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虫幼虫置液氮内冷冻保存国外已有报道,国内报道甚少。1985年我们参考国外有关文献,并改进一些方法,进行了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液氮内冷冻保存的试验,取得初步结果,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微丝蚴(mf)的收集及冷冻保护液用腹腔内灌洗法从马来丝虫感染的长爪沙鼠腹腔液中收集微丝蚴。实验前用灭菌的37℃Earle 氏液冲洗微丝蚴,并于1500rpm 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反复三次。 相似文献
2.
丝虫感染期蚴(L_3)的低温保存,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冷冻后的L_3仍能保持原有的生物学特性,在易感宿主体内能继续发育至成虫;亦能在体外继续培养,蜕皮发育至童虫(L_4)。鉴于L_3的来源和虫种的不同,所采用的冷冻方法也各异,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方法。本实验采用不同冷冻方法,对马来丝虫L_3进行低温保存研究,以探索长时间冷冻保存L_3的实验方法。材料与方法一、虫源周期型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感染期蚴,从本实验室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 相似文献
3.
建立丝虫的体外培养系统对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有着重要的价值。Sawyer和Weinstein(1963)首次报道犬恶丝虫在NCTC_(109)培养液中可发育到一期。1966年Wood和Suitor利用埃及伊蚊细胞的Grece's细胞系培养台湾猴丝虫微丝蚴,至第19天发育到第2期幼虫。此后,体外培养受到广泛注意,并取得一定进展。1987年,姜维维用CaCl_2人工脱鞘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HamF_(12)和RPMI_(1640)含30%小牛血清中最高有20%可发育至腊肠期。陶鸿章(1989)用CaCl_2脱鞘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含中华按蚊细胞系的TC_(199)培养液中有25.5%发育致腊肠期,并且认为有鞘微丝虫蚴的体外培养,脱鞘是使其发育的先决条件。本文报道未经人工脱鞘及人工脱鞘的微丝蚴在各种培养液及含东乡伊蚊胸肌细胞系的培养液中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4.
丝虫幼虫置液氮内(-196℃)冷冻保存作为“虫库”,对开展丝虫病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1969年以来国外已有报道,但国内报道甚少。1985年我们开始进行马来丝虫微丝坳(Mf)于液氮内不同时间的低温保存研究,并观察它在东乡伊蚊体内发育的情况,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Mf 的收集及低温保护剂用腹腔内灌洗法从马来丝虫感染的长爪沙鼠腹腔液内收集 Mf 于离心管内,加入10倍37℃灭菌生理盐水,1500rpm 离心10分钟, 相似文献
5.
1983年WHO丝虫病专家委员会报道班了氏丝虫微丝蚴能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大部分微丝蚴脱鞘后8天发育为第一期蚴虫(L_1)。1987年2月,我们对马来丝虫微丝蚴(mf)在不同基础培养液中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mf的收集: 以生理盐水腹腔灌洗法从感染丝虫的鼠体内获取mf。方法详见贵州省丝虫病防治与科研资料汇编(1955—1966页) 二、培养技术: (一)基础培养液:应用Earle液;Earle加0.5%水解乳旦白(L+E);Hanks液;RPMI—1640;No199。每种培养液取2ml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搜集了具有夜现周期性、亚周期性、前夜现周期性、日现周期性及无周期性的人和动物丝虫共21个种、株,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微量荧光测定法检查这些丝虫的微丝蚴体内是否存有自身荧光及其相对的荧光强度;并对微丝蚴体内的荧光颗粒的有无及其密度与周期性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证明,在高度夜现周期性型的班氏丝虫(普通株)、马来丝虫(逞罗株)及寄生猫体的派特丝虫(Brugia patei),的微丝坳体内,不经任何染色,可见到弥散性自身荧光和许多自身荧光颗粒;在低度夜现周期性型的犬恶丝虫及马来丝虫(伦敦和东京的猫体及朝鲜的人体)微丝坳体内的荧光颖粒较少,在前夜现周期性型 相似文献
7.
