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X联隐性遗传鱼鳞病(RXLI)是第二种最常见类型的鱼鳞病,是由于角质层滞留延长而引起皮肤鱼鳞状外貌。现在认为RXLI的基本异常是皮肤和其他组织缺乏类固醇硫酸酯酶(STS)。STS缺乏造成不能从硫酸脱氢表雄酮和硫酸胆固醇等3β-羟类固醇硫酸盐中去除硫酸盐部分。硫酸胆固醇积聚于RXLI患者的角质层,并伴有游离固醇的减少。此外凡是影响胆固醇合成的药物都可引起鱼鳞病样皮肤病。每日1~2次使用尿素霜己被认为是RXLI的一种合适治疗,但还未发现它的局部或其他疗法有长期的疗效。作者试图测定在局部治疗RXLI时胆固醇的疗效是否优于尿素。  相似文献   

2.
已经发现X连锁鱼鳞病(XLI)病人的皮肤培养的纤维母细咆、滋养层细胞、外周白细胞、毛球的角化组织、表皮细胞、角质层和甲等都缺乏类固醇硫酸酯酶(SS)。至于SS的缺乏是表型症状如鳞屑发生的直接原因,还是由于它与鱼鳞病的位点连锁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报导XLI病人角质层中硫酸胆固醇含量增多,硫酸胆固醇局部用于裸鼠而产生鳞屑。由此设想细胞表面过多的硫酸胆同醇导致的高负电性干扰了角质层细胞的正常脱落。然而尽管足跖胼胝中也缺乏SS,但掌跖并不受累,故提示SS缺乏与鱼鳞病可能相互无关。作者试图阐明SS缺乏是否引起鱼鳞病。先刮取正常健康者足跖胼胝角质层组织,经粉碎、离心、层折等处理后,将纯化的SS溶液用于14名正常健康志愿者,3名寻常型鱼鳞病(Ⅳ)病人及9名XLI病人后背部皮肤表面,覆以滤纸及Finn  相似文献   

3.
性联隐性鱼鳞病的发病理是X染色体短臂末端的类固醉硫酸脂酶(STS)墓因缺失.此病携带者的STS基因量是正常人的一半.用PCR法检测了19例性联隐性鱼鳞病和11例常显鱼麟病患者.发现16例性联隐性鱼麟病(占84%)有STS基因缺失.与Southaru杂交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Southern杂交及基因的剂量分析检测了4个性联隐性鱼鳞病患者的家系.发现2例患者母亲为基因携带者.为鱼鳞病的产前诊断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20 0 5 0 1 41 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一家系的STS基因研究 /刘安 (西安交大二院皮肤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4,1 8(7) . 40 3~ 40 5用PCR方法扩增一家系中先证者和其母亲及与该家系无关的 5 0例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STS基因的第 1外显子和第 1 0外显子。结果先证者的STS基因全部缺失 ,其母及 5 0例正常人未发现缺失 ,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内对照引物PCR扩增后都有产物。认为这一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 (XLI)家系存在STS基因缺失 ,该缺失引发出XLI特有的皮肤病变。图 3参 1 1  (汤亚娥 )2 0 0 5 0 1 42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谷…  相似文献   

5.
胡稚兰  余龙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5):282-284,T002
性联隐性鱼鳞病的发病机理是X染色体短臂末端的类固醇硫酸脂酶(STS)基因缺失,此病携带者的STS基因量是正常人的一半。用PCR法检测了19例性联隐性鱼鳞病和11例常显鱼鳞病患者,发现16例性闻隐性鱼鳞病(占84%)有STS基因缺失,与Southern杂交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Southern杂交及基因的剂量分析检测了4个性联隐性鱼鳞病患者的家系,发现2例患者母亲为基因携带者,为鱼鳞病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76例男性甾类硫酸酯酶(STS)缺乏的鱼鳞病患者。观察的先证者及其亲属来自两种不同的途径:Ⅰ组21例先证者鱼鳞病男孩已经生化诊断为胎盘STS缺乏。他们的家庭成员有15例男性鱼鳞病并证实为STS缺乏。Ⅱ组来自两个皮肤科最近10年中所见到的29例男性鱼鳞病,并证实为STS缺  相似文献   

