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冲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首见<灵枢·本输>,为肝经原穴,又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约当行间穴直上2寸,正坐或仰卧取之.在(足母)长伸肌腱的外侧缘,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侧动脉;并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伸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该穴治疗多种疾病,均获得较好的疗效,今不揣浅陋,兹举5则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语言障碍等.国家级名中医管遵惠主任医师,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舌针理论和舌针疗法.简介如下.1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导师强调早期诊断,辨证论治为主.但也倡导辨证与辨病相互结合.婴儿期内出现中枢性瘫痪:采用以舌针疗法为主,主穴:心穴、脾穴、肝穴、肾穴、中矩、舌柱、金津、玉液.配合头针:取穴:益脑十六穴(禁忌:囟门闭合不良).病情为非进行性:以舌针疗法为主,配合益脑十六穴①囟门前三针:前发际上一寸,水平旁开1.5寸,计三穴;向前平刺0.5~0.8寸.②枕骨后三针:后发际两寸,脑户下0.5寸.水平旁开1.5寸,计三穴,向下平刺0.5~0.8寸.③头颞左三针:头左侧,角孙穴上2寸,水平放开1.5寸,计三穴;向下平刺0.5~0.8寸.④头颞右三针:头左侧角孙穴上2寸,水平放开1.5寸,计三穴;向下平刺0.5~0.8寸.⑤巅顶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5寸,计四穴;向百会平向平刺0.5~0.8寸.以上十六穴,可根据脑瘫部位选择取穴,亦可全部取穴.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或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流涎,语言障碍等精神神经障碍.以舌针疗法为主,辨证配合益脑十六穴及体针治疗,上肢瘫痪:肩、曲池、支沟、合谷、后溪、八邪、少海、支正、劳宫;下肢瘫:伏兔、风市、阴市、阳陵泉、绝骨、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解溪、跟腱;智能低下,语言障碍:哑门、风府、风池,医明、天容、人中、承浆,廉泉.  相似文献   

3.
周章玲  王芳 《家庭中医药》2003,10(10):19-19
肝俞(Gan shu) 归经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刺法 斜刺0.5-0.8寸;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相似文献   

4.
周爱谊 《家庭中医药》2003,10(11):19-19
脾俞(Pi shu) 归经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刺法 斜刺0.5~0.8寸;可灸;穴位注射。 主治 本穴主治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一些消化系统病症和某些出血性  相似文献   

5.
归经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坐位或伏卧位取之。 刺法斜刺0.5~0.8寸;点刺放血;皮肤针。 主治该穴为心经经气输注于  相似文献   

6.
周章玲  王芳 《家庭中医药》2003,10(12):17-17
胃俞(Wei Shu) 归经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刺法 直刺0.5~0.8寸;点刺放血;灸法;火罐;穴位注射。 主治 本穴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临床用于: 1、胃脘痛 急、慢性胃痛取本穴  相似文献   

7.
承山(Cheng shan) 归经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委中穴直下8寸,当委中与平昆仑处跟腱连线的中点。 取法 俯卧,下肢伸直,当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刺法 直刺0.8-1.5寸,  相似文献   

8.
治法(一): 取穴:鸠尾,在腹中线上,脐上7寸。刺法:局部常规消毒,选用3~4寸毫针快速直刺进针,进针向膻中方向透刺,行中强刺激,捻转3~6分钟,勿提插,留针15分钟。治法(二): 取穴: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之压痛点最明显处。刺法:取右侧胆囊穴,用毫针刺入2~3寸,采用强刺激手法,针感传至上腹部效果最佳,留针10~15分钟。其间行针2~3次。治法(三): 取穴:太冲穴,在足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相似文献   

9.
肾俞(Shen shu) 归经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刺法 直刺0.8~1寸,斜刺2寸;点刺放血;穴位注射;埋线;火罐。 主治 凡辨证属肾阴亏耗或肾阳虚衰者,均可取本穴治之。肾病多虚,因此,本穴针刺时多用补法或配合灸法,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还常用于消化、呼吸、神经系  相似文献   

10.
针刺方法第一次治疗:在脊椎关节患处(发炎的脊椎间隙内),一穴刺1针,在旁开1.5寸处(相当于俞穴部位)左右各刺1针(图1);  相似文献   

11.
侯凤果 《西部中医药》2005,18(10):33-33
患者,李某,男,30岁。因所承包工程被水冲毁,一时情急而骤发头痛。自述头顶处疼痛,痛势剧烈,不可触摸,心情烦躁,口苦。诊见面色潮红,两目红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经辨证诊为肝火上炎致颠顶痛。治取百会、行间(双侧)二穴,百会穴平刺0.5~0.8寸,行间穴斜刺0.5~0.8寸,针行泻法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上委阳治疗足背末梢神经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取上委阳穴,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 mm,长1.5寸毫针刺入。进针后针尖略向内上倾斜,施以提插捻转,针约0.5-0.8寸,使针感沿小腿外侧向足背放射,直至足趾抽动,共施术3次,以达到针剌有效治疗量,  相似文献   

