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林熙然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0,(1)
在人类,微粒体水解酶(microsomal hydrolase)、硫酸3β-羟基类固醇硫酸酯酶(3β-hydroxysteroid sulfate sulfatase)的缺乏,是硫酸-类固醇代谢的一种先天性缺陷。最初的临床记述集中于产前和产期的表现:妊娠时母体的尿和血液中雌三醇浓度显著下降;在以后,胎盘被证明为类固醇-硫酸酯酶活性减弱;此外,这种妊娠中有许多是不能正常分娩的,常常需要做剖腹产。胎盘的类固醇-硫酸酯酶活性对各种类固醇的前身的脱硫酸作用具有重要性,后者是在妊娠时胎盘生物合成大量雌激素的必经步骤,并对各种类固醇在母体、胎盘和胎儿间的转递具决定作用。因此,胎盘类固醇一硫酸酯酶活性的缺乏能使雌三醇的产生极度降低。迄今为止,已报告的罹病妊娠都只涉及男婴,而这些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一个中国汉族人X-性连锁鱼鳞病家系的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个X-性连锁鱼鳞病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第1和第10外显子,以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家系内全部患者均存在STS基因的完全缺失,即10个外显子均缺失,家系中正常人及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缺失.结论 STS基因的完全缺失可能为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steroid sulfatase (STS) gene mutation in a Chinese pedigree with X-linked ichthyosis (XLI). Methods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3 affected patients and unaffected members in this family and 50 unrelated healthy volunteers followed by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exon 1 and exon 10 of STS gene by PCR. Results Complete deletion of the exon 1 to 10 of STS gene was detected in all the patients in this pedigree with XLI, while no mutation was found in this gene in unaffected members of this family or normal human controls. Conclusion The complete deletion of STS gene is likely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phenotype of XLI in this family. 相似文献
4.
王千秋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2)
已经发现X连锁鱼鳞病(XLI)病人的皮肤培养的纤维母细咆、滋养层细胞、外周白细胞、毛球的角化组织、表皮细胞、角质层和甲等都缺乏类固醇硫酸酯酶(SS)。至于SS的缺乏是表型症状如鳞屑发生的直接原因,还是由于它与鱼鳞病的位点连锁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报导XLI病人角质层中硫酸胆固醇含量增多,硫酸胆固醇局部用于裸鼠而产生鳞屑。由此设想细胞表面过多的硫酸胆同醇导致的高负电性干扰了角质层细胞的正常脱落。然而尽管足跖胼胝中也缺乏SS,但掌跖并不受累,故提示SS缺乏与鱼鳞病可能相互无关。作者试图阐明SS缺乏是否引起鱼鳞病。先刮取正常健康者足跖胼胝角质层组织,经粉碎、离心、层折等处理后,将纯化的SS溶液用于14名正常健康志愿者,3名寻常型鱼鳞病(Ⅳ)病人及9名XLI病人后背部皮肤表面,覆以滤纸及Finn 相似文献
5.
检测2个中国X连锁鱼鳞病家系中的基因突变。用PCR方法扩增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的10个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第一个家系中先证者的STS基因6、7外显子缺失,第二个家系先证者的整个STS基凶缺失。本研究明确了这两个家系中的基因突变,从而为这两个家系的后代进行产前诊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朱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6)
本文报告了76例男性甾类硫酸酯酶(STS)缺乏的鱼鳞病患者。观察的先证者及其亲属来自两种不同的途径:Ⅰ组21例先证者鱼鳞病男孩已经生化诊断为胎盘STS缺乏。他们的家庭成员有15例男性鱼鳞病并证实为STS缺乏。Ⅱ组来自两个皮肤科最近10年中所见到的29例男性鱼鳞病,并证实为STS缺 相似文献
7.
用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cDNA为探针对19例性联隐性鱼鳞病和1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显)鱼鳞病分别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84%性联隐性鱼鳞病患者的STS基因缺失,且为全长STS基因缺失;常显鱼鳞病组均正常。此实验室检查对鱼鳞病的基因论断,携带者检测及产前诊断有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李律忠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2)
大约90%的X-连锁遗传性鱼鳞病(XLI)患者,完全或部分缺失X染色体上的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仅有少数患者的STS基因发生点突变。该文作者根据Ballabio等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9例日本XLI患者的STS基因,其中8例STS基因完全缺失。1例显示了STS基因的PCR扩增。经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表明这例患者的STS基 相似文献
10.