微丝蚴密度中位数是作为不同人群间或防治措施前后密度比较的一种量度。一个感染人群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则密度中位数显著下降。微丝蚴(fm)计数的频数分布总是极不对称的或远离正态分布型,简单的算术均数受机遇关系变异甚大,特别受少数高密度病人微丝蚴数影响。故须进行统计学处理。SaSa1966年根据微丝蚴阳性者累积频数分布的资料,在对数——概率图纸上以X轴为对数尺度,y轴为机率单位尺度,用y=a+blogX简单公式表示直线回归。并指出如没有对数——概率图纸,可用数学表将百分率转换成机率单位,在方格纸上以X轴为算术尺度,y轴为机率单位尺度能得到同样的直线关系,求出密度中位数。 相似文献
8.
班氏丝虫病广布于整个热带地区,引起众多的睾丸鞘膜积液和象皮病;马来丝虫病则局限于亚洲,几乎仅出现肢体征状。我国流行有周期型班氏和马来两种淋巴系丝虫病。防治技术措施国外有以防制蚊媒为主要措施而取得防治成效的事例,如斯里兰卡用除草剂清除曼蚊赖以孳生的水草后,马来丝虫病随之渐趋消失。但对能广泛孳生而一时难以消灭的媒介蚊种, 相似文献
9.
根据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已经证明薄膜过滤法的微丝蚴检出率明显增高,但该法对虫种不易鉴别。为此,我们进行了适当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验过程报告如下: 实验材料一、过滤器:铜制,无锡化工研究所产。二、微孔薄膜:混合纤维素脂制成,无锡化工研究所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生产。三、溶血剂:海鸥洗净剂,上海合成洗涤剂五厂生产;实验用液为10%海鸥生理盐水。四、抗凝剂:3.8%枸椽酸钠溶液。五、染色剂:甲液苏木素1克,纯酒精10毫升;乙液钾明矾20克,蒸馏水200毫升。将甲乙两液混合煮沸后加入氧化汞0.5克,冷却过滤,第二天加入冰醋酸30~40毫升,即为所需染色剂。六、透明液:二甲苯。 相似文献
10.
新化合物苯硫脲嗪(4-硝基-4’-(1-甲基哌嗪-4-硫代甲酰氨基)二苯胺)具有抗丝虫作用。感染棉鼠丝虫的棉鼠或长爪沙鼠和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用苯硫脲嗪ig 200mg/(kg·d)×3d皆获治愈。苯硫脲嗪对微丝蚴亦有作用,给药开始后3d,受治棉鼠周围血中的微丝蚴即消失,而受治长爪沙鼠腹腔内的马来丝虫微丝蚴活动减弱、僵直或自溶。两种丝虫经苯硫脲嗪作用后,虫体被破坏、崩解,特别是马来丝虫,出现大量死虫肉芽肿,虫周细胞反应强烈。 相似文献
11.
班氏丝虫微丝蚴引起右肩部软组织丝虫性肉芽肿是丝虫病特殊临床表现之一,合并横纹肌肉瘤更属罕见,我院遇到一例,报告如下:男性,79岁,住院号3576。因右肩部肿块伴疼痛6个月于1981年6月29日入院。患者于1981年1月感右肩部起一小肿块伴针刺样疼痛,一月后局部渐肿胀,伴发热,肩关节活动受限。经抗生素治疗肿胀局限于右肩前外侧,皮肤发红,低热。4月13日院外曾拍片右肩关节骨质无改变。局部红肿不退,有波动。住院前一周在大队卫生所切开引流,有血性液体涌出,置纱布条填塞而中止手术,疑为肿瘤而转我院,门诊行肿块穿刺 相似文献
12.
