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临床上以肩胛带和骨盆带肌不同程度无力或萎缩为主要特点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发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不同于几种传统已知的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类复杂的遗传性肌病。目前根据遗传方式分为1型(常染色体显性)和2型(常染色体隐性) ,每一型根据不同基因缺陷又分为许多亚型。近几年的基因研究加深了对本类疾病的认识并增加了新的亚型,本文对各亚型的分子基础和临床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LGMD)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 对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清肌酸激酶、肌电图、肌肉病理及dystrophin免疫组化确诊的 2 5例LGMD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LGMD多为散发 ,发病相对较晚 ,多数首先累及骨盆带肌 ,进展缓慢 ,对肢体功能影响较轻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ystrophin正常。结论 根据LGMD临床特点 ,结合肌电图、肌肉病理 ,特别是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诊断 ,而肌聚糖病等LGMD亚型的诊断只能依靠检测基因或基因产物来确定  相似文献   

5.
儿童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甚少见 ,现报告一家系 3例如下。1 先证者 男 ,12岁 ,因阵发性四肢活动障碍 6年于 2 0 0 1年 7月 5日来本院就诊。患者近 6年来出现起始运动时困难或运动中的动作忽然停止。缓慢活动后恢复正常 ,尤以上楼及骑车时明显。无肢体麻木及疼痛。患者系足月顺产。查体 :神志清楚 ,口齿流利 ,智能正常 ,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无明显肌萎缩及肥大 ,无感觉障碍 ,腱反射 ( ) ,叩击右肱二头肌、双侧股四头肌可见不典型肌球。查体过程中见运动障碍发作 1次。患者头颅MRI及EEG均正常 ,血清钾、钠、氯、钙…  相似文献   

6.
1 病例 患者, 男, 17岁, 进行性四肢无力2年、肌萎缩伴左膝关节上方疼痛1年半, 于2003年6月4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四肢无力, 以四肢近端为主, 跑步、打球困难, 活动后膝关节上方酸胀, 体育锻炼减少, 学习、生活基本正常; 此后四肢近端无力逐渐加重, 以下肢更明显, 无力骑单车, 滑倒后不能自己站起; 但可独自步行上学、上下楼梯, 上肢可抬举、握持; 1年半前发现四肢近端变细, 偶有近端肌肉跳动, 伴左膝关节上方疼痛, 活动后加重, 至半年前已很难独自行走, 日常生活难以完成.在当地医院作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损害", CPK344 U/L, 左下肢股二头肌活检示"原发性肌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7.
8.
经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2007-12/2008-06在血液内分泌科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3例,男27例,女6例,年龄6~46岁,病程2~20年。患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 d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7~10 d,配制浓度为2.48×1010 L-1的细胞混悬液,经静脉及四肢肌肉局部等量移植,单次移植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6.13±2.39) ×108,间充质细胞含量为(1.92±0.98) ×108。移植后6个月,33例患者的徒手肌力好转率54.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好转率81.8%,血清肌酸激酶降低率78.8%,乳酸脱氢酶降低率81.8%,肌酐升高率72.7%。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可在近期增加患者肌力,提高生活能力,改善血清肌酸肌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及肌酐含量等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D型(LGMD2D型)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报道一家系2例女性LGMD2D型患儿临床表现、肌电图、肌肉MRI、肌肉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妹均于3岁发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MRI显示部分肌肉萎缩、脂肪化或纤维水肿;其妹肌肉病理学显示局灶性骨骼肌坏死、再生,部分横纹肌消失,肌纤维大小不等。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妹存在相同基因突变,即SGCA基因第3外显子移码突变c.262del T(p.Phe88SerfsX123)和第5外显子错义突变c.409GA(p.Glu137Lys),其母为SGCA基因c.409GA(p.Glu137Lys)突变携带者,其中,c.409GA(p.Glu137Lys)为已知突变,c.262del T(p.Phe88SerfxX123)为新发突变。结论对于临床类似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女性患者,排除DMD基因携带者后,还应行家系分析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相关基因检测,以明确具体亚型。  相似文献   

