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40例肺气虚患者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血气分析等检查方法,对肺气虚证40例进行了观察及相关分析。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肺气虚证患者不仅肺功能受到损害且伴有血液的“高、粘、浓、聚”性及甲皱微循环的异常改变。其肺功能损害与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异常,有一定相关性。提示,肺气虚患者“纵使外见血淤之象不显,内致血淤之机犹存。”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证型与甲皱微循环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胃脘痛组66例和健康对照组44例进行了甲皱微循环检查。并按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进行综合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胃脘痛组(包括虚、实证)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0.001),其中胃脘痛实证组的加权积分值又明显高于虚证组(P<0.001)。据此认为胃脘痛患者“血淤”之病理机制是较普遍存在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可作为临床区分胃脘痛虚、实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年老多瘀”、“年老多虚”,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改变。老年虚证与老年本虚标实证、虚中夹瘀证、血瘀证有否联系?本文以甲皱微循环为指标,观察老年虚证等的甲皱循微环变化,以探讨其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运用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检查方法对34例脾阴虚证患者进行了多项指标观察,并与35例健康人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脾阴虚证患者具有微观血瘀的征象,其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硬化指数增高,血沉增快;甲皱微血管血色暗红、袢顶扩张、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瘀滞,甲皱微循环形态积分值、流态积分值、袢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均增高(P<0.05~0.01)。揭示了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同时共存的客观现象及两者内在的相关性。提示对于脾阴虚证患者,在补益脾阴时,佐以养血活血之品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5.
脾肺气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肺气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脾肺气虚证患儿进行甲皱微循环及肺阻抗血流图有关指标的检测,并与健康儿作对照。结果:脾肺气虚证患儿甲皱微循环之血流情况及微血管形态等项指标均明显异常,肺阻抗血流图之HS,C波振幅及HI,PPA,PVR各指标亦明显异常,与健康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脾肺气虚证存在微循环障碍,与微观血瘀证有相关性,故对本证患儿在运用益脾肺法的同时,配以养血活血之品,则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甲皱微循环(100例)和血液粘度(76例)观测及中医辨证分析,发现本病的甲皱微循环和血粘度改变特点与中医辨证(阳虚8例、阴虚37例、阴阳两虚55例)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表现。提示:甲皱微循环观察及血粘度检测,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中医辨证及观察疗效的一种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357例高血压病人甲皱微循环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357例高血压病人甲皱微循环初步观察山东中医学院附院(250011)张发荣海阳县中医院(265100)辛梅芳关键词高血压病;甲皱微循环;活血化瘀微循环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甲皱微循环的观察更简便、易行。笔者在高血压病的研究中,对357例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微循环检查法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人体甲皱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接受高压氧治疗的36 例患者, 治疗前后均用微循环检测仪检测甲皱微循环输入、输出、袢顶管径及袢顶宽度、血管形态及血流速度等。结果: 治疗后其上述管径均有明显缩小, 血管形态及血流速度也有改善, 因而高压氧治疗可明显改善人体甲皱微循环  相似文献   

9.
高脂血症辨证分型与甲皱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关系,而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微循环障碍,它在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甲皱微循环直接代表甲皱皮肤血流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属无损伤性检  相似文献   

10.