在丝虫病普查工作中,常由于血片血膜太厚或搁置一周以上等原因,而不能在清水中溶血,致影响镜检,迄今尚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我们利用稀酸溶液能溶去红细胞的原理,经过长期反复试验,发现0.5~1%冰乙酸溶液能使此类血片获得较理想的溶血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丝虫病的普查或诊断需在夜间进行,甚为不便。1964年福建省南平市防疫站和197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了白天口服海群生25毫克后检查微丝幼的研究。1973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用海群生25毫克于上午9时给56例班氏丝虫病患者服药,服药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检查微丝蚴,阳性率与前晚比较分别为51.6%、76.8%及96.4%,微丝蚴平均条数以120分钟最高。为了探讨口服海群生25毫克日间检查微丝蚴的价值,1973年我们在东海、新沂、泰兴、淮安等县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1985~1993年29例不同密度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中微丝蚴自然阴转及在当地传播丝虫病的作用。结果显示13例62ul血5条以下微丝蚴血症者3年内全部阴转;6例6~10条者5年内全部阴转;10例11条以上者3年内无1例阴转,密度由平均23条降至9条。5年内阴转6例,余4例密度降至4条,7年内全部阴转。微丝蚴密度高低与蚊媒感染率呈正相关。持续7年的观察未发现新感染微丝蚴血症者,蚊媒感染率巳持续4年为0,当地人群血清中丝虫抗体水平已降至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表明当地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6.
脐血造血干细胞分离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化脐血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分离方法.方法 脐血按体积比1:5与含有树脂海绵筛(筛孔直径约12μm)的6%羟乙基淀粉混合,静置60min,提取界面有核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计数有核细胞数,集落培养记数CFU-GM数,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数,并与按照标准的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和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脐血相对照.结果 采用本实验方法分离脐血获得的有核细胞数、CFU-GM数和CD34 细胞数分别为(96.82±25.78)×105/ml,(66.70 ±12.47)×105,(1.33±0.57)×105/ml,明显高于由羟乙基淀粉沉淀法(70.72±20.93)×105/ml,(28.79±10.25)×105,(1.01±0.36)×105/ml和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25.33±7.27)X 105/ml,(20.13±7.55)×105,(0.34±0.01)×105/m1分离的脐血(P<0.05).结论 本实验方法可由脐血中分离出大量的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分离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期型马来丝虫下感染蒙古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及其周围炎,在腰髂、精索、肾和股淋巴尤为显著;淋巴管内含有成虫,病变为内皮细胞增生,淋巴栓塞,特别在精索周围和淋巴管,其周围可见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局部淋巴结扩张,淋巴滤泡增生。 相似文献
18.
福建已发现有寄生于人体、家畜、家禽及各种鸟类的丝虫15种,其中以吴策丝虫属班氏丝虫(W.banerofti)、布鲁丝虫属马来丝虫(B.malayi)、恶丝虫属的犬恶丝虫(D.immitis)和猫恶丝虫(D.repens)及腹腔丝虫属的牛腹腔丝虫(S.digitata)为在丝虫病调查和蚊媒监测工作中,正确鉴别人体丝虫和动物丝虫的幼虫,现将蚊体内5种常见丝 相似文献
19.
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体外培养是了解丝虫幼虫在终宿主体内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为收集代谢产物和蜕皮液以制备抗原和虫苗等进行免疫学研究以及药物筛选开辟新的研究领域。1960和1965年,Taylor、Sawyer等相继报道犬恶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可存活30天,并蜕皮进入四期幼虫;1979年Chen和Howeus报道彭亨丝虫L_3体外培养存活20天,1982年Wong等报道犬恶丝虫和彭亨丝虫L_3分别存活31~33天,且均可完成蜕皮。在我国尚未见有类似的报道。1983年5月我们实验室成功地建立了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20.
1987年4月,我们用抗疟药氯喹作了体外抗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感染期幼虫和微丝蚴的效果观察,并与呋喃嘧酮、痢特灵和海群生比较,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虫源(一)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Mf)的收集:分别用腹腔灌洗法和解剖法从感染马来丝虫沙鼠腹腔内收集 mf 和成虫于消毒离心管,盛 Mf 管加入10倍灭菌 RPMI—1640液(加青、链霉素各500u/ml),1500rpm 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如此反复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