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32例中17例采用颌间牵引固定保守治疗,15年手术治疗,追踪观察8-26个月。结果15例手术治疗者,无明显关节区疼痛,开口度、开口型正常。结论髁突骨折无明显移位者应保守治疗,成人髁突骨折前内移位者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3.
髁状突骨折的诊断治疗和功能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髁状突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的l/3,在儿童则可高达67%[1-3]。鉴于髁状突骨折的高发生率,且对、颌及儿童颌面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特别是存在发生须颌关节强直的潜在危险性,因而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联状突骨折的诊断、治疗及功能恢复作一文献回顾、综述如下。一、髁状突骨折的分类与诊断1.分类:对胜状突骨折的分类目前主要根据两大分类标准[4]:①接骨折线位置高低的不同分为高位骨折(又称股头骨折或脱帽骨折或囊内骨折)、中位骨折(又称股颈骨折)和低位骨折(又称深下骨折或联状突基部骨折);②接骨折后供… 相似文献
4.
5.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者报告了48例65侧髁状突骨折,根据X线片及手术中的发现,建议将髁状突骨折按X线片显示的骨折部位和移位程度综合分类为六型和四个亚型,可以更准确地表明骨折的具体情况,并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简要讨论了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及其适应证,提出对无移位或轻度移位者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对严重移位或脱位者采用手术治疗,并强调对儿童髁状骨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应慎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成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93例成人髁状突骨折临床资料,随访检查患者面型、张口度、张口型、咬合情况、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手术治疗29例,非手术治疗64例,随访2—8年。经非手术治疗后平均张口度36删,90%咬合良好,未发现严重面型不对称及张口型偏移,未见关节强直。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手术摘除髁状突5例,张口受限,咬合不佳,平均张口度25mm,效果不满意。结论 非手术治疗为大多数髁状突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应严格选择适应症,摘除髁状突应尽量少用。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髁状突游离回植术治疗髁状突骨折(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光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15(4):253-253
髁状突骨折并不少见。其治疗方法多有争议。我们从1983~1997年治疗髁状突骨折共23例,其中采用保守治疗者7例,手术治疗者16例,后者包括骨折复位内固定11例,髁状突摘除术2例(其中1例髁状突进入颅中凹),髁状突游离回植术5例。鉴于髁突游离回植术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价下颌骨髁突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以“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ehranc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CCTR)和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中4种口腔医学杂志,按标准筛选文献,然后进行文献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检出172篇相关文献,入选的10篇。10篇论著所含临床样本711例。随诊6个月和2年时,手术组张口度小于非手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诊1年和2年时,手术组关节疼痛的发生率与非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错[牙合]的发生率小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16岁的患者低位髁突骨折有严重移位或脱位时,建议采用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更好地恢复咬合关系。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术后关节疼痛无差别。张口度的恢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髁突骨折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 2 5 %左右。近年来我科对不能保守治疗的病例采取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位 :0 5 3 0 0 0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口腔科一、临床资料本组 11例中男性 9例 ,女性 2例。年龄 3岁~ 48岁。其中 3~ 10岁 2例 ,10~ 2 0岁 4例 ,2 0~ 30岁 3例 ,30~ 5 0岁 2例。单侧髁突骨折 7例 ,双侧 4例。 11例同时合并下颌骨颏部与体部骨折。外伤类型与原因 :6例 8侧为髁突高位骨折 ,5例 7侧为低位骨折。髁突骨折片与下颌升支成角移位 (>45度 ) ,或髁突脱位至关节凹远处 ,有的… 相似文献
10.