益气活血饮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饮对老年心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3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28例、高血压病患者34例按中医辨证均为气虚血瘀证,予益气活血饮口服;比较其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并与健康老年人对比,同时观察益气活血饮对上述心脑血管病的疗效。结果上述心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均存在甲皱微循环障碍,与健康老年人比较有明显差异;经益气活血饮治疗后,患者甲皱微循环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83.70%。结论益气活血饮能改善老年心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HP相关性胃炎患者甲皱微循环观察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81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并探讨其与疗效的关系。HP相关性胃炎患者均有较明显的甲皱微循环障碍。清热益胃方有改善微循环之功。同时,也提示甲皱微循环可用于半定量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青紫舌是中医“瘀症”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对其发生原理虽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为了从微循环角度探讨青紫舌的形成机制,我们曾对106例青紫舌患者作了手指甲皱微循环观察,发现大约有1/3患者出现明显的甲皱微循环异常。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对68例青紫舌患者作了舌尖微循环检查,其中部分病人还同时作了甲皱微循环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微循环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病理过程,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微循环障碍的研究颇多。甲皱微循环的研究较为方便,不同的疾病甲皱微循环有不同的改变。我们于79年起曾对妇科门诊宫颈糜烂患者在应用中医活血化淤治疗过程中观察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初步观察总结如下: (一) 一般资料本资料搜集宫颈糜烂门诊治疗患者44例,26~44岁已婚女性。宫颈糜烂Ⅱ~Ⅲ°,以颗粒型为多。按中医辨证,宫颈局部红肿糜烂、脉象沉涩等均属血淤症。治则:活血化淤;滞浊味臭者佐以清热解毒。治疗方法:口服煎剂,局部敷用活血化淤药物粉剂,每周2次,疗程1~3个月。该44例患者,治疗前后均作宫颈涂片病理细胞学检查。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连续进行甲皱微循环观察。 (二) 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见表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论证正常晚期孕妇女机体是否存在血瘀,探索其血瘀的规律,我们采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同步观察36~40周晚期孕妇女的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性指标,并与同等例数的生育年龄健康妇女对照。资料与方法晚孕妇女组:40例。24.95±2岁。来自在本院产前检查的36~40周孕的妇女,素体健康,排除水肿、高血压等妊娠疾病。对照组:40例。24.55±6岁。来自本院女性献血员,素体健康,无月经疾病。用M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按《甲皱微循环临床检测手册》(全军微循环专业组编.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87:1-9)拟定的观察指标和方法观测甲皱微循环情况。血液流变性检测按本院血液流变室常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61例子宫肌瘤患者甲皱微循环9项指标观察,其中6项均有明显异常,证实微循环障碍是子宫肌瘤病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变化。因此,以上检查可作为子宫肌瘤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的一项观察指标。本文亦分析了出现微循环异常的机理,并就甲皱微循环异常出现率有关若干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外周微循环与中医辨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对于微循环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报导尚不多。近有人观察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发现肾虚型的甲皱微循环障碍比肺虚型及脾虚型患者为重。还有人认为甲皱微循环的变化与气血有密切关系。我们观察了部分病员外周微循环的变化,并探讨其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对8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的甲皱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并与健康组对照,结果(1)患组甲皱微循环多项指标均高于健康组(P<0.05-0.01)。(2)中西医分型不同其甲皱微循环各项指标明显异常(P<0.05)。(3)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多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0.01)。总有效率92.5%。截肢率7.5%。表明甲皱微循环检查可反映病情轻重,可作为临床分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为采用活血化瘀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观察了60例偏头痛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呈高粘高凝状态,甲皱微循环异常,主要变化为流态异常、袢顶瘀血、异型管袢数量增多、红细胞聚集、管袢长度缩短、开放管袢数量减少、袢周渗出等。认为血液高粘高凝状态、甲皱微循环异常是偏头痛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对31例痛经患者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在治疗前后进行甲皱微循环观察,采用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痛经患者治疗前总积分值属重度异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痛经疗效确切,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虚证夹瘀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71例老年虚证夹瘀证患者进行虚证和血瘀证辨证,分析其心电图、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变化,并与10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老年虚证夹瘀证组虚证辨证以气虚证为主,阴虚证次之;脏腑辨证以心虚证检出率最高,肾虚证次之;血瘀辨证症状以疼痛多见,瘀在一脏(腑)为主,常见于心、脑、肝.舌象以舌色淡白或青紫、薄白苔为主,脉象以细弦脉为主.心电图异常率占74.93%,以缺血性ST、T改变为主;血流动力学检测表现为心搏出量和左心泵力下降,总周阻力增高;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为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增高;甲皱微循环的流态、总积分值增高,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老年虚证夹瘀证以气虚血瘀证最多见,具有虚、黏、阻、滞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