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近年来发现的第3种新型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一样,可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目前很多研究提示H2S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作用,减少卒中对脑组织的损伤.现就H2S的生理功能,以及H2S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5.
在述评《有先兆偏头痛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BMJ2009;339:b4380,doi:10.1136/bmj.b4380)中,Loder认为全面禁止复方雌激素.孕激素避孕方法很难证明是正确的,因为这是最有效的节育措施,包括患有先兆偏头痛的妇女。 相似文献
6.
林春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3):168-168
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近年来 ,有关 40~ 5 0岁以下人群患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对青年这一概念尚无统一标准 ,通常指 15~ 45岁期间发病。现将其病因及临床特点归纳如下。1 病因1.1 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青年卒中患者 ,高血压动脉硬化均为病因的首位 ,其比例多在 30 %以上。如果临床找不到明确病因 ,但脑动脉造影显示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斑块 ,可认为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总胆固醇增高 ,甘油三脂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后者可促使动脉硬化发展 ,为青年…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治疗--2003年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推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卒中是造成全世界人群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自古以来,卒中的紧急处理是以虚无主义的治疗观为特征的。然而,近年来,由于对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对卒中患者的处理状况。急性卒中已逐渐被公认为一种医学急症。急性卒中在专门病房(卒中单元)的处理已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在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1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组患者在发病1周内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按年龄和性别匹配1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所有对照组患者经CT或MRI排除缺血性卒中,并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超声评价包括斑块的大小、部位、回声、质地及其表面是否规则;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价包括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及斑块评价。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IMT分别为(0.946±0.185) mm和(0.863±0.1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动脉斑块参数中,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参数有斑块回声、斑块质地以及表面是否规则,而与斑块大小、斑块部位无相关性;病例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评分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和2,对照组分别为1和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参数中,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相关的指标是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而与斑块数量无相关性。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和4,对照组分别为2和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T、颈动脉斑块数量、颈动脉斑块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对诊断缺血性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9、0.677、0.704和0.805(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准确性最高。结论: 颈动脉斑块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客观指标,且后者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30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将患者分为有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无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病情预后的预测指标.结果 3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9例有TIA史.与没有TIA史组的患者相比,有TIA史组的患者发生高血压(76.4%比64.4%,P=0.017),血脂异常(57.1%比41.2%,P=0.004),慢性肾脏病(28.2%比15.2%,P=0.002),颅内动脉狭窄(51.9%比36.3%,P=0.019),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44.0%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是一种可以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脑卒中又称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出现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和偏头痛有许多相同的症状,这给偏头痛患者增添了患脑卒中的担忧,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偏头痛可导致脑卒中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因此需进一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治疗的最新动态。结果:溶栓治疗及卒中单元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方法。结论: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设立卒中单元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45例脑卒中(41例脑血栓形成,14例脑出血)进行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脑出血则无明显改变。作者结合文献,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是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也称为成血管细胞,来源于骨髓,可以特异性地归巢于血管新生组织,且分化和增生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群干细胞群体。EPCs可以通过特定方式分离,现已发现多种表面标志物,但均缺乏特异性。影响EPCs功能和数量的因素包括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如药物、某些疾病和烟酒史等)。随着EPCs的深入研究,已证实EPCs是血管内皮功能的生物学标志,与某些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偏头痛和脑白质病变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偏头痛的检测价值。方法:确诊的257例偏头痛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成5组,分别在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TCD检测血流速度。结果:偏头痛患者不同年龄段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速度和正常人血流速度与同名动脉比较,P<0.01,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别;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间歇期不同年龄段内同名动脉血流速度χ2检验,P>0.05。结论:TCD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偏头痛患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脑血管舒缩功能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偏头痛患者检测。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将187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ATT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阿司匹林组(ASA组)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ATT+ASA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3组均治疗2年。观察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TT+ASA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检测价值。方法:确诊的200例偏头痛病人,按不同年龄段分成5组,在急性发作期进行TCD检测血流速度。结果:偏头痛患者不同年龄段急性发作期脑血流速度和正常人血流速度与同名动脉比较,P<0.01,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别;急性发作期不同年龄段内同名动脉血流速度经χ2检验,P>0.05。结论:TCD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偏头痛患者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脑血管舒缩功能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偏头痛患者检测。 相似文献
19.
20.
天麻素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用天麻素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偏头痛病人84例,随机分为天麻素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两组治疗后偏头痛疼痛强度、持续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偏头痛均有改善,疼痛强度减轻,头痛持续时间缩短(P〈0.01);与对照组比较,天麻素组疼痛强度减轻明显,头痛持续时间更短(P〈0.05),治疗后1个月止痛显效病例明显增加俨8.16,P〈0.01),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萨6.89,P〈0.01)。结论 天麻素治疗偏头痛,可以缩短病程,改善头痛症状,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