7.
SS-B/La抗原为一47kD的多肽,与RNP复合物中小RNA分子有关,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实验发现,Sj(?)gren综合征(SS)患者唇部涎腺(LSG)中,含IgG和IgM的浆细胞数量增加,这些浆细胞的胞浆中富含抗SS-B/La抗体,但该抗体在血清中并无抗SS-B/La活性。为了探寻SS和非SS患者间SS-B/La抗原表达模式的差别,进一步理解局部抗体产生与分  相似文献   

8.
板层状鱼鳞病或称无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至今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性疾病。通过脂质化学分析,WiIliams等近来提出鉴别红皮病型与非炎症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板层状鱼鳞病(ARLI)是可能的。作者最近见到一个家族连续三代遗传的4例板层状鱼鳞病患者,从而为第三型无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一常染色体显性板层状鱼鳞病(ADLI)提供了遗传性证据。作者研究了2例ADLI患者(一例9岁的女孩和其27岁的母亲)的皮肤组织学。光镜:表皮棘层增厚及轻度乳头瘤状,覆以明显的过度角化,伴灶状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甚至在角化不全部位亦然,在基底细胞层见到少数规  相似文献   

9.
作者首先指出显性鱼鳞病的发病机理不明。据观察与角层脱落异常的关系较之与角化加速的关系为大。Fischer认为此病起因于维生素A的代谢障碍。已知很高剂量的维生素A可使皮肤病变好转,但效果短暂,且有效剂量不能安全地维持下去。 Stuttgen等最先研究维生素A酸对不同类型的鱼鳞病的效果。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的第二周改善,但停药后又复发。Frost等观察到板状鱼鳞病(lamellar ichthyosis)用维生素A酸局部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17例中有16例获得进步。Stuttgen等用维生素A酸治疗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症,局部或口  相似文献   

10.
用类固醇硫酸醋酶(Steroid sulfatase, STS)基因的cDNA为探针对19例性联隐性鱼鳞病和1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显)鱼鳞病分别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84%性联隐性鱼鳞病患者有ST5基因缺失,且为全长STS基因缺失,常显鱼鳞病组均正常.此实验室检查对鱼鳞病的基因诊断、携带者检测及产前诊断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活性缺失及其基因突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一板层状鱼鳞病家系中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突变。方法 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PCR扩增该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并行DNA测序。结果 患者皮肤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完全缺失。PCR结合DNA测序发现患者该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异常:第604位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使第202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Q)变为终止密码(R202X),导致其编码的蛋白缺失了C端的615个氨基酸。其父母皆为杂合子。结论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完全缺失,是其转谷氨酰胺酶1基因的无义突变,引起编码的蛋白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四种鱼鳞病(寻常型鱼鳞病;X性-联鱼鳞病;板层状鱼鳞病;大疱性鱼鳞病)的致病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四种鱼鳞病各1例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分析以及外周血DNA直接测序检测鱼鳞病FLG基因、STS基因、TGM1基因和K1,K10角蛋白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①寻常型鱼鳞病患者在FLG基因的外显子5的第278位有G-T突变,613位有G-A突变。②板层状鱼鳞病患者TGM1基因外显子3的第504位碱基有C-T突变,使第14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转变为半胱氨酸(C),即R142C错义突变;外显子7的第1122位碱基有C-T突变,使348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突变为终止密码(R348X),导致其编码的蛋白缺失了C端的470个氨基酸。③X-性联鱼鳞病患者STS基因完全缺失。④大疱性鱼鳞病患者外显子5的第242碱基存在A-C突变,外显子6的第599位碱基均存在A-G突变,导致K1蛋白第633位氨基酸由赖氨酸(Lys)变为精氨酸(Arg)。结论鱼鳞病患者临床表型的不同与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0例血清抗Ro(SS-A)抗体阳性的妇女患有Sj gren综合征(SS)和红斑狼疮(LE),分析了其临床和血清学特点.发现抗Ro(SS-A)抗体阳性患者在患SS多年后可突然发展为LE,反之亦然.此组SS/LE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SCLE)常见的光敏性环状、多环状红斑以及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与肺部的疾患,其他如皮肤血管炎、新生儿红斑狼疮(NLE)、  相似文献   

