患者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吻合后肝动脉峰值流速和门静脉流量.以肝动脉峰值流速2>30 cm/s为正常肝动脉标准,以门静脉流量2>800ml/min为正常门静脉标准.结果 在116例患者中,有14例肝动脉峰值流速<30 cm/s,其中9例通过应用利多卡因腹腔于根部浸润、罂粟碱及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肝动脉内注射,解除血管痉挛后,肝动脉峰值流速达到正常标准,但术后仍有3例患者发生肝动脉并发症;另5例经过上述处理,肝动脉峰值流速仍<30 cm/s,故采用供者髂内动脉对受者腹主动脉与供者肝动脉进行搭桥吻合,吻合后测肝动脉峰值流速2>30 cm/s,术后未发生肝动脉并发症.116例患者中,有5例门静脉流量<800 ml/min,其中4例经证实存在门腔分流,行门腔分流静脉结扎后,门静脉流量达到正常标准,但术后仍有1例发生门静脉血栓;另1例存在门静脉Ⅲ级血栓,血栓切除后进行门静脉端端吻合,门静脉流量仍达不到标准,故利用供者髂静脉通过胰腺前胃十二指肠后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远端进行搭桥吻合,术中测量门静脉流量达到正常标准,术后未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中血管超声检查对血管并发症具有较高的预防和诊断价值.对术中超声检查提示异常的患者,术后应该严密监测,以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血管并发症并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PV)主干或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SMV)、肠系膜下静脉及脾静脉(SP)的血栓。新鲜的血栓取出相对容易,陈旧性机化的血栓清除则难度较大。对于终末期肝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者,由于在技术上难以建立有效的向肝性门静脉血流灌注和术后再次血栓形成的高度危险性,以往被认为是原位肝移植的手术绝对禁忌证。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类患者实施肝移植已成可能。  相似文献   

17.
过去认为,门静脉积气(PVG)多件有肠坏死,因而死亡率高,故需紧急剖腹探查术。最近,由于采用CT、多谱勒超声等检查,故能早期诊断、甚至无意中可发现PVG。PVG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许多病人并不需要紧急剖腹探查术。本文报道7例、并回顾文献的有关报道。例1为58岁男性节段性回肠炎患者,行小肠切除术后并发肺栓塞和伤口感染。术后14天腹部CT检查发现肝内、外门静脉循环中有少量气体。经静脉应用抗生素后痊愈出院。例2为79岁男性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经空肠造口术喂营养和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因并发肾功能衰竭和室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门静脉-内脏曲张静脉吻合在门静脉机化血栓患者肝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的7例患者实施肝移植,其中3例供体门静脉-曲张冠状静脉吻合;2例髂静脉搭桥供体门静脉和脾门旁曲张的静脉吻合;1例采用供体门静脉-胆总管前曲张静脉吻合;1例供体门静脉—曲张的胃网膜右静脉吻合。结果:7例手术全部成功。1例术后7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但是门静脉血流一直通畅。1例术后6个月发现吻合口狭窄,术后9个月采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支架置入治愈;其余患者分别随访12~22个月,门静脉血流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正常。结论:肝移植中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的患者,行供体门静脉-曲张内脏静脉吻合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肝外门静脉阻塞是儿童中门脉高压的重要病因。作者在10例小儿病人应用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外门静脉阻塞系由解剖学因素引起。作实时超声检查。注射前列腺素(PG)E1以增加门脉血流,自肠系膜上动脉注入造影剂,门脉造影以显示门静脉解剖。6例作轴CT扫描,4例进行磁共振成象(MRI)检查。平均年龄4.2岁(1~7岁),男女各5例。结果(一)B超扫描10例肝十二指肠韧带均见扭曲盘旋的门静脉,直径6~7mm,肝外段门静脉均无血栓形成或闭塞。(二)门静脉造影肝外门静脉呈η形,肝内门静脉呈践样外观,未见门静脉血栓形成。(三)胆道造影和CT扫…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