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全反式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a10例,M3b5例,用量40mg~60mg/d。达完全缓解(CR)的时间最长36天,最短24天。完全缓解率为86.7%。CR后每月采用贯序疗法:HA或DA和RA交替,Ara-c和小剂量RA联合,联合化疗和RA交替,可延长APL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EFFECTOFVERAPAMILONCa~(2+)INFLUXANDCVB3-RNAREPLICATIONINCULTUREDNEONATALRATHEARTCELLSINFECTEDWITHCVB3YangYingzhen;(杨英珍),GuoQi?..  相似文献   

3.
应用国产全反应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3例,完全缓解(CR)率为84.6%。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好转,直至CR。未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无骨髓抑制,副作用较轻。本研究表明RA诱导分化治疗是APL的最佳疗法。  相似文献   

4.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例临床分析吴晓萍1礼丰午1周伟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具有凝血机制异常的特殊类型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易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亢进,比其它白血病更易于发生严重出血。近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细胞粘附分子(celularadhesionmolecules,CAMs)在炎症角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角膜炎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了18只炎症角膜、3只正常角膜和2只圆锥角膜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leukocyteantigenDR,HLADR)、CD11a、CD11b、CD18、CD2和CD20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正常角膜中,ICAM1主要表达于角膜缘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角膜内皮细胞中仅有微弱表达或不表达。炎症角膜中,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ICAM1表达增强,尤其在炎症细胞浸润处最为显著;原不表达ICAM1的上皮细胞亦出现异常表达;ICAM1和HLADR常共同表达于同一部位,炎症明显组角膜ICAM1和HLAD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炎症轻微组;炎症浸润细胞中表达LFA1(CD11a/CD18)的细胞较表达Mac1(CD11b/CD18)的细胞多;浸润淋巴细胞以T(CD2)淋巴细胞为主;属非炎症性病变的圆锥角膜中I  相似文献   

6.
陈军宁  尹友生 《华夏医学》2000,13(6):719-721
目的:探讨高危出血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时,如何使用局部枸橼酸抗凝(RCA)来完成血液透析及其疗效,方法:采用1.8%浓度的枸橼酸钠,空心纤维透析器和普通含碳酸氢盐透析液,观察RCA透析对患者出血,体外循环凝血、血游离钙(Ca^2+)、pH、HCO3^-、Scr、BUN、HR的影响,同时设无肝素透析组普肝素透析组对照,观察透析效果,体外循环凝血时间(CT)及体内血CT、透析器复用时间的变化,结果:26例急,慢性肾衰患者共行79例次PCA透析,未见有引起或加重出血者,透析器及管路未见发生严重凝血现象,无明显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症状,透析效果优于肝素治疗组,与普通肝素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浓度RCA透析安全,有效,简便,适用于高危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7.
按ARA诊断标准选择病情进展期类风湿性关节炎(MRA组)22例,病情稳定期(RA组)29例,健康成人16例。分别检测血沉(ES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LC)、血栓调节素(TM)。见到MAR组的ESR、FDP、PIC、TM均显著高于RA组和对照组;在MRA和RA组又见到ESR与FDP、PIC、TM,及FDP与TAT之间呈正相关。提示在类风湿症时,由于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管炎和凝血、纤溶性增强,PIC和TM可以作为类风湿症合并血管炎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ANTENATALSONOGRAPHICDETECTIONOFWOLFFIANDUCTCYSTSongShuliang,DingJilian,Chenyurong,GaoYingjun(AffiliatedHospital,TaishanMedica...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于桂兰马兰英李英陈诗鸿徐功立(山东省立医院内科)1989年7月~1996年3月,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21例中,男9例,女...  相似文献   

10.
BENEFICIALEFFECTOFCHROMIUM一RICHYEASTONGLUCOSEMETABOLISMOFDIABETESYuXuemei(于雪梅)(Dept.ofMedicine,TaishanMedicalCollege)BENEFICI...  相似文献   

