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硫化氢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观察内源性CSE/H2S通路的改变以及给予H2S供体对缺血/再灌注心脏的影响,探讨该通路与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灌流装置、通过停灌30min/复灌30min方式造成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外源性NaHS(40μmol.L-1)分别在停灌30min前(SIR)与停灌30min后处理(IRS)对缺血/再灌注心脏的影响。记录心脏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及左室内压差(LVP=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压)。采用比色法检测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心肌MDA及SOD;采用比色法检测心肌胱硫醚-γ-裂解酶(CSE)活性;采用RT-PCR方法测定心肌组织CSEmRNA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I/R)30min相比,SIR组及IRS组±dp/dtmax、LVP均增高,LDH降低;I/R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CON)、SIR组及IRS组(P<0.05,P<0.01);IR组SOD活性低于SIR组及IRS组(P<0.05),但与CON组差别无显著性;I/R组大鼠心肌CSE活性低于CON组(P<0.05);而大鼠心肌CSEmRNA的表达与CON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缺血前后给予外源性NaHS均可改善因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心肌SOD活性,增加氧自由基清除而拮抗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及细胞膜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内源性CSE活性抑制可能与心功能障碍及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内源性硫化氢参与缺血后处理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目的探讨内源性硫化氢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Sprague Dawley(SD)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平衡20min,全心缺血30min,复氧灌注60min,在复灌即刻给与短暂停灌15s/复灌15 s循环4次造成心肌缺血后处理模型。预先给予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nthionine-γ-lysase,CSE)抑制剂炔丙基甘氨酸(L-propargylglycine,PAG),以及给予PAG后加用外源性硫化氢供体NaHS后处理,观察它们对缺血后处理的影响。记录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冠脉流出量(CF);检测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组织CSE活性、硫化氢的含量以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缺血/再灌注组LVDP下降、冠脉灌流液中LDH活性明显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增加(vsControl组,P<0.05)。缺血后处理组LVDP升高、冠脉灌流液中LDH活性下降、心肌梗死面积缩小(vsIR组,P<0.05)。PAG加缺血后处理组心肌CSE活性及H2S生成下降、并且逆转了缺血后处理的作用,而外源性硫化氢供体NaHS后处理组H2S生成回升、LVDP升高、心肌梗死面积缩小(vsIR组,P<0.05)。结论内源性硫化氢参与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不同缺血时间对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对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3只豚鼠离体心脏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Control,n=6)、缺血30 min再灌60 min组(I30R60,n=6)、缺血40 min再灌60 min(I40R60,n=5)、缺血50 min再灌60 min组(I50R60,n=6),观察不同缺血组缺血前及再灌期间心率和冠脉流量,测定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漏出量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以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TTC)染色法测定梗死面积。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I30R60组各指标尚未全部发生明显变化;而I40R60和I50R60组心率和冠脉流量降低,梗死面积加大,灌流液中LDH和CK漏出值升高,组织中SOD和MDA值降低;上述所观察指标中,I50R60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受缺血时间的影响,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以缺血50 min为宜,再灌时间可考虑限制于15~60 min之间。 相似文献
4.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氧自由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1]。银杏叶提取物在体外实验中可直接灭活各类氧自由基[2,3],我们实验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抑制H2O2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本实验利用离体心脏的灌注模型,观察了最新一代的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药品 银杏叶提取物由德国威玛舒培药厂提供,针剂,批号:X940261,其有效成分为24%黄酮类及6%萜内酯类,包括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1.2 动物 (200±50)g♂大鼠,由上海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3 实验方法 常规方法制备…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丙二醛和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离体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肌丙二醛 (MDA)和水肿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模型 ,将 2 4只大鼠随机分成 4组。正常对照组 :用K H液持续灌注 80min ;缺血 /再灌注模型组 :用K H液预灌 30min ,然后用4℃的St.Thomas停搏液使心脏停跳 ,常温下全心停灌 2 0min ,K H液再灌注 30min ;异丙酚组和异丙酚 +格列本脲组 :从预灌第 15min改用含相应药液的K H液灌注 ,停灌同缺血 /再灌注模型组 ,然后用含相应药液的K H液再灌注 30min。测定心肌含水量、MDA含量和冠脉流出液肌酸激酶 (CK)活性。结果 :缺血再灌注可使心肌含水量、MDA含量和CK活性明显增高 (P <0 .0 1) ,30 μmol·L- 1异丙酚能显著减轻上述损伤性变化 ,格列本脲对异丙酚的心肌保护作用无影响 (P >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 /再灌注可致心肌水肿 ,异丙酚减轻水肿作用与其抗氧化有关 ,而与ATP 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无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索离体心脏最佳缺血再灌注(I/R)时间,增加制备可用于心肌保护药物的方法筛选的离体心脏I/R模型的成功率。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恒压灌流模式,缺血31 min后,分别于再灌5, 10, 20和30 min时测定心电图、左心室压力(LVP)、冠脉流量(CF)、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和收缩末期压(LVESP);观察心律失常发生率,计算左心室发展压(LVDP)、收缩期舒张期左心室内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和心率(HR)。结果 离体心脏再灌后HR和CF低于停灌前,差异显著(P<0.05);停灌期间,LVEDP升高,心肌挛缩。再灌时90%心脏可成功自主复跳,100%复跳心脏出现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持续约5~10 min。再灌后LVDP下降、左心室最大舒缩速度下降。结论 停灌31 min,再灌30 min可成功制备出用于药物筛选的离体心脏I/R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SOD和CAT双功能模拟酶I,通过Langendorf离体大鼠心脏灌流模型,研究模拟酶I和CAT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并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模拟酶I和CAT均能显著提高再灌注期间的心率,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组织内MDA的含量,但模拟酶I的作用明显优于CAT。这可能与模拟酶I同时具有SOD和CAT的活性结构部位,既能清除O-2,又能清除H2O2有关,同时模拟酶I上还连有亲水性基团,可增加其水溶性,有利于在水溶液中清除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9.
