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下肢静脉曲张辨治一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建华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36-936
下肢静脉曲张 ,属中医“脉痹”范畴。笔者运用益气化瘀外洗浴足疗法治疗本病 ,取得满意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本病证见下肢脉络曲张如蚯蚓、如乱索、如绳结 ,不耐久站 ,劳累后加重。此乃气虚血瘀之明证。因由劳逸失节 ,或七情内伤 ,或恣食膏粱厚味 ,导致正气内虚 ,气血失畅 ,气虚生痰 ,血滞成瘀 ,痰浊内阻 ,瘀阻脉络 ,而成本病。《医林改错》说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血瘀可导致气滞 ,痰湿等也可引起血瘀。故气虚、气滞、痰阻、血瘀在本病中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 ,但以气虚为其根本原因。脾虚气陷 …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血管病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是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根据祝谌予教授等治疗本病的经验 ,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 ,就其病因病机与防治原则作初步探讨。1 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祝谌予教授指出 ,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 ,气虚血瘀或阴虚血滞 ,则瘀阻脉络 [1 ]。而血液瘀滞 ,郁久生热或燥热内盛 ,可炼津为痰 ;抑或脾虚失运 ,水湿内生 ,聚而为痰。瘀血与痰浊滞留于血管腔 ,日久痰浊与瘀血搏结沉积于血管壁 ,致使脉络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狭窄之管腔与滞留在脉络腔中之瘀血痰浊相互作用而造成脉络闭阻。瘀血与痰浊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恶…  相似文献   

3.
邓铁涛运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经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邓老认为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的冠心病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塞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在本病的治疗上,邓老强调心脾相关理论,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1 病机与治法研究 目前研究认为,气虚血瘀、瘀毒阻络、肾虚血瘀痰阻、痰瘀阻络是老年脑梗死之病理基础,肝阳化风、气血逆乱是其始因,益气活血、解毒通络、补肾填精、化瘀通络、利水通降及平肝降逆、熄风开窍法是治疗老年脑梗死的基本方法。 1.1 气虚血瘀,脑部脉络受阻,治宜益气活血,疏通脑络 李东垣提出“正虚血瘀”是中风发病的原因。人至老年,诸脏皆亏,正气不足,气虚可以生痰,又能导致血瘀,痰浊与瘀血互结,则致痰瘀互阻,如兼风邪,则易闭阻元神之窍而发中风。陶氏[1]等众医家力倡此说,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基本病理基…  相似文献   

5.
邓老师认为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心绞痛属瘀血阻滞心脉而致胸痹心痛。心脉瘀阻 ,血运不畅则导致心失所养 ,常可合并发生心悸怔忡等证。其治当以活血化瘀为法。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所创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方 ,专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其方治与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相吻合。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晓星教授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以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为多见 ;标实主要为血瘀、气滞 ,其次是痰浊。不论是血瘀、气滞、痰浊 ,还是阴虚、气虚 ,该病主要病机仍为心脉痹阻。张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常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随证加减 ,收到良好疗…  相似文献   