10.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基因突变导致的以近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肌病。尽管其临床表现具有共性特征,但不同亚型之间仍存在差异,且遗传缺陷具有异质性,故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肌肉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等综合判断。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取得新的进展。本文拟就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各亚型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 :先证者 ,男性 ,39岁。因四肢无力伴进行性消瘦 10年入院。患者 10年前渐起四肢无力 ,伴全身消瘦 ,缓慢加重。后出现双手僵硬不灵活、握拳后不能马上放松 ,用冷水洗手后加重。近 2年来出现性欲下降、头发稀疏和视物模糊。查体 :意识清楚 ,构音障碍。头发稀疏 ,双侧颧弓明显突出 ,头部稍前倾 ,心肺未发现异常。神经系统检查 :双侧咽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低 ,腱反射消失 ,四肢肌力Ⅳ级。跨阈步态。双侧病理征 (- )。头面部、颈部、胸背部及四肢远、近端均有明显肌肉萎缩 ,无压痛及肌肉跳动。上臂肌肉叩诊可见肌球形成。裂隙灯检查 :…  相似文献   

12.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这一常染色体连锁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近来发展迅速。肌纤维膜上新发现的蛋白复合物的分子结构,复合物中各个蛋白与LGMD类型的关系以及LGMD各致病基因的研究,正成为对该病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为最终阐明LGMD的发病机理,为临床诊断和分型以及未来的基因治疗从分子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模式和临床症状都高度不均一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症,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肩胛带和骨盆带肌无力和萎缩,仅有少数累及延髓肌及呼吸肌。以前由于对该类疾病认识甚少,临床诊断仅根据临床症状和遗传模式判断,无法明确分型。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本组疾病的认识获得了较大突破。1995年,Bushby根据基因分析结果,并按照该病遗传方式的不同,以LGMD1和LGMD2分别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型)[1]。随着新的肌营养不良的类型不断被发现,目前已确认的共有18个亚型,1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A型(LGMD2A)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基因确诊的LGMD2A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骨骼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1例尚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症状很轻,仅有易疲劳伴运动时小腿痛,肌力检查正常。另外5例均以下肢近端肌无力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之后上肢近端肌不同程度受累,均伴有翼状肩胛及跟腱挛缩,仅1例见腓肠肌肥大及脊柱畸形,下肢近端肌群肌力检查提示伸髋及髋内收受累最重,其次为屈髋及屈膝,髋外展及伸膝受累最轻。该5例患者的骨骼肌病理均呈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表现为肌纤维大小不等、结缔组织增生及不同程度坏死、再生,NADH染色2例见大量分叶纤维。结论 LGMD2A的临床变异较大,其典型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近端肌无力伴翼状肩胛、关节挛缩,股后肌群及内侧肌群较股前肌群受累明显。其肌肉病理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患病率仅为1/20 000,其中大部分为隐性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2型),而显性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 1型)则更为罕见,仅占LGMD的10%。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对LGMD 1型的报道逐步增多和深入。为加强对LGMD 1型的认识,回顾了近15年来对LGMD 1型的文献报道,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基因类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CRPPA基因变异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总结CRPPA基因相关肌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变异谱。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7年,进行性加重。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轻度增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MRI表现为双侧大腿、小腿多发肌群信号异常。骨骼肌活检组织电镜下可见肌细胞胞浆内肌浆网轻度扩张,小脂滴轻度增多,可见少量萎缩肌细胞。基因检测提示携带CRPPA基因c.1114_1116delGTT (p.V372del)纯合变异。患者父母携带该位点杂合变异。根据ACMG指南将该变异分类为致病性变异。患者明确诊断为肌营养不良-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C7型。本文拓展了CRPPA基因和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的遗传变异谱和临床表型谱。  相似文献   

17.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可分为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和散发病例,分型极为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有更多类型被鉴定出来,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基因、基因表达产物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病例 先证者,女性,35岁,6年余前渐出现梳头困难,活动后加重,病情渐进展,持物费力,行走困难,不能耐受活动。既往:无特殊表现。查体:体重46kg,面容瘦长,颧骨突出,呈斧状脸,构音稍含糊,双眼睑闭合力弱,颈项部、胸背部及四肢近远端明显肌萎缩,肌肉叩诊未见肌球;四肢肌张力低,颈项肌肌力2级,四肢肌力4级,用力握拳后不能立即将手伸开、重复数次后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9.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组综合征,有常染色显性、隐性遗传方式。该组疾病的诊断近年来有了迅速的发展,为明确疾病类型应行完整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本文报道的两个家系,临床表现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但尚缺免疫组化的最后诊断,若能补充Dysferlin染色,或许就能明确诊断[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由Duchenne于1868年首先报道,为男性最常见的X性连锁隐性遗传病之一,发生率约为1/3 500活男婴,多于婴幼儿期发病,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最严重的一种亚型,致残致死率高.此文报道一家系6例DMD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