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视盘出血有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青光眼并预测青光眼的发展。本文就青光眼视盘出血时视盘的特点,视盘出血的频数、部位及与眼压、神经纤维层缺损、视野缺损的关系,视盘出血的原因,视盘再出血以及视盘出血持续时间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视盘出血有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青光眼并预测青光眼的发展。本就青光眼视盘出血时视盘的特点,视盘出血的频数、部位及与眼压、神经纤维层缺损、视野缺损的关系,视盘出血的原因,视盘再出血以及视盘出血持续时间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视盘出血已被视为青光眼性损害的体征。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哪些患者或何种状态的青光眼更易发生视盘出血,尚不清楚。为了识别大多数视盘出血,至少需要每月检查视盘。已有证据表明,视盘出血的出现,先于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束、视野和视杯形态的病变。正常人这种视盘出血时,应根据其眼压考虑为疑似青光眼或低眼压性青光眼。本文复习了视盘出血的表现、发生率、部位和复发率,并就其对青光眼诊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眼压症中容易进展为青光眼的临床特点,为早期确诊这类青光眼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门诊随访的有完整资料的312例高眼压症病人中,发生视盘出血和未发生视盘出血两组病例中进展为青光眼的情况.结果 312例病人中,42例(13.46%)发生视盘出血,其中12例(28.57%)确诊为青光服,无视盘出血的270例(86.54%)病人中33例(12.22%)确诊为青光眼,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2=7.8711,Pr=0.005).对各组间眼压进行比较,确诊为青光眼的视盘出血组和视盘未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11,P=0.0269),而视盘出血两组间、视盘未出血两组间和未确诊为青光眼的视盘出血组和视盘未出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93,P=0.0718;t=0.5915,P=0.5547;t=0.7039,P=0.4821).结论 视盘出血是高眼压症进展为青光眼的一个危险因素,视盘出血且眼压偏高者更容易进展为青光眼.  相似文献   

5.
视盘和视野的检查是青光眼诊断的最重要手段,视盘陷凹的扩大和其神经边沿的狭窄为青光眼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指征,但视盘陷凹扩大并不是早期青光眼的最初体征。因此,作者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利用视盘立体照相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照相的方法,对一组高眼压病人进行长期随访,以记录青光眼最早可以发现的结构变化。29例(30眼)高眼压均为视盘曾出现典型裂片状出血者(Splinter haemorrhage),在随访的1—14年(平均5.2年)中,共作视盘立体照相  相似文献   