11.
13例产科DIC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产科DIC的临床诊治。方法 将13例DIC按年代、肝素剂量分成两组,第一组4例,1961—1983年,肝素总剂量125—150mg;第二组9例,1984—2001年,肝素总剂量12.5—75mg,比较两组母儿预后。结果 第一组全子宫切除3例,以输库血为主,存活3例,死亡1例;第二组全子宫切除3例,补充凝血因子、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全部存活。结论 抢救成功的关键为识别DIC早期症状,小剂量肝素的选择性应用,恢复和补充血容量,充分供氧,必要时行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报道成功救治38例产科DIC的临产资料,发病诱因以妊高征、死胎,胎盘早剥多见。治疗上以病因治疗与肝素抗凝治疗为主,主张早期、小量,快速的肝素疗法,每日剂量不得超过50mg。积极抗休克,辅以输血及抗纤溶综合治疗措施,不失时机地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诊断明确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双盲、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1例)、Ⅱ组(36例),两组皆建立专用通道。治疗Ⅰ组给予肝素每次62.5~125 u/kg,每4~6小时一次;治疗Ⅱ组给予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每24小时60~90 u/kg,其他治疗两组相同。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凝血系统、3P试验和D-二聚体以指导治疗,为防止肝素所致的出血,及时加用鱼精蛋白。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天)、肝素应用时间(天)、PC恢复时间、D-二聚体恢复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治疗Ⅱ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经t检验,P〈0.001,差异显著。结论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疗效肯定,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严萍 《河北医学》2002,8(12):1069-1071
目的 :分析 8例DIC患者 ,以期减少DIC的发生 ,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 :研究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结果 :8例DIC患者中治愈 5例 ,占 6 2 .5 % ,死亡 3例 ,占 37.5 %。诱发因素 :羊水栓塞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出血性休克 ,胎盘因素。在积极治疗去除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合理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抗休克 ,补充凝血因子 ,对难以抢救的大出血及时切除子宫。结论 :早期诊断 ,去除病因 ,及时治疗 ,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治疗要点 ,提高创伤并发DIC的诊治水平 ,对 1 980年至 1 998年收治的 36例严重创伤并发DIC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共有 2 8例合并感染 ,2 5例出现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 0例。临床上以全身多部位反复出血、难治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均有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凝血酶原时间 (PT)延长、3P阳性等实验室变化。 2 5例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 ,死亡 9例 ,病死率 36 %。提示严重创伤病人合并感染和休克时应警惕DIC的发生。血小板进行性下降、PT延长、3P阳性是创伤DIC诊断的重要指标。创伤DIC时ARDS发生率较高 ,应引起重视。应用小剂量肝素抗凝可提高创伤DIC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体外循环手术中ACT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外科治疗时肝素及鱼精蛋白的合理用量.方法:IE患者与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患者各30例,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CPB终止后,测ACT拮抗值.结果:转流前IE组肝素用量[(407.2±51.3)U/kg]明显高于RHD组[(350±25)U/kg(P<0.05)],鱼精蛋白用量IE组[(3.00±0.25)mg/kg]亦明显高于RHD组[(2.51±0.26)mg/kg(P<0.05)],鱼精蛋白与肝素之比IE组为0.76±0.23,RHD组为0.74±0.12,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E病人转流前肝素用量大于400 U/kg,鱼精蛋白用量需增加至3 mg/kg,而鱼精蛋白与肝素之比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早期及时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减少误诊及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统计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近3年来各科疾病合并DIC100例的一般状况及其基础疾病、诊断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内科系统疾病DIC发生率最高,占82%,其中以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M3型白血病最易合并DIC,占22%;其次为实体瘤,占7%;再次为外科系统疾病,占6%;最后是神经系统疾病和妇科病,分别占4%和1%。常规治疗效果总治愈率为67%,死亡率为33.0%,脑出血是其主要死因。[结论]DIC的诊断除了目前应用的标准外,还要结合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调节蛋白的活性测定及血栓止血标志物来诊断。DIC一经确诊就要尽早治疗,早期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治疗关键是祛除原发病,肝素化治疗。晚期以纤溶为主、有严重出血倾向,方可抗纤溶治疗。  相似文献   

18.
报告全反式维甲酸分化诱导治疗1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缓解期与生存期、治疗期血象、骨髓象变化及维甲酸的副作用。并与常规化学治疗的14例作了比较,对比结果表明,维甲酸分化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服药方便,毒副作用小,治疗过程中不诱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也不出现骨髓抑制。全反式维甲酸应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20.
产科急性DIC 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53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悉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表现、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并且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病情选择性合理使用肝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成功的关键。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获治愈并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