下颌髁状突骨折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不少见,有关该方面的文献报道不多,特别是辅助检查在髁状突骨折诊治中的作用更少.本文对我科21例髁状突骨折的诊治进行了总结,并首先介绍了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在髁状突骨折诊治中的应用.尽管三维成像不能改变这种损伤的治疗,但对提高骨折的定位、选择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积累资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髁突骨折是最常见的下颌骨骨折,迄今为止,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目前髁突骨折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髁突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耳前进路行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改良颌下进路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回植术的优缺点,为髁突骨折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手术进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髁突骨折中采用手术治疗的33例(43侧)病例,按骨折位置高低、类型选择了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26侧采用耳屏前切口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17侧采用改良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回植术。随访12~24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疗效。结果:全部切口Ⅰ期愈合,无1例关节强直;所有病人术后面部对称性好。发生下颌骨向健侧侧!运动受限的病例中,经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术者5例(占45%),经耳屏前进路翼外肌解剖复位者3例(占14%);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患者中,改良颌下进路术式1例(占9.09%),耳屏前进路4例(占18.18%),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术后患侧关节区张口疼痛患者中改良颌下进路者2例(占18.18%),耳屏前进路者5例(占22.73%),术后3个月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从功能上看耳屏前进路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术明显优于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而从并发症发生看前者多于后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以提高髁突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宿文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6):426-427
目的:探讨儿童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将32例2~12岁儿童髁突骨折患者,分为2~6岁组和7~12岁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和功能锻炼。随访6个月,观察张口度、张口型和咬合关系。结果:张口度、张口型和咬合关系都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关节强直和开。结论:儿童期髁突骨折应当区分年龄段进行积极的治疗,3个月内被动功能锻炼和严密随访,可以防止关节强直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49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22例采用手术治疗, 27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后6周和1年复诊(6周失访率为1413%,1年失访率为3016%),通过临床和X线片检查来测定两组患者的髁突移位角度和张口度,分析开口偏斜和咀嚼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手术治疗组的髁突平均移位角度显著大于非手术治疗组,但治疗后6周和1年,手术组的髁突移位角度和开口偏斜率显著小于非手术组,手术组的咀嚼功能优于非手术组;6周时手术组的张口度明显大于非手术组,1年后两者相近。结论:对伴有移位或错位的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后的髁突解剖复位和功能恢复均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保守或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我院收治,并按时复诊的48例(53侧)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守治疗31例(34侧),手术治疗17例(19侧),1年后复诊检查记录患者的面型、开口度、开口型,下颌运动、咬合关系以及颞下颌关节功能情况,进行疗效评价,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髁突骨折的两种治疗方法总体疗效均能令人满意,经SPSS 11.0统计处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髁突骨折治疗的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证,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尽可能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面部外形,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颌间牵引钉在治疗髁突囊内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固定,治疗18例髁突囊内骨折患者。结果:1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的外形和功能,骨质愈合好,效果满意。结论:颌间牵引钉治疗髁突囊内骨折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髁突骨折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髁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2002年间收治的52例(75侧)青少年(2~18岁)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髁突骨折主要由着力于颏部的间接创伤引起,多为颈部的中高位骨折,大部分骨折断端移位较轻,骨块均是向前下内方向移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的后遗症是下颌骨发育不良、开口偏斜和轻度张口受限。结论:着力于颏部的外伤要仔细检查有无髁突骨折。治疗上应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严重移位而难以复位的、粉碎性的髁突骨折,以及不能进行保守治疗的病例,主张手术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经颌后入路行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患者张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面部表情肌功能、涎瘘等临床指标。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张口度、开口型均可恢复正常,无面瘫、涎瘘病例出现。术后3个月复查CT片显示髁突解剖复位,骨折断端无成角或裂开。结论: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能充分保护面神经分支,最大程度减轻对腮腺腺体创伤,且能达到髁突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颧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颧骨在面中部,对面部宽度、突度,以及面中部高度起着重要作用。颧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对颧骨及周围软硬组织进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避免发生继发畸形和减少再次手术的可能。1生物力学分析Rhee等[1]比较了颧骨表面软组织厚度、外力接触面积及速度对颧骨骨折的影响,指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30例(38侧)髁突骨折临床资料分析,探讨髁突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4-05─2007-10收治的资料完整的30例(38侧)髁突骨折病例,对髁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全身损伤、治疗方案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并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面型等5个方面作为术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髁突骨折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伤为最主要致伤原因;髁突骨折42.11%发生在髁突基部,36.84%发生在髁突颈部。主要治疗方法是坚固内固定,正颌手术方法(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等。并发症主要为开口型偏斜(4例),开口度30mm以下(1例),术后髁突吸收(1例)。结论:髁突骨折好发于髁突颈部及基部,坚固内固定是最常用手术方法,牵引成骨技术也应用到陈旧性髁突骨折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