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在童年虐待经历、认知偏差、认知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别。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问卷(DAS)、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对83例发作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76例发作期单相抑郁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双相抑郁组CTQ-SF总分[(41. 34±5. 92) vs.(38. 28±7. 90)]及躯体虐待[(6. 81±1. 93) vs.(6. 08±1. 80)]、性虐待因子[(6. 35±1. 49) vs.(5. 42±0. 94)]分均显著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2. 78、2. 45、4. 66; P 0. 05或P 0. 01)。双相抑郁组DAS强制性因子[(22. 12±3. 55) vs.(20. 82±4. 51)]、依赖性因子[(22. 43±5. 20) vs.(19. 87±5. 18)]、自主性态度因子分[(24. 63±7. 24) vs.(22. 41±5. 95)]及CERQ-C自我责难[(14. 24±2. 47) vs(13. 43±2. 42)]、接受因子分[(13. 98±3. 66) vs (12. 82±2. 94)]显著高于单相抑郁组,而认知哲学因子分[(16. 47±5. 42)vs.(18. 45±4. 00)]低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2. 04、3. 11、2. 10、-2. 60,P 0. 05或P 0. 01)。结论:双相抑郁较单相抑郁症患者可能具有更多的童年虐待经历,更为严重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与认知情绪调节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抑郁症(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的症状特点。方法纳入单相抑郁患者79例、双相抑郁患者81例及健康对照者120名。采用多维度快感缺失评定量表(dimensional anhedonia rating scale,DARS)评价快感缺失,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评估正性和负性情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条目7评估工作和兴趣。结果单、双相抑郁组分别在DARS总分及4个领域快感缺失得分、PANAS中正性情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负性情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单、双相抑郁组DARS总分及4个领域得分、PANAS正负性情感得分、工作和兴趣得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伴忧郁特征的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在饮食领域快感缺失程度重于双相抑郁组(P0.01)。女性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双相抑郁组(P0.01);男性患者中,双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单相抑郁组(P0.01)。结论伴忧郁特征的单相抑郁患者饮食领域快感缺失重于双相抑郁,支持单、双相抑郁鉴别关于食欲差异的临床特点;不同性别单、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有差异,但所有单、双相抑郁患者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双相重度抑郁的临床特征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地抽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中单相重度抑郁患者250例(单相组)及双相重度抑郁症患者92例(双相组)的病案资料,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5项因子分及减分率来评定MECT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双相组治愈率高于单相组,双相组的HAMD-17总分减分率高于单相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单相组阻滞因子减分率更高,双相组躯体焦虑化因子及认知障碍因子减分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双相组MECT起效次数及治疗总次数均高于单相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1)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双相重度抑郁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就诊年龄更小,文化程度更高,家族史阳性率更高,病程更长,阻滞症状更重;(2)单双相抑郁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ECT可能更加适用于阻滞症状更加明显的单相重度抑郁患者和躯体焦虑症状及认知障碍更加明显的双相重度抑郁患者;(3)MECT治疗单双相重度抑郁时均有显著疗效;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MECT治疗双相重度抑郁起效更慢,治疗疗程更长,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抑郁相(双相抑郁)患者血清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为标准,自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共入组单相抑郁症患者39例,双相抑郁症患者38例以及健康对照组40例。签署知情同意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PY及SP水平,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受试者抑郁和焦虑症状。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血清NPY及S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单相抑郁症组与双相抑郁症组血清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87±4.16)μg/m L,(6.21±2.35)μg/m L VS.(8.36±3.32)μg/m L,P=0.04],而两组血清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19±2.57)μg/m L,(5.63±2.51)μg/m L VS.(4.26±1.14)μg/m L,P=0.04,0.03],两组间比较发现,单相抑郁组血清SP水平高于双相抑郁组(P=0.03),两组间血清NP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发现,单项抑郁组NPY水平与HAMD得分呈负相关(r=0.61,P=0.04)。结论血清神经肽Y和P物质可能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二者的血清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分型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接受认知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前后沉思的变化。方法将70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接受认知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接受帕罗西汀治疗与一般支持心理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沉思反应量表(RRS)测验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定。结果 1治疗后,实验组HAMD-24总评分、RRS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后,两组的强迫性冥想分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2),HAMD-24总评分、RRS总评分、与抑郁相关和反思分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认知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缓解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强迫性冥想的疗效可能较一般支持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双相Ⅱ型抑郁障碍患者伴攻击行为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外显版攻击行为量表(MO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及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愿意接受研究的78例汉族双相Ⅱ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攻击组(MOAS≥4分,38例)积极应对分[(12.31±7.28),P0.05]低于非攻击组(MOAS4分,40例)(16.15±6.95);攻击组消极应对分[(13.29±5.28),P0.05]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8±4.07)。