14.
寻常型鱼鳞病(ichthyosis vulgaris,IV)是一种常见的基因遗传性疾病,以干燥,鳞屑为特征,在人类遗传性疾病中占有较高发病率;寻常型鱼鳞病常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伴随,丝聚合蛋白(filaggrin,FLG)基因的突变导致表皮屏障功能的受损,可加重或者诱发过敏反应。鱼鳞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以外用药为主,主要用润肤剂,因此,进一步探讨寻常型鱼鳞病的发病机制,研制新的、高效的药物,对治疗寻常型鱼鳞病及其相关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基因突变国内首次报道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研究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对1例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及电镜观察,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患者基因突变。结果发现该患者角蛋白2e(K2e)基因存在杂合点突变E493K。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角膜炎、鱼鳞病及耳聋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GJB2基因突变情况,为该病临床与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例角膜炎、鱼鳞病及耳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外周血DNA,用PCR扩增GJB2基因外显子2及其附近的剪切点,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该患者存在血管化角膜炎、鱼鳞病及先天性耳聋三联征的典型临床特征,检测到GJB2基因中核苷酸序列外显子2第148位碱基由G突变为A,导致编码的连接蛋白Cx26第50位的天冬氨酸转换成天冬酰胺(D50N)。其未患病的母亲及哥哥未检测到突变位点。结论 GJB2基因突变(D50N)可能是引起鱼鳞病、角膜炎及耳聋综合征患者临床表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HLA与鱼鳞病、结节性硬化症及肠病性肢端皮炎(AEP)间的关系。作者用Tarasaki等的二步微量细胞毒性试验,对23例鱼鳞病(常染色体显性型15例,X性联遗传型8例),8例结节性硬化症及10例肠病性肢端皮炎(AEP)患者作了HLA分型。80例同种族而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为对照组。这些疾病中有意义的HLA抗原的统计结果见表。对照组的HLA分型结果,大致与Kamel等及Hassan对同样人群所作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的三种皮肤病中,HLA-A_2抗原或与其交叉反应的抗原A_(28)的频率明显增高。鱼鳞病与A_2抗原明显相关,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型与X性联型又分别与B_(12)抗原和CW_2抗原明显相关。约近33%的常染色体显性型鱼鳞病及12%的性联遗传型鱼鳞病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组角化异常的遗传性疾病 ,除了X性联隐性遗传鱼鳞病 (XRI)、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鱼鳞病 (ADIV) ,还有几种无相关疾病的板层状鱼鳞病或表皮松解性鱼鳞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板层状鱼鳞病可区分为红皮型和非红皮型 (NEARLI)。表皮松解角化过度是Brocq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症和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 (IBS)的共同特征。该文主要评价局部外用他扎罗汀治疗先天性鱼鳞病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和结果 :共有 1 2例患者参与了这项半侧、自身对照、开放性研究。其中有 4例XRI,3例NEARLI,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X-性连锁鱼鳞病一家系ST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提取先证者(男,31岁)及其父母外周血DNA,父母均无鱼鳞病临床表现,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所有成员的STS基因是否存在外显子缺失,若无外显子缺失,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性扩增STS基因,检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结果:家系中先证者为STS基因半合子缺失,其母为STS基因杂合子缺失,其父亲未发现STS基因突变。家系中仅先证者出现鱼鳞病的临床表现。结论:STS基因缺失是该X-性连锁鱼鳞病患者发病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高伏纸上电泳法定量测定24例寻常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鱼鳞病及28例异位性皮炎类型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患者血及尿中氨基酸含量。结果在寻常性鱼鳞病中氨基酸含量有明显改变,95.5%患者赖氨酸和酪氨酸含量异常,赖氨酸血浓度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