13.
一、取穴:取穴为两点、一透、一交叉。两点是取双侧合谷;一透是阳白透鱼腰;一交叉是地仓透下关与颊车透四白。二、操作方法:用1.5寸毫针,针尖向上(针柄与第二掌骨夹角为75°)刺双侧合谷穴,针感达肩部以上为佳。用2寸毫针直刺阳白穴,当针刺入皮下后向上扳倒针柄透刺至鱼腰穴。用5寸毫针直刺颊车穴,当针刺入2分后扳倒钵柄横刺至四白穴。用5寸毫针直刺入地仓穴,当针刺入表皮与口腔内粘膜1/2时扳倒针柄横刺至下关穴。运针时用捻转提插手法,新病采用泻法,久病采用补法。刺双合谷穴术者用双手同时运针,刺面  相似文献   

14.
盛灿若     
方名:面三针治疗周围性面瘫 取穴:地仓、大迎、太阳. 功能: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主治: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后遗症期. 用法:面三针的取穴方法.面瘫1:地仓穴下1 寸,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 寸;面瘫2:大迎穴下1 寸,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 寸;面瘫3:太阳穴下1 寸,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 寸.每天1 次,每次静留针30min,不用电针.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2003年-2011年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中风后尿频尿急6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女性40例,男性2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塞45例,症状轻者有时尚能坚持1-2小时小便1次,重者十几分钟或半小时1次. 2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百会、合谷、足三里、三阳交、太溪、复部取穴(中脘、下脘、水分、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等穴位常规消毒,百会穴平刺0.5寸,合谷直刺1寸,足三里穴直刺1-2.5寸,三阴交穴直刺1寸,太溪穴直刺0.5寸,中脘穴直刺0.8寸,下脘穴直剌0.8寸,水分守直刺0.8寸,气海穴直刺0.8寸,石门穴直刺0.8寸,关元穴直刺1寸,中极穴直刺1寸,曲骨穴直刺0.8寸,天枢穴直刺1寸,外陵穴直刺1寸,大巨直刺1寸,水道穴直刺1寸,归来穴直刺1寸,气冲穴直刺1寸,针刺得气后均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1疗程.  相似文献   

16.
1 集合穴的含义与特点集合穴是对某些病证或特定部位的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穴组的组合。有双穴集合穴、三穴集合穴、六穴集合穴、九穴集合穴等。2 集合穴临床运用举隅2.1 眼病六明穴 上睛明、下睛明、鱼腰、球后、内明、外明。主治:眼部各种疾患。位置与刺灸法:(1)上睛明:目内眦上方0.3寸。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外缘缓缓刺入0.5~0.8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2)下睛明:目内眦外下方0.3寸。刺灸法:同上睛明。(3)鱼腰:在眉中间,直对瞳孔,眶上裂中。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4)球后:眶下缘外1/4…  相似文献   

17.
此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笔者命名为蛔厥穴。病人俯卧,以二寸半不锈钢针,常规消毒后,沿棘突间隙略向上斜刺,深度1.5~2寸.每隔5分钟捻转一次。留针115~30分钟。笔者针刺此穴治疗胆道蛔虫15例,均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手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光明中医》2009,24(3):499-500
手三里穴,异名上三里、鬼邪,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定位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进针后直刺0.8~1.2寸,可灸.<针灸甲乙经>中载:"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经穴释义汇解>云:"里,可作居解,穴为手阳明大肠脉之腧穴.因距手臂肘端三寸而居,故名手三里."  相似文献   

19.
攒竹(Cuan zhu) 归经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 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在眉头边缘,入眉毛约0.1寸处取穴。 刺法 向下斜刺0.3~O.6寸;向外平刺0.5~0.8  相似文献   

20.
火针治痔疮     
<正>笔者拜读《孙学全针灸临证集验》一书,觉得其介绍的火针治痔,颇有特色。孙学全老师一般取长强、承山二穴,首先令病人取俯卧位。医者用1.5寸长毫针,将针身前1/3放酒精灯火烧后迅速刺入长强0.5~1寸,并将针速捻3~5下即出针;承山向上呈45°斜刺0.5~0.8寸,用捻转手法,持续行针3~5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