6.
进行性青光眼患者的视神经损伤,其盘沿面积会逐渐缩小,盘沿形态不断改变。此横向研究在于建立一个青光眼盘沿缺失的模式。作者评价了801只青光眼及496只视力正常眼的立体彩色视盘照像。结果:与视力正常眼比较,青光眼盘沿缺失可发生于视盘任何部位,并根据青光眼病程的不同阶段而有好发区域。轻度青光眼损伤眼,盘沿缺失通常在视盘颞下区最明显;中度进行性青光眼损伤,盘沿减少在颞上部最明显。在很晚期青光眼,盘沿残留通常仅见于视盘鼻侧区,而且鼻上区明显大于鼻下区。结论:与弥散方式不同,青光眼盘沿缺失的发生,在各部分有一顺序。一般说,其开始于视盘颞下区,然后逐渐出现于颞上、颞侧水平,鼻下,最终是鼻上区。这与视野缺损的进展及筛板的形态学有关。这一发现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可能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盛丽娜 《眼科新进展》2006,26(5):399-399
【摘要】目的比较多次视盘出血与单次视盘出血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进展速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3年间54例(57眼)视盘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初发视盘出血后进行了至少1a的随访,随访为每隔1~3月1次。多次出血组为视盘出血发作≥2次者,单次出血组为只有1次视盘出血发作者。比较2组患者初发视盘出血后的临床过程和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中26眼(45·6%)为多次出血,31眼(54.4%)为单次出血。多次出血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7.5月,单次出血患者为54·7月。2组患者年龄、诊断、随访时间、并发症或自动视野计的平均偏差等均无统计学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视盘出血与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缺损(RNFL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视盘 出血的累计发生频度及其在视盘上的分布,观察彩色立体眼底像中同一象限内的视盘出血和 视盘旁局限性RNFLD的毗邻关系及视盘出血发生之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结果(1)视盘出血在视盘上分布:83人中29人(34.94%),33只眼有出血的记录, 累计58眼次,其中颞下方39眼次、颞上方14眼次、其他象限5眼次。(2)立体眼底像中同一 象限内视盘出血与视盘旁RNFLD的毗邻关系:在可获得的立体眼底像中有23眼次(15人16只 眼)视盘出血在同一象限内存在楔形RNFLD,其中22眼次出血位于视盘旁楔形RNFLD的边界附近。(3)视盘出血发生后相对应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24眼次出血(20人21只眼) 出血当时及出血2年以后的眼底像保存完整。随访像中原19眼次视盘出血(均位于颞下或颞上)相对应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发生变化,其中由无缺损到出现宽窄不一的楔形缺损者7眼次,原视盘出血毗邻的局限性RNFLD扩展者12眼次。其它5眼次视盘出血(颞上、颞下各1眼次,其他象限3眼次)随访中相对应处无明显局限性RNFLD出现。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出血多分布于颞下,其次为颞上,视盘出血的出现常预示着其邻近部位局限性RNFLD的发生或进展。(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39-342)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观察。一组5例为眼压从未超过正常,即<20mmHg,而有进行性视盘凹陷、视神经萎缩及视野缺损;一组4例为开角型青光眼,眼压曾有明显升高伴有青光眼视盘杯状凹陷、萎缩和视野缺损,虽经药物和手术治疗眼压降至正常范围,病情依然继续恶化。作者将此两组病人都归类于“进行性低眼压性青光眼”,而第二组又可称为“继发性进行性低眼压性青光眼”。低眼压性青光眼不是罕见的,其视盘改变绝非单纯由眼压增高的机械性结果,当然最初是由于眼压高,尔后是由于视盘的血管改变和营养障碍所致。视神经一旦出现改变就显得格外易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相干光断层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Angio-OCT)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性的眼底血管造影方法,能够为视网膜、黄斑区及视盘提供高分辨率、分层分析的图像。其围绕视盘及视盘旁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测量可实现对青光眼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并且 Angio-OCT 首次在活体上实现对视盘的血流分析达到组织解剖水平,为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证据,特别是对青光眼血管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16,40:145-150)  相似文献   

11.
盛丽娜 《眼科新进展》2008,28(9):697-697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视盘出血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有视盘出血病史的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Goldmann眼压计检查、前房角镜检查、眼底检查、自动视野检查。随访观察视盘出血的位置、次数、持续时间;与另一未发生视盘出血眼行眼压及杯盘比的比较;并记录患者杯盘比及视野的变化。随访时间为7~261个月,平均(109.2±63.0)个月。结果PACG患者共770例,其中44例(5.7%)有视盘出血史,包括单侧眼视盘出血30例(68%)和双侧先后或同时出血14例(32%)。44例58眼中共出血111次,23眼(40%)有重复出血。111次出血中,85次(77%)发生于视盘颞下区,19次(17%)发生于颞上区。在23眼视盘重复出血中,11眼(48%)发生于视盘同一区域。出血平均持续时间为(12.8±8.1)周。同时,出血眼与未出血的对侧眼相比,眼压及杯盘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单侧视盘出血的患者,杯盘比在出血眼及未出血的对侧眼均有显著变化,但视野缺损仅在出血眼更为严重。结论在至少9a的随访中,我们发现PACG患者发生视盘出血的几率为5.7%.尽管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它的发生常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及视野缺损的恶化相关。  相似文献   