10.
11.
内洋地黄素拮抗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 ,观察MIR时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的变化和内洋地黄素特异性拮抗剂地高辛抗血清对MIR时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 30min ,复灌4 5min建立在体大鼠MIR模型。Spraug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 7组 ,每组 10只。假手术组 ,缺血再灌注模型组 ,生理盐水组 ,维拉帕米组 ,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地高辛抗血清组。各组于再灌注 4 5min后立即取左室心尖部缺血区心肌 ,检测心肌匀浆中内洋地黄素含量、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和线粒体内Ca2 + 含量。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MIR时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升高 ,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明显下降 ,线粒体内Ca2 + 水平升高 ,心肌组织结构发生明显损伤。中、大剂量地高辛抗血清能降低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 ,恢复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 ,降低线粒体内Ca2 + 水平 ,减轻MIR导致的心肌组织结构的损伤。结论 内洋地黄素拮抗剂地高辛抗血清对MIR大鼠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拮抗内洋地黄素 ,恢复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 ,减轻细胞内Ca2 + 超载。 相似文献
12.
自噬是细胞对自身长寿命蛋白、冗余蛋白或破坏的细胞器进行降解并再利用的过程。内质网应激是细胞的一种适应性机制,通过未折叠蛋白反应等细胞活动来维持内质网的稳态。这两者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即适度的激活可以保护细胞;但过度激活则导致细胞死亡。内质网应激可以诱导细胞自噬,且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本文对内质网应激相关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7-氯苄基四氢巴马汀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7-氯苄基四氢巴马汀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Langendorf大鼠心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缺血10min后,再灌注20min,造成缺血再灌损伤模型。结果:7-氯苄基四氢巴马汀(7-chlorBTHP)可明显减慢心率,消除再灌注引起的心室纤颤,明显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并能抑制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复灌时磷酸肌酸激酶(CPK)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增加。结论:7-chlorBTHP具有抗离体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慢心率,减少缺血复灌时心肌酶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菟丝子提取物(CCL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菟丝子提取物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各组心电图,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形态,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LE可使MI/RI大鼠:①心率(HR)减慢(再灌注期各时间点P<0.05或P<0.01);②再灌注60、90、120 min时ST段明显降低(P<0.05或P<0.01);③心肌梗死程度明显减轻;④心肌酶CK、CK-MB、LDH、AST的含量(U.L-1)比对照组分别降低3 360(P<0.01)、5 478(P<0.01)、922(P<0.05)、235(P<0.01)。结论 CCLE对再灌注损伤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进离体大鼠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在传统造模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在结扎线下加一硬塑管打双结的方法,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局部缺血30min,再灌注180min。分别测定改良组和传统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漏出液肌酸激酶(CK)活力。结果改良组梗死区/缺血危险区为(45±7)%、变异系数(CV)为15%,CK活力为(382±18)U/ml、CV为5%;传统组梗死区/缺血危险区为(43±11)%、CV为25%,CK活力为(364±30)U/ml、CV为8%。结论改进后的模型制作方法其心肌缺血稳定、可靠,技术难度低,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较传统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槲皮素(QU)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复制MI/R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QU组(25、50、100 mg/kg),每组10只,各组于术前1周开始灌胃给药,1次/d。再灌注后取心脏,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NF-κB和ICAM-1表达情况;取心肌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法测定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QU高、中剂量可分别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至25.00%、25.31%,与模型组(32.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U各剂量组心肌MPO活力分别降低至185.70、190.66、210.03 U/g,与模型组(311.72 U/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QU各剂量组心肌组织ICAM-1阳性区面积百分比分别降至32.08%、32.65%、36.42%,与模型组(42.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QU高、中剂量可使心肌NF-κB的表达水平分别降低至55.23%、54.90%,与模型组(61.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预处理可保护MI/R所致心肌损伤,其机制与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下调NF-κB和ICAM-1的表达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原花青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结束后采血,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原花青素能明显降低血浆中MDA、AST和LDH的含量(P<0.05),提高SOD活性(P<0.05),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5)。结论原花青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的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在脑缺血再灌注情况下DADLE对于心肺肾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DADLE处理组(根据不同剂量可分为2 mg/kg[A]、3 mg/kg[B]、5 mg/kg[C])。采用改良的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后立即取心肺肾,常规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 I/R组心肌细胞间有出血现象,心肌细胞有轻度萎缩,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肺脏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胞腔内及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气管壁部分上皮脱落,肺胞腔及气管腔均有浆液渗出,肺大泡形成越来越多;肾脏表现为肾小球与肾间质有少量充血,肾小球毛细血管未见明显扩张。DADLE处理组心肌出血减少并逐渐被吸收(P<0.05);肺脏充血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所减少(P<0.05);肾脏可见肾小球无明显充血肿胀,间质亦无明显瘀血。DADLE处理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心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对肾脏影响较小,并且DADLE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与剂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罗格列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栓塞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评价神经功能状态,测定脑梗死体积;分光光度法测定组织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罗格列酮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状态,降低脑组织MDA、NO含量,升高SOD活性并降低NOS、MPO活性以及组织ICAM-1表达,同时能减轻脑组织病理学损害。结论罗格列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清除氧自由基和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