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7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保守治疗成功,19例保守治疗失败,比较两组患者中的相关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预测因素。结果:与保守治疗失败患者比较,保守治疗成功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守治疗成功较失败者,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SAA)≤75°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27.8%vs.63.2%,P0.05)、平均夹层距离明显增大(2.34 cm vs.1.47 cm,P0.01)、平均夹层长度明显减小(3.13 cm vs.4.57 cm,P0.05)、平均真腔狭窄率明显减少(33.9%vs.65.8%,P0.01)。结论:SAA75°、夹层距离较长、夹层长度较小及真腔狭窄度较小是ISMAD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当保守治疗失败时,可选择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病例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或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保守治疗、置管溶栓、腔内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结果 2例没有出现ISMAD相关腹痛症状的患者予以观察治疗。10例有症状的患者中,5例采用保守治疗,1例采用腔内治疗,1例急诊剖腹探查后行手术治疗,再行二期的腔内治疗,2例单纯采用置管溶栓治疗,1例采用置管溶栓后腔内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16.8±12.3)月,患者无腹痛复发,未见夹层范围扩大及血栓增多,腔内治疗的患者支架通畅。结论 ISMA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有赖于增强CT或者CTA明确诊断,保守治疗为ISMAD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预计血管破裂、肠缺血可能性大的患者,应及时予以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分型、影像学诊断及其预后,迸一步提高对SMAD的认识.方法 16例SMAD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MSCT)检查,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SMAD的分型、影像学特征及其预后.结果 7例可判断破裂口位置,9例为壁间血肿型.1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6例伴夹层动脉瘤者中,5例经腔内支架治疗后病情稳定,1例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MSCT平扫真假腔均表现为等密度,无法分辨真假腔,但伴夹层动脉瘤形成者可看到SMA呈“椭圆形”或“8字形”改变;动脉期假腔呈“新月形”或“环形”低密度影包绕真腔.DSA影像特征与MSCT表现一致,但可以进一步评估病情.结论 孤立性SMAD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能够正确诊断SMAD; DSA不但可以确诊SMAD,同时还可以评价病变的程度、范围、是否伴有夹层动脉瘤及周围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壁间血肿型SMAD经内科保守治疗后一般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伴夹层动脉瘤形成的患者一般需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结论: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ISMA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分析ISMAD的影像特征与临床症状和治疗选择的关系。结果15例夹层破口均位于动脉前壁,距离根部(24.3±9.7) mm;73.3%(11/15)的破口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段弯曲近远端各1 cm区域内。无腹痛(8例)与腹痛(7例)患者夹层长度、真/假腔短径比及真/假腔长径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Yun分型Ⅰ型5例,Ⅱa型3例,保守治疗均有效;Ⅱb型7例,其中3例保守治疗有效,4例行腔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可清晰显示ISMAD的影像特征,可为ISMAD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路径.方法 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43~63岁,平均(53±8)岁.除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余无明确诱因.所有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腔内支架治疗、保守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腔内支架治疗成功5例,未成功而转保守治疗9例.1例因疑有严重肠缺血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术中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开窗,恢复远端肠系膜上动脉血供.15例中13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7%.随访时间12 ~60个月,平均(28±14)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慢性肠缺血症状.保守治疗的患者CT随访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内支架均通畅.结论 腔内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成功率不高;对于症状缓解的患者及无症状的患者,可在长期随访检测下进行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或出现肠缺血坏死征象时应尽早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熊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25(12):1679-1682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危害是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和夹层动脉瘤破裂。关于ISMAD的治疗,主要有保守(抗栓联合控制血压)、外科手术和支架植入,但治疗指征和治疗时机众说纷纭,腔内支架的选择也各不一样。西方学者认为ISMAD是罕见病,无法建立治疗指南。而我国ISMAD报道的例数提示ISMAD并非罕见。我国血管外科有实施ISMAD临床研究的机会,能为制定ISMAD的治疗指南提供更强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IDSM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9例IDSMA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效果等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 ~ 84岁,平均(56±12)岁.临床症状腹痛15例、无症状4例.18例经增强CT确诊、1例经超声诊断.结果 19例夹层均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前壁.对于4例无症状患者,保守治疗3例,另1例假腔形成瘤样扩张,行支架植入.对有症状的15例患者采取腔内治疗,包括经留置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4例;支架植入11例.全部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随访时间7~46个月,平均(21±10)个月,19例均无症状,彩超和增强CT显示支架均通畅.结论 IDSMA均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的前壁.对无症状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有症状患者,如无动脉破裂或肠坏死,推荐植入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经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相对罕见的一类疾病,其最佳治疗方式仍然未能确定,本研究拟总结本中心治疗ISMAD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共有29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8名患者为男性,1名患者为女性。有腹痛症状症16例。平均年龄为56.9±10.2岁。按照Yun分型,本研究包含12例Ⅰ型病变,8例Ⅱa型,8例Ⅱb型和1例Ⅲ型病变。共有13例接受观察治疗,5例行保守治疗,11例行腔内治疗。其中,1例接受腔内治疗者仍表现为腹膜炎,遂行开放手术。对于I型病变,均采取了观察治疗;对于Ⅱ型病变,采用保守治疗或者腔内治疗,对于Ⅲ型病变,采用腔内治疗基础上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后无腔内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2(1~48)月,4例接受观察治疗的患者失访。接受肠切除的病例,有反复的出血的表现,遂停用抗凝,其随访4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显示,植入的支架通畅在位。余植入的支架通畅。未植入支架的病例,未见病变进展。结论 观察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ISMAD患者,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适用于有症状ISMAD患者,开放手术适用于有肠坏死的患者。Yun分型可用于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7~70岁,中位数年龄56.5岁;其中14例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另外2例分别因肾结石及胸腺癌复查CT时发现SISMAD。所有患者均经过CTA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0例,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成功5例,1例保守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怀疑夹层破裂出血急诊行开放动脉修补术,成功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运。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13)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肠道缺血症状。