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并发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急性胰腺炎常并发胰外器官损害,肝是其常累及的器官,肝损害会恶化病情.文中探讨急性胰腺炎(AP)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征. 方法:利用医院病案检索系统随机检索病例156例对AP合并肝损害的102例患者进行分析,共分为2组:重症AP(SPA)组,44例;轻症AP(MAP)组58例.比较2组患者肝损害程度及病情恢复情况. 结果:半数以上的AP患者发生肝损害,与轻度AP相比,其肝损害更严重、肝功能恢复更慢、病程更长.结论:AP肝损害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与胰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损害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高峰  刘青光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1):1003-1006
急性胰腺炎 ( Acute pancreatitis,AP)合并肝损害在临床上比较常见。Isogai等 [1] 对 4 0 0多例 AP患者进行统计 ,发现其中 80 %的患者伴有肝功能损害。但 AP合并肝损害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虽然重症急性胰腺炎 ( Severe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 Mutipleorgan failure,MOF)时 ,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少于肺功能衰竭及肾功能衰竭 ,但肝脏却是 AP时功能受损最早的胰外器官。此外 ,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肝脏在 AP病情发展中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因此 ,研究 AP并发肝脏损害的机制 ,对…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的肝脏损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胰腺消化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进而发生胰腺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肝脏是AP时的主要受损器官,其损害可加重胰腺炎的病情,进而发展成为肝衰竭,进一步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患者高死亡率.AP时的肝损害机制较复杂,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田旭兰 《四川医学》2010,31(6):796-79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AP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率、年龄特点、酶学改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7例AP中并发肝损害65例(68%),年龄(56.1±4.4)岁,未并发肝损害组年龄(46.3±2.9)岁,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源性AP组并发肝损害67.6%,非胆源性AP组并发肝损害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源性AP并发肝损害组ALT、ALP、γ-GT较非胆源性组高(P〈0.05),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并发肝损害组发病率更高,酶学改变较MAP并发肝损害组更严重,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结论 AP易并发肝损害,尤其是年龄大患者和SAP患者,对AP并发肝损害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时进行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5.
陈欣菊  郭洪涛 《中原医刊》2007,34(21):36-37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因、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胆道疾病最常见,占61.9%。68.4%的AP患者合并有胰腺外损害,胰腺外受损组织和器官最常见为肝脏(59.5%)、呼吸系统(25.0%)和胃肠道(10.2%)。20.9%AP患者合并2种或以上组织和器官损害。胆源性AP易并发肝脏损害。伴有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其病死率、转重症发生率高于无胰腺外损害组,平均住院时间比无胰腺外损害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容易合并胰腺外损害,合并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因、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胆道疾病最常见,占61.9%。68.4%的AP患者合并有胰腺外损害,胰腺外受损组织和器官最常见为肝脏(59.5%),呼吸系(25.0%)和胃肠道(10.2%)。20.9%AP患者合并2种或以上组织和器官损害。胆源性AP易并发肝脏损害。伴有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其病死率、转重症发生率高于无胰腺外损害组,平均住院时间比无胰腺外损害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容易合并胰腺外损害,合并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ICH)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临床较常见,随着损害器官数目增多,病死率急剧上升。我院1995~1998年收治急性自发性ICH236例,其中126(53.4%)例并发数目不等的器官功能损害,死亡45(17.1%)例。本丈对ICH后常见的器官功能损害及其相互关系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我科住院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多器官损害的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患儿中两种器官受累者39例(50.6%),三种器官受累者2例(2.6%),受累器官依次为脑、胰腺、睾丸、肝脏,全部患儿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流行性胰腺炎虽是自限性疾病,但常并发多器官损害,应注重多器官损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刘春桂  谢孝东 《右江医学》1999,27(5):264-265