7.
对建国以来中医诊治冠心病学术成果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其中病因病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命题,逐步归纳、提取核心概念,并对核心概念进行逻辑建构,形成冠心病病因病机概念体系。血瘀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血虚、血瘀可导致血瘀。血瘀形成,瘀血内阻,阻碍气机,影响气血津液生化,又可加重本虚标实,使气、阳、阴、血虚者更虚,气滞、血瘀、痰浊实者更实。冠心病早期多为痰阻脉络、胸阳不展;而中晚期多为痰浊、血瘀相兼为病,痰瘀互结,痹阻心脉,热邪入侵或痰瘀湿浊蕴积日久内生热毒,热毒亢盛,痹阻心脉,败坏形体,损伤心络,或热毒生风,久病脉络空虚,血虚生风,络风内动,均为危重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8.
张婷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144-14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现笔者将其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论治李氏认为本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心脾肾亏损,标实为瘀血痰浊。临床上分为心脾阳虚、气滞痰阻和心肾阴虚、血瘀阻络型。林氏等认为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和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杨勇  陈新宇 《光明中医》2013,28(4):666-668
概述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其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阳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阳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心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治疗心悸,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血瘀证机理研究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冠心病血瘀病机为寒凝致瘀、气滞致瘀、痰浊致瘀。从四个方面,即: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形态和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等论述冠心病瘀证的病理实质。认为寒凝、气滞、痰浊、热结均可使血液凝涩,血行迟滞,使心脉痹阻。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因病之新久或为阴虚,或为气阴两虚,或为阴阳两虚,标实:可有气滞、血瘀、痰浊、肝风之不同。从虚、瘀两方面论述:虚证可细化为气血阴阳,及脏腑阴阳之虚,"瘀"泛指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热毒等,其可单一或结合瘀阻经脉而致病,亦可因虚至瘀或虚瘀并见,并结合病程分期辨证。提出因虚致瘀的观点,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治在着重活血化瘀的同时要兼顾各部虚候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在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秋未 《新中医》2002,34(10):70-70
哮喘属中医学哮喘、痰饮等范畴。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证》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证”。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气、痰、非时之气密切相关。但临床所见, “瘀血”在哮喘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唐容川《血证论》中有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由于外邪引发哮喘,痰浊壅阻于气道,气机阻滞,气滞导致血瘀,瘀血内生,停于脉络,阻塞气道,使气滞更甚,又加重瘀血。加之哮喘病程缠绵,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功能失调则痰浊内停,且“痰瘀同源”,瘀血内生,阻塞脉络,影响气机运行,瘀留更深。此外,肺肾为金水相生,肺虚及肾,日久损及元阳,肾阳不足,温煦无力,寒凝亦致血瘀。由此可见,气滞、气虚、阳虚、痰阻等皆可致瘀,又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痰瘀胶结的复杂病机。临床虽大多以清热化痰、理气平喘、益气补肾等为治则,但将活血化瘀法渗入其中,可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5.
卢芳教授认为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生根本在于PCI手术过程中引起的机械性损伤,耗气伤血,引起气血两虚,更易出现气滞、痰浊、血瘀。其病机为本虚标实,阳微阴弦,以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治疗益气养心,祛瘀通脉。自拟经验方降脂通脉散、益心舒通胶囊单用或合用治疗本病,无论冠心病PCI术前、术后均可长期服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88-2491
目的:揭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相关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其临床治疗和相关科研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全面检索近2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候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其中医证素、证型规律。结果:共纳入73篇文献,总病例数950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分布以心血瘀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血瘀、痰瘀互结、心气不足、气滞血瘀、气滞心胸等为常见证型,多见证素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为本虚中首位,阴虚、阳虚次之;标实中以血瘀为首,气滞、痰浊次之。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梗的虚实夹杂证候明显较不稳定心绞痛增多;同时急性心梗中瘀血、痰浊证素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多于不稳定心绞痛。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以本虚标实为其病机,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最为常见。而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虚实夹杂证候及瘀血、痰浊证素都随之增加,提示中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在标本兼顾的基础上尤其应该注重对瘀血、痰浊证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血瘀与衰老的实验研究回顾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代医家多认为脏腑气血虚损尤其是肾虚与衰老密切相关,抗衰老药物亦以补肾居多。近年来,许多学者探讨了实证(血瘀、痰浊、气滞等)与衰老的关系,特别是对血瘀与衰老,但观点不尽相同,如颜德馨等提出“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血失调、气虚血瘀”,认为“瘀是原因,虚是归宿;瘀是本质,虚是现象(1)。俞征宙等认为“中医衰老机理为多脏器虚损与气滞、血瘀、痰浊等实邪相互作用,即本虚与标实证的相互作用,本虚导致标实,标实使本更虚”(2)。姜惟等认为“在衰老的进程中,肾虚为本,痰瘀乃是标,本虚标实,互为影响,互为因果”(3…  相似文献   

18.
探讨颈动脉斑块的中医病机,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根据现代医学对颈动脉斑块的认识,结合“虚气留滞”理论对其病机进行探讨,揭示了颈动脉斑块的病机在于元气虚衰,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流动性物质郁滞而阻滞脉络。内皮损伤为颈动脉斑块的始动环节,此阶段以元气亏虚为主,内皮的屏障作用、内分泌作用及功能衰退与元气的功能与衰减规律一致;斑块形成阶段与因元气亏虚而致痰瘀留滞一致,斑块导致的血管狭窄与易损斑块脱落导致脑血管事件为痰瘀阻滞脉络导致中风相符。根据疾病的病机特点,其治则当以培补元气为主,佐以行气化痰、活血通络等,各阶段的病机重点不同,治则也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邓铁涛治疗冠心病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铁涛教授擅长诊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痰瘀相关的病机,本虚主要为气虚,标实主要为痰与瘀,指出"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上述致病因素造成脾气虚,使气滞于中,血行不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同时,气虚亦可引起血瘀,血瘀可加重气滞,气虚生痰,痰湿也可引起血瘀,导致痰湿内阻或瘀血内闭,痹阻心脉而引起一系列冠心病的症状.现将邓老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