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弥漫性脂肪肝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容易作出诊断,超声诊断敏感性为90%,准确率可以达85%~93%。然而,对非弥漫型脂肪肝,由于认识不足和酷似占位病变,常导致误诊,以致给病人及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精神痛苦,行不必要的治疗而加重经济负担。下面就几例典型的非弥漫性脂肪肝误诊病例,谈一谈非弥漫型脂肪肝低回声团块型的特点,以引起临床医师和超声诊断医师的重视。 1 典型病例 例1:男,12岁,体胖,体重75 Kg,于当地医院查体时B超提示肝脏占位病变,父母为此焦急万分,急去上级医院复查B超为肝右叶、胆囊旁见1个3.4 cm×2.6 cm低回声暗区,无包膜,内部回声均匀,彩色多谱乐超声扫描无异常血流信号,询问患者无肝区不适及其它症状,考虑肝内脂肪浸润不均,嘱随诊,低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重,2周及1 个月后复查B超无大改变,1年后,患者体重减至52 Kg,再次B超检查,肝内回声均匀。 例2:女,48岁,患席汉氏综合症16年,常服激素治疗。B超检查肝左叶见两个大小分别为4.5 cm×3.2 cm,4.8 cm×4.0 cm的低回声暗区,与周围肝脏界线不清,内部回声均匀,周围肝脏颗粒回声细、密、强,管道结构部分欠清,考虑长期服用激素,肝内脂肪浸润不均,动态观察,每2~3周查1次B超,现已1年,影象无改变,患者无肝区不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后肝中央破裂与肝内原有局限性病变超声鉴别诊断。方法:选择腹部外伤后超声检查疑诊肝中央破裂患者35例,在临床严密监护下超声动态观察其肝内异常回声改变。结果:35例中27例肝内病灶随复查次数的增加回声强度逐渐减低或强弱不均,8例无明显变化。8例增强 CT扫描后,其中2 例为肝血管瘤,6例为不均匀性脂肪肝、局限性脂肪浸润。超声诊断符合率77%。结论:肝中央性破裂与肝内原有一些局限性疾病在超声声像图上有高度相似性,可致混淆,超声动态监测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胡艳妍 《中国热带医学》2006,6(5):833-833,907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肝脏的超声表现。方法对15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腹部二维超声及血脂检查。观察肝脏边缘表现、肝脏大小、肝内回声改变、肝内管道结构的显示与否,作出脂肪肝的诊断。结果在15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发生率为71.4%。结论糖尿病患者中,Ⅱ型糖尿病是引起脂肪肝独立存在的危险因素,结合B超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发现脂肪肝,使脂代谢紊乱得到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4.
资料与方法普查对象:2007年4月12~28日,农村成人居民1178人,其中男684人,女494人。年龄19~83岁,平均62.4岁。脂肪肝B超声像图诊断标准:轻度脂肪肝: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场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模糊;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肝内管状结构不清或无法辨认。见致密增强后方回声衰减[1]。方法:体检当日空腹B超检查肝脏。结果查出脂肪肝342例,其中男129例(平均年龄53.2岁,平均体重指数27.38),女213例(平均年龄49.4岁,平均体重指数26.30),总发病率29.03%,男性发…  相似文献   

5.
在二维声像图上,脂肪肝可分为弥漫型和非均匀型两类,弥漫型脂肪肝可根据肝大和肝边缘钝化、肝实质细密、回声增强、深部回声衰减、肝内脉管网络细或不清、肝肾灰度比阳性等典型声像表现,由二维超声可明确诊断[1];而非均匀性脂肪肝声像表现与肝内的占位性病变有重叠混淆之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低回声型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常规二维超声发现的75例肝内低回声型病灶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与造影剂SonoVue对病灶进行实时造影检查,最后通过增强CT、MRI与组织病理学来明确病灶性质。结果:75例肝内低回声型病灶,其中有原发性肝癌18例,转移性肝癌12例,血管瘤20例,FNH5例,非均质脂肪肝13例,肝硬化结节7例。普通彩超诊断准确率为80%,超声造影为97%。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低回声型病灶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超声定标法衰减定量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念曾  苏航梁博 《中原医刊》2007,34(4):F0004-F0004
超声检查肝脏是临床应用最常见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尤其对均匀性脂肪肝衰减图像更有其前段回声亮密后段减弱之特征,虽然为临床诊断脂肪肝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受超声仪器前后处理因素的影响使诊断结果重复性差,故不能将肝脏衰减进行量化分析达到定量诊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研究了一种以定标体模模块作为基准的参照物,对超声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的回声衰减定量分析技术,具有高度的重复性,现将实验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超声诊断脂肪肝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超声在脂肪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2401例健康体检人群的肝脏进行检查,包括肝脏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声衰减程度及肝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超声检查健康体检人群22401例,检出脂肪肝4705例,非脂肪肝17696例。结论超声检查在脂肪肝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吴慧颖  于翠玲  王棉  张钧 《吉林医学》2008,29(9):727-729
