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相I型障碍与双相II型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51例双相I型障碍患者(A组)、51例双相II型障碍患者(B组)与51例正常对照者(C组),采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与比较其认知功能。结果 (1)CPT测验情况:A组、B组的正确数均显著低于C组,A组、B组的错误数均显著高于C组,A组的正确数显著低于B组,而错误数显著高于B组(均为P〈0.05);(2)WCST测验情况:A组、B组的错误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均显著高于C组,而正确应答百分比显著低于C组,A组与C组相比除在上述方面有显著差异外,A组在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均显著差于C组,而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则显著高于C组(均为P〈0.05);A组的完成分类数显著低于B组,A组的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学习到学会方面均显著高于B组(均为P〈0.05)。结论双相I型障碍与双相II型障碍患者均存在多维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双相I型障碍患者在注意障碍、认知转移能力等方面受损的程度重于双相Ⅱ型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障碍(B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8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7项)对缓解期BPD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注意力、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记忆和执行功能的评定,并对上述神经心理测验结果和临床变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完成分类数、WCST持续性错误数、WCST非持续性错误数、完成第一分类应答数、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均与病程、住院次数、躁狂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次数呈显著性相关(P<0.05或P<0.01),数字广度测验-倒背和住院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病程越长、住院次数和发作次数越多,缓解期BPD患者认知功能测验成绩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对61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组)及59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单相组)及2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持续操作测验(CPT)、连线测验(TMT)和Stroop色词测验(CWT),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WCST:双相组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明显多于单相组和对照组,完成分类数明显少于单相组和对照组(P均0.01);双相组和单相组的正确反应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单相组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多于对照组,完成分类数少于对照组(P均0.01)。CPT:双相组3个部分的正确反应数明显少于单相组和对照组,3个部分的错误次数明显多于单相组和对照组(P均0.01);单相组正确反应数Ⅰ少于对照组,错误次数Ⅱ多于对照组(P均0.01)。TMT:双相组TMT-A用时明显长于单相组和对照组(P均0.01)。CWT:双相组色词测验A、B、C用时明显长于单相组和对照组(P均0.01);单相组色词测验A、C用时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双相抑郁及单相抑郁患者均有认知功能损害;双相抑郁患者执行功能、注意功能、记忆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D)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51例BD-I型患者(BD-I组)、51例BD-II型患者(BD-II组)、50名健康一级亲属(亲属组)及5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BD-I组、BD-II组及亲属组CPT中正确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BD-I组明显低于BD-II组及亲属组(P均0.05)。BD-I组、BD-II组及亲属组WCST中的错误应答数、正确率和非持续性错误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D-I组及亲属组与BD-I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D-I组及亲属组WCST完成分类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评分与对照组及BD-I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D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存在多维度认知功能损害,BDI患者任务管理能力损害较明显,BD-II患者注意力损害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住院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RC)、连续操作测验(CP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80例首发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和8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认知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影响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与BPRS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WCST中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显著高于对照组(F=10.87~68.78,P0.01或P0.001);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记忆商数、数字累加、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连续操作测验正确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4.92~114.20,P0.05或P0.001)。研究组总应答数和持续错误数与BPRS总分呈正相关(β=0.26,P=0.01;β=0.20,P=0.02);随机错误数与敌对猜疑分呈正相关(β=0.23,P=0.02);正确应答数与思维障碍分呈负相关(β=-0.25,P=0.01);完成分类数与缺乏活力分呈负相关(β=-0.25;P=0.01);记忆商数和长时记忆与焦虑忧郁分呈负相关(β=-0.32,P=0.00;β=-0.25,P=0.00);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与缺乏活力分呈负相关(β=-0.36,P=0.00;β=-0.32,P=0.00);CPT正确数与BPRS总分呈负相关(β=-0.34,P=0.00)。结论:首发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等明显减退,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越大,认知功能损害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神经心理学方法 评估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认知损害特点,并探讨丙戊酸钠对双相躁狂认知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 64例双相躁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治疗组33侧(联合治疗组),单用喹硫平治疗组31例(单药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前与治疗6周末均给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言语记忆测验(HVILT-R)、持续操作测验(CPT)、扬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临床总体疗效量表(CGI- S)评定.对照组为30名健康人.结果 (1)两个患者组治疗前WCST操作的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持续错误数以及HVILT-R、CPT的操作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患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治疗后两个治疗组WCST和HVILT-R的操作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T的操作得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WCST的完成分类数增加,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一治疗组的完成分类数增加、错误应答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治疗组的HVLT—R操作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T操作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时存在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能力、注意力等神经认知领域损害;病情稳定后,执行功能和言语记忆功能损害仍持续存在;6周的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或单一喹硫平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双相躁狂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逻辑记忆、视觉再生记忆、连线测验A和B、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字色混淆测验(stroop)对62例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患者组)和62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有关言语学习和记忆、非言语学习和记忆、注意以及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定,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患者组在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连线测验A和B、WCST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以及Stroop C-W操作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的社交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SAD患者(SAD组)及60名性别、教育程度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成套神经认知功能[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持续操作功能测试(CPT)、踪迹描绘测验(TMT)、词语流畅性测验(WFT)和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评估及比较;并对患者进行利博维茨社交焦虑量表(LSA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及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II)临床评估;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对SAD患者临床状况评分与神经心理测试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AD组WCST测试的完成分类数的测试分(5.2±1.4)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3±0.6),持续性错误数(1.6±2.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0.7)(P均0.05); LSAS评分(63.5±25.5)明显高于正常值(28.4±21.5);SAD组LSAS评分与WCST的持续性错误数呈正相关(r=0.535,P0.05),与WCST分类成绩呈负相关(r=-0.353,P0.05)。