11.
周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9,(5)
性联遗传鱼鳞病(XLI)与甾体硫酸酯酶(STS)缺陷有关,主要为白细胞内芳香基硫酸酯酶C(ASC)活性的降低。STS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短臂远端的 Xp22.3带上。用基因特异克隆 DNA 探针曾确定80%的 XLI 患者有 STS 结构基因的缺陷,但用此探针难以确定携带者。最近采用测定 ASC及β-gal(半乳糖苷酶)之比的方法诊断 XLI 患者及携带者,但还未见用基因诊断技术确定携带者及ASC/β-gal 诊断相关性的报告。据此,作者调查了3个家系,根据临床表现及酶活性测定,发现9例 XLI 患者(均为男性)、8例携带者和5例可 相似文献
12.
孙才坚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5,(2)
X联隐性遗传鱼鳞病(RXLI)是第二种最常见类型的鱼鳞病,是由于角质层滞留延长而引起皮肤鱼鳞状外貌。现在认为RXLI的基本异常是皮肤和其他组织缺乏类固醇硫酸酯酶(STS)。STS缺乏造成不能从硫酸脱氢表雄酮和硫酸胆固醇等3β-羟类固醇硫酸盐中去除硫酸盐部分。硫酸胆固醇积聚于RXLI患者的角质层,并伴有游离固醇的减少。此外凡是影响胆固醇合成的药物都可引起鱼鳞病样皮肤病。每日1~2次使用尿素霜己被认为是RXLI的一种合适治疗,但还未发现它的局部或其他疗法有长期的疗效。作者试图测定在局部治疗RXLI时胆固醇的疗效是否优于尿素。 相似文献
13.
14.
性联隐性鱼鳞病的发病机理是X染色体短臂末端的类固醇硫酸脂酶(STS)基因缺失,此病携带者的STS基因量是正常人的一半。用PCR法检测了19例性联隐性鱼鳞病和11例常显鱼鳞病患者,发现16例性闻隐性鱼鳞病(占84%)有STS基因缺失,与Southern杂交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Southern杂交及基因的剂量分析检测了4个性联隐性鱼鳞病患者的家系,发现2例患者母亲为基因携带者,为鱼鳞病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胡稚兰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9,(6)
本文介绍8例(年龄20~57岁)性联鱼鳞病患者应用依曲替酸(acitretin)进行症状治疗。所有患者四肢、胸腹、躯干部都有严重皮损,且觉得影响其日常生活。每例均根据测定白细胞类固醇和乙酰硫酸脂酶活力和异常脂蛋白电泳而确诊。以往局部外用尿素霜等,但疗效差或一般。试用依曲替酸治疗,最初1个月内,所有病人依曲替酸剂量均为35mg/d,午后顿服。第二阶段为3个月,剂量为10~50mg/d 不等,据病人病情而定。此后至少停药4周,其后再在某些病人中,开始用维持量10~20mg/d,持续2~4月,局部佐以温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16.
性联鱼鳞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联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发病。它不仅累及皮肤,而且累及其他系统。该病是由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的,目前已发现一些不同的部分缺失形式或点突变,对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药物和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将来预防和治愈本病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性联鱼鳞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联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发病。它不仅累及皮肤,而且累及其他系统。该病是由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的,目前已发现一些不同的部分缺失形式或点突变,对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药物和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将来预防和治愈本病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保平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2,(3)
报道了一组严重的鱼鳞病病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大片状的鳞屑,并在增厚的角质层中具有因皮肤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胆固醇裂隙。这些角化细胞显示了一层薄的(或无)角化膜,这种现象可能表明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障碍。最近,根据电镜检查结果,将此病命名为“隐性先天性鱼鳞病(IC)Ⅱ型”。检查了36例IC病人,出生时皆为胶质婴儿,掌、跖角化过度,皮屑弯曲外翻,部分病人具有皲裂、脱发和红皮病。维甲酸 相似文献
19.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病谱的分型仍然不甚清楚.从最初的生化到目前突变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功能的分析,人们始终未能明确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新基因位点的找寻对阐明本病的异质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已证实至少6个易感位点可导致本病.部分学者试图建立基因突变位点与电镜分型之间的关系,为此,概述近年来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及与电镜分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