12.
视盘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道卫  刘金华 《眼科研究》2007,25(7):551-553
生物力学因素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有关,筛板处的缺血和作用于该处的机械压力,在青光眼的轴浆流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视盘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周边环境和机械负荷等生物力学环境,建立计算机辅助的视盘3-维有限元素模型,观察在不同眼压下视盘周围巩膜的结缔组织,筛板前后的神经组织,筛板,巩膜管壁的张力、压力和变形;研究视盘生物力学特点与青光眼视功能丧失的关系,探讨青光眼的病因及不同个体对眼压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3.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光眼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视盘形态学改变是青光眼早期征象,可出现在视野缺损之前。正常人视盘参数有变异且有种族差异。青光眼视盘改变主要表现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盘沿面积的缩小和视杯形态的改变等。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检查具有高分辨率,能客观、无创伤地获得视盘三维图像,并可定量分析和随访青光眼视盘改变。现介绍其原理及在青光眼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青光眼视盘损伤可能性估测法(DiskDamageLikelihoodScale,DDLS),应用于同一检查者及不同检查者间,评估其对青光眼视盘损伤估测值的变异度及一致性。方法同一检查者及不同检查者分别对10例(20眼)原发性开角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进行3次视盘大小测量值(垂直径)及DDLS分期。结果在10例(20眼)POAG中,2位检查者的视盘垂直径测量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30%和4.41%。2位检查者3次估测DDLS视盘损伤分期的一致性为75%;检查者1自身3次DDLS分期的一致性为90%;检查者2自身3次分期的一致性为85%。结论DDLS对于分析青光眼性视盘损害具有变异度低及不同检查者间一致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杨桦  徐亮  吴西施 《眼科》2010,19(3):194-200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全身及眼部危险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原发性青光眼随诊3年以上患者591例.方法 北京同仁医院1987年至2008年间青光眼随诊在3年以上患者纳入研究,将患者基线的立体眼底照片与随诊眼底照片在计算机图像配准软件下,进行闪烁对比,发现青光眼视神经进展改变.青光眼进展的标准:视盘盘沿丢失进展及神经纤维层缺损进展.应用Iogistic回归分析青光眼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诊时间、基线青光眼视神经分期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相关性,分析视盘出血、视网膜血管改变、视盘周围萎缩弧与青光眼进展的关系.主要指标眼底照相视神经进展评价.结果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共591例990眼,初诊时年龄平均(61±17)岁,随诊时间3~20年,随诊时间的中位数为5.4年.在990眼中,发生青光眼进展者为512眼,占5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随诊时间、青光眼视神经分期与青光眼进展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OR值分别为1.26(95%CI 1.13,1.40)、1.24(95%CI 1.17,1.31)、3.23(95%CI 2.66,3.92).年轻患者较年长患者更易发生进展,随着随诊时间的延长,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危险性增加.早期青光眼患者进展的危险性较中、晚期患者增加.视盘出血、盘周萎缩弧扩大及视网膜血管管径改变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有关,P均=0.0000男性与女性患者在青光眼进展方面无明显差异,P=0.266.结论 青光眼视神经进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中期青光眼,随着随诊时间的延长,发生进展者多见.年轻患者更易发生青光眼进展.视盘出血、盘周萎缩弧扩大及视网膜血管管径改变时,预示着青光眼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在青光眼诊断中,视盘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部分.采用测量方法不同,视盘大小结果也有差异.视盘的实际大小可因种族而有所变化,也可能与其他一些人口统计学因素有关.此外,视盘大小也与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结构变异有关.这些与视盘大小相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青光眼易感性或对青光眼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盘形态学改变是青光眼早期征象,可出现在视野缺损之前。青光眼视盘改变主要表现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受损、盘沿面积的缩小和杯形的改变等。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检查可及时、无创伤地获得视盘三维图像,并可定量分析和随访青光眼视盘改变。现介绍其原理及在青光眼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50-252)  相似文献   

18.
视盘边缘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庆新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64-1265
目的:探讨视盘边缘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眼底检查时发现的98例视盘边缘出血者进行视力、视野、眼压、三面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血压检查。部分病例进行了头颅CT扫描和实验室检查。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视盘边缘出血的相关疾病。结果:除1例未查出确切的原因外,其余97例中与盘缘出血相关的疾病有14种。结论:盘缘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体征。盘缘出血不但与眼部本身的一些病变如:视盘水肿、AION、视盘的非特异性炎症、眼外伤等相关;而且与某些先天性视盘病变以及一些全身疾病有关;还应特别注意是否有青光眼的存在。临床上发现有盘缘出血者应该进行详细全面地检查,尽可能找出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代静  王洪钢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099-1100
目的:探讨青光眼病情发展阶段盘沿缺失的形态特征。方法:对青光眼92眼和正常人124眼进行立体彩色视盘照像,侧重分析盘沿的形态。结果:与视力正常眼比较,青光眼不同病情阶段盘沿缺失有其好发区域。早期青光眼盘沿缺失在视盘颞下极明显,中期青光眼盘沿缺失在颞上极较为明显,极晚期青光眼盘沿仅保留视盘鼻侧区域,并且鼻上区大于鼻下区。结论:青光眼盘沿缺失的形态特征与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发展及筛板的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人类慢性青光眼和猴实验性青光眼的组织学研究表明,青光眼时视网膜节细胞及其轴突首先丧失。临床上通过视盘和神经纤维层变化(包括杯/盘比、盘沿面积、神经纤维层缺损和神经纤维层相对厚度等)来评价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程度。然而,尚不清楚视盘特征的改变与视神经纤维数之间的确切关系。作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