攻击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均显著低于非攻击组(P0.05或P0.01)。结论:具有攻击行为的双相障碍患者消极应对方式更多,积极应付方式较少,其社会支持度也比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双相障碍与抑郁症患者缓解期血清尿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165例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70例缓解期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128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的临床因素。结果:血清尿酸水平双相障碍组[(356.88±107.05)umol/L]及抑郁症组[(325.33±80.82)u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98.23±83.55)umol/L](P均0.05);且双相障碍组显著高于抑郁症组(P0.05);双相障碍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34.5%)显著高于抑郁症组(20.0%)和健康对照组(14.1%)(P均0.05);其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与性别、用药种类、起病年龄及病程均不相关。结论:双相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缓解期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双相障碍疾病本身可能是高尿酸血症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症状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和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对90例住院抑郁发作患者和90名健康对照组人群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组CERQ非适应性策略得分[(38.38±11.68)分]高于健康对照组[(31.27±7.91)分],而适应性策略得分[(41.33±10.79)分]低于健康对照组[(45.43±12.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灾难化、积极重新评价、重新关注计划与抑郁组的抑郁症状水平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429,-0.402,-0.384;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灾难化和积极重新评价是预测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症状最重要的变量,而沉思是预测健康人群抑郁症状的重要变量.结论 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密切相关,提升积极重新评价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和缓解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与抑郁发作的关系。方法:检测及比较单相抑郁障碍63例(单相抑郁组)、双相障碍抑郁80例(双相抑郁组)及健康对照者42名(对照组)血清IL-6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单相与双相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症状,分析血清IL-6水平与HAMD评分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64.56±7.10)ng/L和(22.54±2.99)ng/L,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62.51,P0.01)。单相抑郁组和双相抑郁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65.11±7.21)ng/L和(63.85±6.95)ng/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发作患者血清IL-6水平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19,P=0.025)。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发作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并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单相抑郁及双相抑郁的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特点及差异.方法 以未经抗抑郁治疗的13例单相抑郁及18例双相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19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均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脑内血流变化的差异.结果 双相抑郁组、单相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双侧额叶的rC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侧:(52.36±3.29),(50.65±3.06),(61.06±7.73),P<0.01);右侧:(59.13 ± 4.52),(57.92±3.46),(63.01±7.46),P<0.05)],其中两患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上述3组间左侧颞叶的rCBF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2.36±3.29),(50.65±3.06),(61.06±7.73),P<0.01),右侧基底节的rCBF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9.13±4.52),(57.92±3.46),(64.99±6.94),P<0.05)],其中仅双相抑郁组较单相抑郁组和对照组均降低(P<0.05).单相抑郁组的左、右额叶rCBF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总分负相关(r=-0.65,P<0.05;r=-0.61,P<0.05),双相抑郁组的左、右额叶的rCBF均与HAMD总分负相关(r=-0.77,P<0.01;r=-0.73,P<0.01).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均存在某些脑区脑血流低灌注,后者异常区域可能更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双相 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患者组)68例和健康人群(对照组)6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 UA 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 vs.7.4%,P ﹤0.05);患者组血清 UA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1±83.35)μmol/ L vs.(282.47±78.30)μmol/ L, P ﹤0.05],患者组男性 UA 水平高于女性[(344.40±100.45)μmol/ L vs.(296.10±71.59)μmol/ L,P ﹤0.05]。相关分析显示:UA 水平与性别和精神病家族史呈负相关(r =-0.28、-0.27,P 均﹤0.05);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r =0.34,P ﹤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对血清 UA 水平有明显影响(P 均﹤0.01)。结论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 UA 水平增高,并与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缓解期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认知应对策略的差异,为其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n=83)和缓解期单相抑郁障碍患者(n=7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贝克抑郁量表21项版(BDI-21)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抑郁组DA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双相抑郁组CERQ-C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自我责难、沉思因子评分和不适应性调节策略总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缓解期双相抑郁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可能具有更严重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认知应对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差异及与各自临床特征相关性。