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所创经方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体系.<伤寒论>创立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温法即温扶阳气之法,是<伤寒论>整个治疗法则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重视人体阳气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辨测九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作峰 《中医研究》2004,17(2):15-16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过程中燥热伤津的严重阶段,病机为邪热内盛,津液耗伤,燥屎内结.能不能及时准确地辨别阳明腑实证形成与否,对于阳明病的正确及时治疗具有较大意义.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阳明篇>有关条文,总结归纳出阳明腑腑实证辨测九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以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经典医著,其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八法俱全,历来被医家推崇和研究,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存阳气"的温阳法,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其研讨甚多,而对其<伤寒论>中"存津液"之养阴法认识不足,论及较少.总览全论,可知仲景在充分保护机体阳气的前提下,也充分注重了"保养阴津"的学术思想,论中对养阴法的运用极为广泛.本文就<伤寒论>中有关养阴法的辨证论治方面运用试作以下浅探.  相似文献   

4.
小议《伤寒论》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玮 《国医论坛》2006,21(1):1-2
<伤寒论>八法俱备,但其清法在临证时却常被忽视,这无疑是受"<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的看法的影响.纵观论中各篇所陈,仲景对里热病证的治疗,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既治分气血,又辨病虚实,若热邪深入与痰、水、瘀血等互结则各随其所得而治之.这不仅体现了<伤寒论>自身对温热病的辨治特点,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提供了依据.因此,笔者对<伤寒论>清法的运用规律进行了一番梳理,以期对临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儒门事亲>乃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从正撰写,并经其门人润色整理而成.作者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约生活于12~13世纪.其学术上贯<内经>、<难经>与<伤寒论>,并宗法河间.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擅长用汗吐下三法,见解独到,超凡脱俗,被后世推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尊为攻下派宗师.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并无"六经"的提法,自朱肱<活人书>把<伤寒论>三阴病三阳病解释成经络病,首创"六经"之说,至张景岳、汪琥等推广开来,历代医家多有习惯地称三阴病三阳病为"六经病"者,并从不同角度对"六经病"进行解释.就<伤寒论>六经病的治法而言,通常认为<伤寒论>已涵盖八法,汗法如麻黄汤等,吐法如瓜蒂散等,下法如承气汤等,和法如小柴胡汤等,温法如四逆汤等,清法如白虎汤等,消法如五苓散、抵挡汤等,补法如小建中汤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从方药作用功效归纳的治法,是普通的治法.依六经病的病机病势而确立的治法才是<伤寒论>治法的精神实质.兹予阐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尚论篇>亦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作者喻昌,字嘉言,现将其有关伤寒的理法方药的创新点浅析于下.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临床实践中,重温<伤寒论>,尤觉"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学习中,试图对其方剂配伍的剖析,探讨仲景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胡军 《河北中医》2008,30(5):537-538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 它继承<内经>理论,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其虽论外感病,但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各科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总结其辨证规律,临证灵活应用,将大有裨益.笔者现就<伤寒论>脾、肾辨证规律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理中汤(丸)全方共四味药,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该方来源于<伤寒论>.张仲景提及此方共四条(<伤寒论>3条,<金匮要略>1条).原文如下.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与理中汤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条有理中丸方及加减八法).  相似文献   

11.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约撰成于公元5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系陈延之从当时尚存的部帙浩大的诸家经方中择其简要精约者编撰而成.该书内容丰富,可谓唐以前的一部包罗广泛的小百科全书,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被视为与<伤寒论>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2.
黄疸作为病名始见于<内经>,而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得到发展和完善.仲景治疗黄疸可谓汗、吐、下、清、温、和、消、补八法具用.而就仲景对黄疸病辨证治法进行归纳可以看出,"瘀"与"温"贯穿黄疸发生、发展的始终;因此,活血、祛湿法则为治疗黄疸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纵观整本<伤寒论>,其治疗大法侧重于辛温,故有"伤寒法在救阳"之说.但是散在于全书中的养阴保津法则,亦不可忽视,它是仲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究<伤寒论>中养阴保津法则,大体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人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小陷胸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内所创立的以治疗"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之痰热痞阻于心下,至心下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之实证胃痛.或因外邪入里化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之品,或因恼怒大动肝火而诱发.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根据"胃以和为贵,以通为用"之法,使用小陷胸汤加味进行治疗各种证型胃痛获得良好的效果.兹就点滴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及条文之间的联系,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故笔者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不可放在句末,此句原本结构严谨合理,并非汉文倒装语法,"无阳"当理解为"亡阳",即亡津液.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36条原文,历代以来,注解者不乏其人,其中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注家对"喘而胸满者"的注解大都一致,而对于"太阳与阳明舍病","不可下","宜麻黄汤"的注解,或疑问颇多,或未尽其义.笔者结合<伤寒论>上下文,对第36条原文进行讨论,将个人浅见阐述于下,与同道共商,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18.
《医林改错》活血祛瘀法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章 《河北中医》2002,24(7):517-518
中医学的活血祛瘀法,在<内经>、<伤寒论>中早有记载,后世医家都有不同程度继承、完善和发挥.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下利证常变辨证论治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常述变,是仲景辨证论治的一大特色.探讨<伤寒论>的常变思维观,对于深刻理解仲景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掌握<伤寒论>的诊治大法,开拓医者的辨治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仲景对下利证的常变法辨证论治为例,简要分析了其临床辨治疾病的常变思维观."常者易以知,变者应难识",不拘泥常法,而能灵活地运用变法论治,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伤寒论》辨证论治中的程度表达和定量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方证系统分析与综合,从<伤寒论>中程度表达的定量思想的体现和定量辨证的方法两方面进行阐释;说明<伤寒论>中的程度表达和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治体系的各个方面.并对复合病性下的定比思想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