结论:SAD患者认知功能中的执行能力明显降低,并与SAD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年经历心身创伤对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遭受过早年创伤的PTSD患者(研究组)15例,经历早年创伤无PTSD者(对照1组)17例,健康对照组(对照2组)20例.所有受试者均为女性.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评估早年创伤经历,韦氏记忆测验(WMS-R)评估记忆功能,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评估执行功能.结果 WMS-R中延迟理解记忆成绩依次为对照2组、对照1组、研究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理解记忆、视觉再生、延迟视觉再生成绩研究组和对照1组均差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CST中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成绩依次是对照2组、对照1组、研究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研究组、对照1组测验成绩均差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年创伤事件可导致记忆、执行功能下降,再次经历精神创伤事件的个体认知损害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期治疗后抑郁症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及其与注意力、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7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抑郁情绪,采用划销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试抑郁症组和6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抑郁症组在抗抑郁治疗4~8周后再次重测。结果:短期治疗后抑郁症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t=2.45,P0.05),但左、右大脑中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仍低于健康对照组(t=-6.07~-12.14;P均0.01);治疗后抑郁症组划销测验成绩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除净分IV外仍低于健康对照组(t=-2.54~-17.33;P0.05或P0.01);WCST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但仍多于健康对照组(t=9.33~15.13;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后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划销测验、WCST成绩显著相关(P0.05或P0.01);椎动脉血流速度差值与划销测验总净分差值、WCST错误应答数差值及持续性错误数差值呈正相关(r=0.454,0.270,0.378;P均0.01)。结论:短期治疗后抑郁症患者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注意力、执行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未恢复到正常状态;注意力与执行功能受损可能与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和听觉P300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及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方法对43例首次发病未服药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病例组)及4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及P300指标检测;结果 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病例组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激越型和迟滞型抑郁症首次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77例抑郁症首次发作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激越项目单项≥3分者进入激越组(n=20例);迟滞项目单项≥3分者进入迟滞组(n=24例);上述2项同时<3分者则进入混合组(n=33例)以及4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持续性操作测验(CPT)、韦氏记忆测验(WMS)测试,记录相应观测指标,并与临床症状、精神药物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存在着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P<0.05或P<0.01);②激越组和迟滞组在WCST所有指标、CPT舍弃数、误答数、平均反应时间、WMS记忆商数、短时记忆、瞬时记忆上与混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激越组与迟滞组在WCST中的非持续性错误答案数、CPT中的误答数、平均反应时间、WMS中的短时记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④大部分观测指标与临床症状以及抗抑郁药丙咪嗪等效剂量、镇静催眠药地西泮等效剂量和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效剂量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激越和迟滞型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损害不尽相同,提示抑郁症是一种异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MECT合并非典型药物治疗)60例和对照组(单纯非典型药物治疗)60例,同时取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分别在入组前、治疗3周及6周后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测验及生活质量调查(SF-36)。对正常组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测定。将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3,6周后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测验结果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第3周和第6周的生活质量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CST中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正确数、持续错误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研究组在HAMD、WCST方面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因子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3,3.04,4.23,2.56,3.34,2.92,3.65,5.45;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因子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97,4.37,3.91,5.21,2.93;P〈0.05)。结论合并MECT治疗能快速改善抑郁患者的症状和执行功能,可以更快、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发作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CST)和连续性操作测验(CPT),对107名发作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7名健康对照者的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在WCST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分别为94.3±25.6、30.4±22.5和41.0±23.O)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5.1±25.0、18.8±11.4和21.2±17.3)(P=0.00、P=0.00、P:0.00);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正确反应数(23.7±6.1)显著少于对照组(25.0±0.0)(P=0.03);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完成分类数(4.8±2.4)与对照组(5.0-.t-O.0)相比无显著差异(P=0.46);2、精神分裂症患者CPT三项指标(CPT2=6.5±2.9、CPT3=8.5±3.3,CVT25.0±6.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PT=30.4±2.7,CPT2=8.9±2.0和CPT3:10.6±0.7)(P:0.00、P=0.00、P=0.00);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CPT1(10.0±4.0)与对照组(CPTI=10.8±0.6)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WCST中持续错误数与CPT各项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精神分裂症存在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的缺陷,两者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神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检测5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患者组)和5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血清CRP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连线测试(TMT)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对CRP水平与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进行相关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9.203,P0.001);WCST、TMT测验成绩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t=4.462~6.815,P均0.001)。患者组血清CRP水平与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422,r=0.372;P0.05);与WCST正确数、完成分类数呈负相关(r=-0.364,r=-0.375;P0.05),与WCST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呈正相关(r=0.341,r=0.346,r=0.381;P均0.05);与TMT-A、TMT-B呈正相关(r=0.411,r=0.483;P均0.05)。结论:慢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免疫异常,血清CRP水平与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全脑白质纤维受损状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 24 例抑郁症患者及 30 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临床测评、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抑郁症组在左额中回、左额上回、右额内侧回、左楔前叶、左颞上回、右扣带回等区域各向异性(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1).抑郁症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的分类数、总错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或 P<0.05).两组持续注意操作测试(CPT)差异无显著性;抑郁症组 CPT 与 WCST 部分结果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DTI 与 WCST 结果的相互印证反映重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白质区域神经功能的异常,DTI 技术有助于发现影响认知改变的脑微细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