方法:对60例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50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以及5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P300检测;偏相关分析患者组P300与其临床特征及功能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较对照组N1、P2、N2、P3a和P3b潜伏期显著延长(分别F=9.17,F=8.74,F=15.27,F=7.98,F=10.64;P均0.01);3组间N2-P3b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P0.05);患者组较对照组N1、P2、N2、P3a、P3b和N2-P3b波幅显著降低(分别F=12.23,F=7.27,F=14.16,F=6.96,F=8.58,F=5.36;P均0.01);患者组较对照组按键反应时间显著延长(F=55.37,P0.01);单相组较双相组N1、N2波幅降低、N2潜伏期延长(P均0.05),双相组较单相组按键反应时间延长(P0.01)。双相组N1波幅与其HAMD评分负相关(P0.01),N2潜伏期与其HAMD评分正相关(P0.01),按键反应时间与其病程和HAMD评分正相关(P均0.05);单相组N2波幅与其HAMD评分负相关(P0.01),按键反应时间与其HAMD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均存在异常,但损害有差异;P300异常在二者可能均为状态与素质性并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与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及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对4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进行贝克抑郁问卷(BD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接纳问卷(SAQ)、应付方式问卷的评定,同时以4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进行GSES及SAQ的评定,两组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抑郁症组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得分及SAQ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3.980,t=5.907,t=2.967,t=5.411;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BDI得分与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总分均呈高度负相关(r=-0.602,r=-0.786;P均0.05);与应付方式中的情绪缓冲性应付总分、情绪加工因子、顺从回避因子呈正相关(r=0.433,r=0.425,r=0.372;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程度越低,自我评价也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感觉门控P50及P300的电生理差异。方法:用配对听觉条件/测试刺激范式,对57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63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50,P300测定,测量其P50的波幅,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结果:双相组P50的S2波幅显著高于单相组,而且双相组P50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相组。双相组N2,P3潜伏期长于单相组,同时N2,P3波幅低于单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比抑郁症患者更严重,事件相关电位可以为鉴别单双相抑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加味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帕罗西汀20 mg/d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逍遥散,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半月、1月、2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月抽血检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监测药物副反应。结果治疗半月、1月、2月后,实验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2月后,对照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月、1月、2月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2月后,两组血清BDNF浓度均较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实验组血清BDNF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加味逍遥散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副作用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首次发病患者记忆损害与血清皮质醇的关系。方法:对30例重性抑郁障碍首次发病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韦氏记忆量表(WMS)测量以评定其记忆水平,同时进行血清皮质醇的浓度测定。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组的韦氏记忆商数及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理解、背数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韦氏记忆因子中的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背数、理解、记忆商数与HAMD总分以及HAMD因子中的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与韦氏记忆因子中的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背数、记忆商数显著负相关(r分别=-0.432,-0.410,-0.399,-0.421,-0.472,-0.436,P0.05);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韦氏记忆各因子得分与其年龄、病程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重性抑郁障碍首次发病患者急性期存在记忆功能减退,并与血清皮质醇浓度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单相抑郁、双相I型和双相II型抑郁患者情感气质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包括332例单相抑郁患者、116例双相I型患者和152例双相II型患者,所有患者均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在为期6周的半自然临床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药治疗,完成情感气质问卷中文版(TEMPS-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比较治疗4、6周末不同气质类型为主导气质患者HAMD-17评分减分率。结果双相I型患者旺盛情感气质评分高于单相抑郁患者和双相II型患者[(9.91±4.53)分vs.(8.20±4.34)分vs.(8.53±4.14),F=6.562,P=0.002];而双相II型患者环性气质评分高于单相抑郁患者[(10.05±5.02)分vs.(7.47±5.22)分,F=12.89,P0.01]。治疗6周后,情感旺盛气质主导组HAMD-17评分减分率高于情感旺盛气质非主导组(F=6.44,P=0.011)。结论单双相抑郁患者的情感旺盛气质和环性气质的特征有所差异,旺盛情感气质可能可以作为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的情感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单相抑郁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雌二醇、催乳素水平差异以及性激素水平与躁狂、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住北京回龙观医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99例(男性55例,女性44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评估抑郁症状,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估躁狂症状;选取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周围血中雌二醇、催乳素水平。结果催乳素水平在双相障碍组、单相抑郁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5,P0.05),而三组雌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催乳素水平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r=0.361,P=0.033),雌二醇水平与抑郁症状及躁狂症状评分相关均不显著(P0.05)。结论心境障碍患者存在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性激素水平与情感症状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