目的:观察肝脏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与增强CT三个时期的强化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的26例进行了增强CT检查。研究分析30例病例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的各自不同的典型图像。结果: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中85.7%(18/21)的肿块增强早于肝实质,门脉相和延迟相则多呈低回声;与增强CT显示85%(17/20)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多呈低密度相一致。肝转移癌中88.9%(8/9)在动脉期呈环状增强或均匀增强,而肝实质期回声显著低于肝组织和增强CT83.3%(5/6)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的表现基本一致。肝脏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中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肝脏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均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或缓慢消退,肝实质相呈现低回声区;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性充填式增强,并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快速增强,但在实质期开始消退;肝转移癌与肝脓肿及囊肿伴感染虽都在动脉期周边增强,但消退时间不同,转移性肝癌在门脉相开始消退,至实质相呈低回声,而肝脓肿和囊肿伴感染则在实质相缓慢消退;2例局灶性炎症,2例脂肪肝及2例慢性肝病的动脉相、门脉相、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有不同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能明显提高肝实质占位性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脂肪肝背景下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脂肪肝背景下的159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同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其中良性局灶性病变126例(血管瘤61例,局灶性脂肪缺失30例,局灶性增生结节(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19例,孤立性坏死结节10例,炎性假瘤3例,肝脓肿3例),分析良性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后,61例血管瘤中的48例表现为动脉期的周边高回声结节或高回声环,进而造影剂向病灶中心进展,其余13例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的快速灌注.30例局灶性脂肪缺失表现为造影三期等增强.19例FNH表现为动脉期的离心性放射状增强或整体快速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为高回声或等回声.3例炎性假瘤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但门脉期及实质期为低回声.10例孤立性坏死结节均表现为造影三期无增强.3例肝脓肿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其中2例为蜂窝状增强,3例实质期均表现为低回声.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脂肪肝背景上肝脏良性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因此可用于脂肪肝基础上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脂肪肝背景下肝内低回声结节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脂肪肝患者肝脏内存在低回声结节病例资料,分别应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内的低回声结节进行鉴别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对比金标准,统计分析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疾病诊断的正确率。结果 102例研究对象中轻中度脂肪肝67例,中重度脂肪肝患者35例。病理诊断46例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其中超声检查诊断正确率为61.76%明显低于超声造影检查93.14%的正确率,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有效的鉴别诊断脂肪肝背景下肝内低回声结节病变,减少误诊、漏诊,提高临床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脂肪肝超声影像学特征,为提高脂肪肝诊断率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28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百盛CLASS C和飞利浦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1~8 MHz,腹部观察肝脏、肝脏内管道结构、血管内血流方向和频谱.分析其超声检查影像学特点.结果280例脂肪肝包括轻度78例、中度150例、重度52例;合并胆囊炎性变56例(20.00%);脾大10例(3.57%).280例患者中不均匀脂肪肝16例(5.71%),表现为肝内局限性回声减低区,为肝脂肪浸润中局灶性非浸润区.结论 对脂肪肝患者实施B超检查是一种无痛、无损伤、用时较短、影像清晰的检查手段,其使用方便、准确率较高,并可以方便的追踪复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在脂肪肝背景下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方法30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双幅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是否合并脂肪肝分为I组(合并脂肪肝)与Ⅱ组(未合并脂肪肝且无其它肝脏疾病);再根据超声造影表现分为A组(动脉期病灶不全充填)与B组(动脉期病灶整体均匀快速增强),将I、Ⅱ组及A、B组交叉归类进行分析。结果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53.8%~64.7%。