文章报道急性自发性脑出血236 例临床分析,结果发现并发数目不等的器官功能损害126 例,占53 .4 % ;死亡45 例,占17 .1 % 。各器官损害出现的频率依次为血糖升高> 免疫力下降> 心功能损害> 肺功能损害> 胃肠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 血液功能损害。器官功能损害与死亡成正相关,损害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认为脑出血后并发多器官损害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积极防治多器官损害可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的认识。方法 对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1月住院的20例恙虫病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中合并两个器官损害3例(15%),3个器官损害12例(60%),4个器官及以上的损害5例(25%),器官损害以肝、肺常见,其中肝13例、肺11例。病情危重程度与器官损害数目成正比。早期应用氯霉素、四环素治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均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充分认识恙虫病流行学特征,仔细全面的体格检查,早期诊断和尽早识别多脏器损害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54例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合并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合并多器官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日~4月5日收治的54例重症SARS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重症SARS患均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中并发多器官损害49例(90.7%),死亡12例(22.2%),器官损害中以肺脏损害最常见,其次是肝、心、脑、肾和血液系统,其他器官受累较少。结论 重症SARS患容易出现多器官损害,病死率与脏器损害数有关。重症SARS并发多器官损害的治疗应该强调对多器官损害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从而提高重症SARS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征及误诊情况。方法对1990年9月至2004年11月深圳地区收治的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1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个器官损害92例,占55.1%;4个器官损害46例,占27.5%;5个器官损害24例,占14.4%;6个以上器官损害5例,占3.0%。在器官损害方面肝脏损害最常见,为73.7%(123/167),其次为肺损害,为58.6%(98/167),心脏损害和肾脏损害也较常见,分别为52.7%(88/167)、35.9%(60/167)。病情危重程度与器官损害数目成正相关。及时诊治,预后良好,治愈率94.6%。9例因基础疾病或诊治延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死亡,病死率5.4%。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发多器官损害,其中以肝脏、肺、心脏和肾脏损害最常见,应仔细分析病情,及时正确诊治。  相似文献   

13.
轮状病毒肠炎肠外并发症1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毅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33-833,84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与脱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68例确诊为RV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害总计106例(63%),其中并发呼吸系统损害66例(62%),并发心脏损害47例(44%),并发肝脏损害22例(21%),神经系统损害17例(16%),并发其他系统损害19例(18%)。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程度脱水肠外器官损害发生率比较差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较多,其发生率与脱水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郝明  李迎春  王强 《九江医学》2002,17(4):201-20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认识,为临床尽早,及时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68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器官损害主要发生在脑,肺,心,肾和胃肠道,发生率分别为76.12%,70.90%,50.37%,33.58%,25.75%;(2)新生儿窒息并发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窒息程度的轻,重相关,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3)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与孕周,宫内窘迫和分娩地点等围生因素密切相关,与新生儿体重,胎粪羊水污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防治应做到尽早,及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7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多器官损害或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其中死亡12例、自动出院6例。肾、胃、肠道、心、脑、肺是EHF病人最易损害的器官。本组并发3~5个器官损害或衰竭的治愈率达50%~60%,说明此病若能及时合理的治疗,其预后较其它疾病所致的多器官损害或衰竭要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7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多器官损害或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其中死亡12例、自动出院6例。肾、胃、肠道、心、脑、肺是EHF病人最易损害的器官。本组并发3 ̄5个器官损害或衰竭的治愈率达50% ̄60%,说明此病若能及时合理的治疗,其预后较其它疾病所致的多器官损害或衰竭要好。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疾病,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发病率约占20%,SAP的治疗方案尽管不断完善,仍有较高的死亡率(15%~25%)。SAP是在AP的基础上并发多脏器损伤,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胰腺炎炎症的本身,而是由此产生的并发症和全身多器官或系统的功能不全导致病死率大大增高。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胰腺炎(AP)常常合并多个脏器损害,肝脏是急性胰腺炎最早受损的胰外器官[1].CT是检查AP及其并发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2] .为了了解AP发生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与影像学的关系,本文对150例AP合并肝脏损害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儿伤寒并发器官损害的年龄性别因素分析附属儿童医院传染科陈一华,卢朝升[关键词]小儿伤寒,器官损害,免疫应答,年龄,性别,因素小儿伤寒并发器官损害文献时有报道,但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尚未引起注意,为此,笔者对114例小儿伤寒并发器官损害进行分析,现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老年急性胰腺炎(AP)生化指标、器官损害及预后方面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老年AP的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的110例青年AP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出现局部、全身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与青年组AP相比,老年组血尿淀粉酶、血总胆红素、血ALT偏高(P<0.05),易出现肝、肺、心单器官和多器官损害(P<0.05);老年组死亡率(10.34%)和SAP发生率(48.28%)均高于青年组2.72%、32.73%(P<0.05)。结论老年人应积极防治脏器功能损害,避免MODS发生,降低SAP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