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12例报告朱旭东1席建设2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临床上不常见。现将我院1984~1994年间收治12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10月~70岁;病程5个月至10年。肿瘤位于咽后侧壁5例;突出于颈部下颌区2...  相似文献   

2.
钟广发 《广东医学》1998,19(4):261-262
报告腮人面神经鞘瘤6例,4例有面部麻木、胀痛异样感,5例术前误诊为腮腺混合瘤;其中2例术时神经保存完好,术后无面瘫、2例施行了神经切除;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了讨论。认为腮腺区肿瘤出现顼神经功能障碍,而影像学检查呈性表现或并发其它部位神经源性肿瘤时,应考虑本病。起自面神经干或主要分支,手术保留面神经主干而将肿瘤摘除,在恶性肿瘤患者当肿瘤广泛切除后,应立即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3.
朱成智  梅君 《中原医刊》2006,33(22):30-31
目的探讨头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5年收治的22例头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5例,女7例,年龄2~75岁。肿瘤原发部位:舌部5例,颈部10例,面部3例,腮腺4例。全部病例行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确诊良性22例。经随访,复发2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神经鞘瘤多为单发,术前诊断困难,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肿瘤包膜完整,易于完整摘除,手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量保留神经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报告头颈部神经鞘瘤11例,主要来源于迷走神经、舌下神经;4例手术直视下,找到神经来源,术后出现的神经体征,多与肿瘤相邻的神经不相符,有的神经鞘瘤难以发现与神经的关系。关于复发的问题,曾遇1例,术前病理报告为低恶度脂肪瘤,颈廓清术后复发,两次术后送检均为神经鞘瘤,本文对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组织来源、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27例头颈部颅外神经鞘瘤,经超声、血管造影DSA、CT、MRI检查,表现为实质性主中央混杂密度肿块,造影剂不均匀分布,手术病理确诊,采用颈侧切开、颞下窝、颅颈联合等进路摘除肿瘤,随访6个月至7年,22例肿瘤完全去除治愈,3例术后复发,上例恶变,2例恶性肿瘤1例生存已5年,1例术后2年死亡。作者认为肿瘤应昼早手术完整摘除并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颌面颈部恶性神经鞘瘤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于颌面颈部的神经鞘瘤一阵经纤维瘤(病)不少见,但发生于该部位的恶性神经鞘瘤(Malign3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MPNgr)却并不多见。我科曾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例1,男,47岁,工人。发现左颈部渐大无痛性肿块1月余。口腔科检查:左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线处及左咽旁扁桃体窝处分别有约5cmX4.5cmX3cm及2cmX2crnX回.5cm隆起肿块。均质硬,光滑,界不清,活动度欠佳,压痛(-),细胞学检查示恶性细胞,遂行颈部肿块活切术。术中见肿瘤较易分离,内为灰白色鱼肉样物。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MPNST。再次手术完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13例,神经纤维瘤8例,颈动脉体瘤1例)行CT扫描,5例同时行MRI扫描。结果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因发生的解剖部位较特殊,依据肿瘤邻近间隙、肌肉及血管等的移位方向,可大体推测出其来自于哪一组神经。神经鞘瘤影像学上多呈不均匀低密度或混杂信号包块,增强后不均匀现象更明显。结论CT和MRI扫描是诊断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14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CT和MRI判断肿瘤与扁桃体包膜距离关系及肿瘤主体位置考虑手术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肿瘤主体突入到口内者行经口内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瘤体主体突向外侧者经颈外径路,手术径路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经口内径路4例,颈外径路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顺利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颈部CT、MRI及DSA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手术径路取决于肿瘤与扁桃体包膜的距离及肿瘤主体位置,无论采取何种径路,均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颈交感干神经鞘瘤术后并发Horner综合征1例郭洪河,柳春明1临床病例患者,女性,40岁,主因右颈部无痛性肿块3年入院。现病史:1991年初无意中发现右颈部长一核桃大之无痛性肿块,即到当地某医院就诊,当时以“右颈部肿物性质待查”而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  相似文献   

10.
舌下神经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Jia G  Wang Z  Zh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0):1264-1265
目的 探讨起源于舌下神经的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入路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9例舌下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生长方式、分型、发病率、手术入路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舌下神经神经鞘瘤仅占同期颅底肿瘤的1.9%,本组病例多数肿瘤呈颅内外哑铃型生长,少数病例病变向颅向生长为主。本组远外侧经髁上入路7例,远外侧-颈部联合入路1例,后颅窝正中入路1例,9例肿瘤全切除。7例得到随访,时间6-36个月,5例恢复工作,1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要照顾。结论 舌下神经孔毗邻颈静脉孔和枕骨大孔,术前常易误诊为颈静脉孔区肿瘤或枕骨大孔区肿瘤。首发症状以舌肌萎缩最为常见。全切肿瘤是最佳的治疗选择,术后病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眶尖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经颅入路手术方法。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颅内侵犯,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骨瓣、额-眶上缘骨瓣、翼点-眶上缘骨瓣。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6例有动眼神经麻痹,5例在3个月后恢复;2例患眼失明。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至6年,平均34个月,有1例肿瘤复发。结论眶尖神经鞘瘤易通过眶上裂侵犯海绵窦,经颅入路可获得充分的眶尖减压和肿瘤显露,从而保护眶尖部神经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肿瘤全切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海国栋 《医学综述》2011,17(2):316-317
目的探讨周边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6月至2009年4月我院收治23例周边神经鞘瘤患者,根据影像学、病理解剖和临床表现,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随访并评价手术的效果。结果 23例患者经6个月至5年的随访,未见复发。21例术后神经功能未受影响,1例桡神经鞘瘤术后患者功能障碍,术后5个月大部分恢复;1例腓总神经术后出现足下垂,行肌腱移位功能重建。结论术前根据病理分型,采用不同切除方式,可最大限度地预防神经功能损伤,降低病残率,为愈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治疗听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对11例听神经鞘瘤交替使用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对(该区域神经内镜下解剖)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肿瘤均全切,全部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4例保留听力,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内镜在该区手术中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和显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减少对小脑/脑干牵拉,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手术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女性听神经瘤患者的艾森克人格特征,为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60例女性听神经瘤患者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s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调查,并与常模进行比较,说明听神经瘤患者性格特征与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 女性听神经瘤患者L(掩饰性)值≤70分,与正常常模比较,结果具有可信性;N量表(神经质)的分值高于常模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精神质)、E(内外向)、L(掩饰性)量表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听神经瘤患者较常人神经质的人格特征更加明显,临床诊治及研究时应多关注并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镜辅助听神经鞘瘤显微手术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治疗听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对11例听神经鞘瘤交替使用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对(该区域神经内镜下解剖)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肿瘤均全切,全部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4例保留听力,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内镜在该区手术中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和显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减少对小脑/脑干牵拉,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手术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大中型听神经鞘瘤的治疗效果及手术体会,探讨如何全切听神经鞘瘤并妥善保护面神经,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30例大中型听神经鞘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瓣复位。结果26例肿瘤全切除,3例肿瘤近全切除,1例肿瘤大部切除,保留面神经解剖23例。结论通过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达到全切肿瘤、保留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之目的;缝合硬脑膜及骨瓣复位可明显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报告20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复术的结果。17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7~56岁。痊愈19例,另一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一周后死亡。作者就发病机理,诊断和合并畸形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