随访CT显示,保守治疗的患者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对于SISMAD,当诊断明确、肠系膜血运没有受到夹层严重影响、无腹膜炎征象时,应先给予保守治疗;没有缺血性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应考虑采取腔内修复术;若出现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则应积极采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6月,共7例患者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均优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方式。结果一例患者因症状重,接诊时间超过24小时,腔内治疗后需要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另有一例患者因溶栓过程出现腹膜后血肿,在保守治疗2月后,血肿明显缩小,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无需切除肠管;其余患者均由血管腔内治疗救治成功(71.42%),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患者死亡。结论及时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能使患者在生存率及致残率上获益。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表现为急性腹痛,1例无症状。结果 2例保守治疗,4例行腔内自膨式支架植入,3例手术治疗(1例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2例行内膜修补、人造血管补片成形术)。8例有症状者,腹痛均在治疗后3d内完全缓解。本组病例随访1个月至51个月,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对有SISMAD可能的患者应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9例;3例Ⅰ型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不理想者及其他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例,共16例接受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置入支架1枚,5例患者置入支架2枚;术中造影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17例患者均无腹痛症状发生,SMA的CTA检查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SMA和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2例行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SISMAD患者临床资料,对保守治疗无效转腔内手术的时机、并发症和随访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4例(33.3%)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转为腔内治疗,转腔内治疗时间为18~49 h,平均(33.8±7.6)h,患者以Yoo分型ⅣS型多见。术后随访2~72个月,平均(25.0±19.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抗血小板或抗凝相关出血性事件。1例保守治疗患者进展为夹层动脉瘤;2例腔内治疗患者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再狭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4,P=0.525)。结论 SISMAD患者早期可先行保守治疗,24~48 h无效后可予积极介入干预,预后良好。Yoo分型ⅣS型患者预后可能不良,需要早期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5.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菏泽市立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8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41~73岁,平均(58.79±10.17)岁。其中13例患者入院时行保守治疗,其中2例因保守治疗3~5 d后腹痛加重改行腔内治疗,余1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入院后立即行腔内治疗3例;行开放手术治疗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患者随访时间6~30个月,其中1例合并肺癌,患者因肺癌广泛转移于出院10个月后死亡。另有1例因饮酒后再发腹痛入院,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再发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新发血栓形成。SISMAD的治疗应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型等多个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明显肠道坏死及肠系膜上动脉破裂的患者,可首选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腔内治疗也可视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1 10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80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71例,转移性肿瘤2例,单纯性肝硬化6例,1例无明显肝实质异常。71例HCC均经DSA检查,以DSA诊断APS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S的能力及APS的CT特征。结果71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MSCT增强表现分为:中央型(52例)和周围型(19例)。中央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第1级分支提早显影;②肝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内及其周围有网状动脉显影(滋养动脉);③肝动脉期可见门静脉管壁强化与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形成“门静脉铸型”。周围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肿瘤外周和肝叶边缘出现楔形或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②肝动脉期门静脉分支呈线条状显影且与肝动脉伴行,即“轨道征”;③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早显影。结论MSCT诊断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MSCT血管成像可望替代DSA。APS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彩超检查17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1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2例.10例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人工血管间置移植开放手术,6例成功实施了直管型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1例髂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时失败,改行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手术.结果 17例患者均术前确诊,且治愈出院.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7±1.2)h,腔内治疗组(1.4±0.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平均住院(16±5)d,腔内治疗组(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输血率72.7% (8/11),腔内治疗组为16.7% (1/6).术中输尿管损伤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跛行2例;腔内治疗发生异位栓塞1例,Ⅰ型内漏2例,随访3个月,内漏消失.结论 人工血管间置移植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均是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康复快、住院时间短、风险相对较小、疗效确切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临床上的少见病,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效果.3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支架腔内重建术均获成功,共植入7个裸支架;植入支架后患者的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3d后腹痛均消失.复查CT血管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内支架位置良好,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夹层及假腔消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并观察其采用CT诊断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1月6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诊治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并应用CT进行检查,观察患者CT表现。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治疗结果及影像学诊断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术治疗,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者21例、单纯支架植入42例;本次治疗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0%,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52例症状性患者于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经CTA检查显示其动脉瘤腔不显影,且支架腔内血流畅通,夹层愈合。6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中,经CT检查提示病灶清楚,且图像均可显示患者夹层真假双腔和假腔内血栓及内膜破裂口等。结论应用介入术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可取得较好效果,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然采用CT诊断可有利于显示患者病灶,更好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