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保健》2011,(5):47-47
耳朵是整个人体的缩影,虽然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但却有着预报全身健康的作用。《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为全身经络分布最密的地方。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于耳,许多经脉也都注于耳。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耳司听觉,主平衡”,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灵枢·口问篇》中说:“耳者宗脉之所聚”。由于全身各大脉络聚会于耳,使耳与全身各部及脏腑均有密切的联系,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常循经脉反映于耳;相反,耳发生病变,亦会循经脉波及所属脏腑。  相似文献   

3.
耳朵是人体五官之一,被视为“缩小了人体身形”。古典医籍有“耳为宗脉之所聚”,“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一身之气贯于耳”之说。古代医家把耳朵作为祛病健身的重要部位。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各部分与耳朵通过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耳朵上分布很多穴  相似文献   

4.
《长寿》1998,(6)
耳聪 耳为心、肾之窍,通于脑,是人体的听觉器官,也是司人体平衡感觉的位觉器官。传统医学认为,肾与耳有内在联系。肾气通于耳,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灵枢经》讲,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走于耳而为听。所以,耳的听觉能反映心、肾、脑的器官功能。倘使用耳过度,或被外力所伤,就会影响心、肾、脑的精气,进而导致人的衰老。 勿妄听 耳是人体接受外界音响刺激的重要途径,它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调节。耳若妄听则神外动而不宁,容易损伤神气。比如成语“震耳欲聋”,就是这个意思。传统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5.
按摩双耳能健身文/刘安柏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的强健与否,通过经络系统可直接影响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从而对人的整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耳为肾之外窍,古典医籍有“耳为祟脉之所聚”和“一身之气贯于耳”之说(人体各部通过经络与耳朵有密切联系)。中医学...  相似文献   

6.
“筋”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 “筋”是什么 中医学认为筋的生理功能有三:首先具有“束骨”即连接和约束关节的作用.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其次,“筋为刚”,归于“五体”之一,就是说筋是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人体内脏的功能.《灵枢·经脉》载有:“人始生,先成精,筋为刚,肉为墙.”明确提出了筋具有刚强的生理特性.其三,筋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内经》认为人体脏腑通过经络系统和四肢建立了密切联系,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肝主筋.”进一步论述了肝与筋的关系.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可引起爪甲的变化,因此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相似文献   

7.
针灸、按摩、敷贴、药熨、气功等方法所以能防病治病,就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功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又是联系全身的径路,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经气,因而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也是经气的活动。《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故防治疾病的关健也在于“调气”。经气调和则经络就能发挥协调阴阳的作用。《灵枢·宫能》篇说:“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强调了“调气”要明确经络的重要性。针刺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认为,耳为肾之窍,系“为宗脉之所聚”。清代《杂病源流犀烛》载:“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俗话说的“要想全身少得病,勤揉耳朵与聆听(轻音乐等)”是有一定道理的 生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揭示,耳壳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种生理性的内在联系(图1)。  相似文献   

9.
正古代医家认为耳朵组织丰满,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五脏六腑都有经络循行于耳,人体各部也都在耳朵上有着自己的对应区。长期坚持自我按摩耳廓,保健疗效相当好,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按摩全耳跟我做: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反复按压耳正面10次,再向前反复按摩背面10次。也可每天早晚洗脸时用热毛巾擦耳朵、热敷耳廓。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有副对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人的耳朵不但是个专司听觉的器官,它还与入的全身各部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多年前的文物之一——《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的记载。在我国古代的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历代的医书中,均详细记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耳与  相似文献   

11.
古许多医家对耳朵的保健功能研究得非常细致,认为耳朵组织丰满,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六腑都有经络循行于耳,人体各部也都在耳朵上有着自己的对应区。  相似文献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和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的相互联系中,肺与大肠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互相交合,联系极为密切。而且源于《内经》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并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发展,该理论已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从祖国医学理论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现代进展等方面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状况,以期对该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一、祖国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认识《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隔属胃……”。“大肠手阳明…  相似文献   

13.
正经常按摩耳朵是健身防病的好方法。早在中医典籍的《灵枢·厥病》篇就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还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在十二条经脉中,六条阳经均与耳有关,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均与阳经相交)、"一身之气贯于耳"等认识。肾为"先天之本",而耳为肾之外窍,通于脑。所以,耳朵并非只是一个单纯孤立的听觉器官。耳是脏腑在体表的一个窗口,它与整个机体都有着密切联系,也可以说是人体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正肾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乃先天之本。一个人的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其健康长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早就阐述了人体衰老原因:"肾气衰,精气亏,天癸竭。"并强调"肾气有余,气脉常勇"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黄帝内经》还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之地。"认为耳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经络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小小的耳朵上分布了密密麻麻的耳穴,这些穴位就像人体的开关,调控着人体的脏器。《内经》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又云:“耳者,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因此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应点和控制点,人体任何脏腑和部位的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耳朵上。全身的器官组织在耳部都有投影反射区,所以每天给耳朵做做按摩,就等于刺激了全身脏器的机能,给全身按摩和“梳洗”了一遍。  相似文献   

16.
原文:“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寿命之本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人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营气之道,内[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相似文献   

17.
正耳朵组织丰满,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六腑都有经络循行于耳。同时,肾开窍于耳,肾主骨,通髓海:肾又是"先天之本",而耳是肾之外窍。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长期坚持自我按摩耳廓,保健疗效相当好,特别适于老年人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  相似文献   

18.
将音乐作为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手段古已有之。如我国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灵枢·五音五味篇》则较为详细的阐述:“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  相似文献   

19.
中医养生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体随着肾气的逐渐旺盛而生长发育,直至成熟,继而又随着肾气的逐渐衰老而死亡。这就是说肾的精气主宰着人的生和死,人体的衰老与否及衰老的速度,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内经·素问》早就阐述了人体衰老的原因,在于:“肾气衰,精气亏”。认为“肾气有余,气脉常通”才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故养生学把养肾护精,作为抗衰老的重要措施。中年人是肾气逐渐衰退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年养肾尤为重要。一、搓揉头皮法肾主胃,其华在发。搓揉华发,即可疏通经络,补益肾腰。方法是用左右两手交替轻轻擦摩头皮,早、中、晚各一  相似文献   

20.
10月的一个周末,记者走访了近期在中国保健.美容市场很火爆.又很古老的火龙点经保健·美容新技术的发源地——中国沈阳火龙点经保健研究所.就此采访了所长杨晨光先生。据杨所长介绍,“火龙点经中医保健,美容自然疗法是中国首家火龙点经保健研究所根据:(一)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著《外台秘要》、《灵枢·官能》篇:“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灵枢·刺节真邪》篇:“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 弗能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