超声造影检查:A组(IA组及ⅡA组)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100%(8/8);B组中,IB组造影剂消退慢于周围肝实质10例,快于周边肝实质2例,同速于周边肝实质1例,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76.9%(10/13),ⅡB组造影剂消退均慢于周围肝实质,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100%(9/9)。结论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诊断符合率高,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在脂肪肝背景下对肝血管瘤诊断符合率。但在脂肪肝背景下,病灶呈整体均匀快速增强时,则需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均匀性脂肪肝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102例确诊为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根据声像图表现,将非均匀性脂肪肝分为3类:Ⅰ型,局限浸润型14例(13.73%),显示为肝内小片状强回声光团,单发或多发,形状不规整,边缘尚清。Ⅱ型,叶段浸润型31例(30.39%),脂肪浸润的范围较大,累及的区域正好与肝的叶段范围相吻合;声像图表现为较粗、较高的高回声位于肝段或肝叶,其余肝叶或肝段则为正常的肝组织回声。Ⅲ型,弥漫非均匀浸润型57例(55.88%),大部分肝实质被脂肪浸润,残存小片状正常区示弱回声区,这一型在非均匀性脂肪肝中最多见,易误诊为肝内肿瘤;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增强细密的肝实质内,出现一个或多个低回声区,边缘清楚,常为三角、长条或不规则状,少数表现为类圆形。结论:超声能够根据声像图表现,判断非均匀性脂肪肝的脂肪分布特点,做出超声诊断。而局限浸润型与弥漫非均匀浸润型脂肪肝应注意与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肝的B超表现与血脂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8 6例脂肪肝患者与其血脂含量作对照分析 ,认为脂肪肝与血脂含量 ,特别是甘油三酯含量有密切关系。结果 :脂肪肝患者中有 72 .40 %血脂升高 ,其中 3 8.71%病人甘油三酯 (TG)升高 ,2 2 .5 8%病人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CH)同时升高 ,仅 10 .75 %病人单纯胆固醇升高。B超显示 :肝实质回声增强 ,光点细密 ,远场回声略衰减占 3 4 .4% ,轻度衰减占3 7 63 % ,明显衰减占 2 7.96% ,肝内不均匀性脂肪浸润占 18.78%。B超及血脂检查对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跟踪观察肝内小囊肿的超声声像图变化,对单纯性囊肿、肝包虫以及其它肝内低、弱回声的病变作出随访鉴别诊断。方法:选择超声诊断肝内小囊肿62例,跟踪最短3年,最长12年。结果:1例观察6年,囊肿消失。2例经过长达5年和12年的观察,确定为肝包虫。结论:单纯性肝囊肿,因为生长缓慢,对周围肝组织没有影响,跟踪观察3年以上,无明显变化,也无临床症状者,无需临床治疗。超声跟踪随访对肝包虫和肝内易误诊为肝脏无回声占位病变的肝脏实质性弱回声占位病变、小灶性弱回声占位病变的鉴别尤为重要,如有必要,需结合CT、核磁或超声介入穿刺细胞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进行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的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患者16例,1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 16例肝脏局部脂肪缺失,二维超声均显示为在脂肪肝基础上的低回声病灶,形态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边界尚清晰。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显示病灶内可有血流信号,但血流信号不丰富,周围血管无明显移位现象。部分病例可见血管穿行现象,有时可见门静脉穿行,有时可见肝静脉穿行,1例病灶内见明显肝动脉血流信号。增强CT及增强MRI常提示正常肝脏或脂肪肝,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但不具备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立平  杨斌 《安徽医学》2012,33(10):1353-135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肝脏超声造影,实时动态记录超声造影过程,观察病灶区造影剂的灌注过程及造影前后声像图特点。结果 57例肝占位患者中,多囊肝1例,肝血管瘤21例,肝癌20例,肝癌合并肝血管瘤2例,局灶性增生3例,肝血管瘤合并局灶性增生1例,不均匀性肝脂肪浸润8例,肝包虫病1例。其中多囊肝,肝包虫病未见造影剂充填,其余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过程。肝癌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血管瘤表现为向心性环状增强;局灶性增生呈离心性轮辐状增强;不均匀性肝脂肪浸润则未见造影剂聚集,与肝实质呈均匀强化。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提高肝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化疗致脂肪肝临床研究(附187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选择1995年1月~1999年12月接受乳癌根治术和乳癌改良根治术并接受术后各类化疗的病例187例。方法:采用定期肝功能检测及肝脏B超检查,了解肝功能及肝脏结构的变化。结果:187例乳腺癌病人术前肝功能检查ALT,AST,ALP和γ-GT均正常,B超检查肝脏回声正常,肝内诸结构清晰,未见脂肪变和肿瘤转移。化疗3周期后,187例病人ALT和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5例病人同时有ALP的轻度升高及γ-GT的升高,病人的血清胆红素、白蛋白水平未见明显的变化。化疗6周期后即刻187例ALT和AST均有升高,83例病人同时有ALP的轻度升高及γ-GT的升高,14例病人的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白蛋白水平仍未见明显的变化。化疗结束半年后75例病人转氨酶仍高于正常,余肝功能指标基本正常。1年及2年后肝功能异常的病人分别为6l例和53例。超声发现化疗3个周期后全部病人肝脏回声增强,化疗6周期后肝脏回声增强加重,肝内结构渐紊乱。化疗结束后半年、1年和两年部分病人肝脏仍继续表现为弥漫性回声增强及结构紊乱,提示为脂肪肝,发生例数分别为63例(33.7%)、54例(28.9%)和49例(26.2%)。结论:化行药物可以导致肝脏的脂肪变,部分发展为脂肪肝;外科医生应认识到脂肪肝危害,及早作出诊断及必要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