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5例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6例门静脉部分或完全再通,2例出现小肠坏死转为手术治疗,1例死亡,6例好转。手术患者无并发症和死亡。15例2周后血清D-dim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应早期诊断,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门静脉血栓导致的肠缺血是相对少见的疾病,但是在有基础疾病病人中发生率明显升高,且预后较差,需要高度警惕并及时诊疗。由于急性肠系膜缺血和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非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但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明确诊断后及时药物治疗使得减少并发症已经变得越来越可能。对于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病人,应积极采用介入或开放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急性门静脉血栓导致的肠缺血是相对少见的疾病,但是在有基础疾病病人中发生率明显升高,且预后较差,需要高度警惕并及时诊疗。由于急性肠系膜缺血和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非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但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明确诊断后及时药物治疗使得减少并发症已经变得越来越可能。对于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病人,应积极采用介入或开放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重点扫查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探讨超声诊断价值。结果: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24例患者中,发生于门静脉左支5例,右支3例,左支伴主干5例,右支伴主干4例,主干3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脾静脉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反映血栓部位、梗阻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132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对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7.4% (23/132),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门体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勇伟  吴志勇 《腹部外科》2007,20(4):203-204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PHT)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会对向肝血流造成影响,甚至严重减少向肝血流,增加门静脉阻力,在加重肝功能损害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间收治资料完整的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间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5月—2017年3月165例符合要求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165例患者术后5~7 d检查门静脉彩超显示,其中83例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血栓发生率为50.3%,其中年龄、手术前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手术前白细胞数等都不是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原因(P0.05);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性别和有无腹水及手术方式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方式、肝功能分级、有无腹水、门静脉直径及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临床少见的疾病。一项基于住院死亡人群的尸解资料显示PVT的发病率为1%[1],而在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为0.6%~26%[2],其中因门脉高压行手术治疗后1个月内PVT发生率高达16%~40%[3-5]。据估计PVT引起的门脉高压占全部患者的5%~10%,  相似文献   

12.
肝外门脉高压症的主要潜在病灶是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后者的病因不明,但已知与肝硬变有关,作者所在的意大利米兰医院外科曾于1967~1983年收治54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512例有肝硬变,其中85例有门静脉或其属支血栓性梗阻,占16.6%。65例系男性,20例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7.7岁(19~70岁)。85例中,70例的主要症状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入院前平均已有四次出血。根据术前血管造影和术中所见,回顾性地将病例分成四组:(1)仅门静脉血栓性梗阻,共32例;(2)门脾静脉和肠系膜静脉有血栓性梗阻,共19例;(3)门静脉及其一属支  相似文献   

13.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发生率、分布、分级、转归及其对肝功能的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至2006年3月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4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谱勒了解术后PVT的发生情况及血栓的分级、分布等,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PVT对肝功能的近期影响。结果本组415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彩超复查率为46.8%,PVT的发生率是33.5%。2004年后的近2年PVT的发生率为39.8%,其中在术后1个月内PVT的发生率达到39.6%。与非血栓患者相比,PVT可引起血清转氨酶的明显升高(P〈0.05)。结论PVT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应尽早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CT、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SMV血栓形成病例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PV-SMV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CT表现为PV-SMV血管内充盈缺损,PV周围呈轨道样增强;MRI表现为PV和SMV正常流空信号消失;急性、亚急性期血栓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静脉期PV-SMV管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PV-SMV血栓形成的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肠管积血,肠壁增厚,肠黏膜水肿,薄纸样肠壁,缆绳征,肠系膜积液,肠壁积气,腹腔积液,门静脉海绵样变,肝脏异常灌注。结论CT、MRI是诊断PV-SMV血栓形成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对PV-SMV血栓形成的定位、定量及血栓的分期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贯穿伤罕见,常可致命。单出血死亡率即达50~70%。常用修复门静脉的方法是侧面缝合或端端吻合。近年来有人主张结扎门静脉。这些方法抢救了部分病人。文献中曾有报告门静脉修复后血栓形成导致死亡的病例,并指出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使内脏血郁积而产生严重的水与电解质紊乱。诊断这些并发症,预防血栓扩展,并用抗凝治疗促使血栓吸收是重要的。著者报告一例门静脉损伤行静脉侧面缝合,术后用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形成.其病因复杂,可以是自发性的,也可以是医源性的,还可能原因不明.根据病变发展速度及受累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快速发展的门静脉高压及程度不同的肝功能损害,处理起来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均由增强CT或MRI/MRA检杏确诊.其中5例患者接受以抗凝和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8例接受手术治疗(经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及置管抗凝和溶栓),其中5例术中发现有部分小肠坏死,同时切除坏死肠段,均痊愈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正>门静脉系血栓形成(portal vein systemic thrombosis,PVST)是指门静脉系统包括肝内门静脉、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管腔部分或完全被血栓阻塞,其特征是血凝块形成而中断门静脉的入肝血流。Balfour和Stewart[1]于1868年首次对肝硬化合并PVST患者进行报道,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PVST进行了充分研究。尽管近几年关于PVST诊治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对PVST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方法并评价其对肝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1例(12.6%)病人术中确认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其中14例I级;8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Ⅳ级。I、Ⅱ级的门静脉血栓病人施行了血栓切除或取栓术:Ⅲ级血栓病人采取供者髂静脉在供肝门静脉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间架桥的方式重建供肝门静脉循环:对Ⅳ级血栓,采用了改良的门腔静脉半转流术。病人术后6个月死亡率:门静脉血栓组6.5%,无门静脉血栓组7.4%(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门静脉血栓已非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根据血栓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使病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29岁.剖宫产后7 d出现食欲下降、呕吐、腹胀、轻度腹痛,停止排便,有排气.5 d后腹痛加重,呈持续性绞痛,停止排气、排便.体格检查:体温37.3℃,脉搏88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痛苦貌,精神烦躁,心肺未见异常,腹部稍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脐部及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1次/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