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水平。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38例(研究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9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19例。另选老年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含量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项指标。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血浆水平明显升高,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2.
细胞间黏附分子-1是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可反映脑血管痉挛程度,并可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抭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抭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P-选择素在肺癌转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原发性肺癌组织的I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肺癌的ICAM-1和P-选择素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ICAM-1及P-选择素在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鳞癌,两者在Ⅲ Ⅳ期患者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Ⅰ Ⅱ期;(3)肺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的ICAM-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而P-选择素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CAM-1和P-选择素可能与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4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7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72例为稳定型冠心病组(SCHD组),并选144名健康查体者作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水平在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血清sICAM-1浓度ACS组(320.3±81.8)μg/L和SCHD组(266.5±63.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76.3±78.3)μg/L,P<0.01,ACS组和SCH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浓度ACS组(48.5±12.1)μg/L和SCHD组 (36.1±11.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8.8±10.3)μg/L,P<0.01,ACS组和SCH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ACS患者明显高于SCHD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对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 1)和E 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 12 0例研究对象 ,其中高胆固醇血症 (Ⅰ组 ) 31例 ;高三酰甘油血症 (Ⅱ组 ) 30例 ;混合性高脂血症 (Ⅲ组 ) 2 9例 ;血脂正常 (Ⅳ组 ) 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CAM 1、VCAM 1和E 选择素水平 ,比较上述 3个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总胆固醇水平 ,Ⅰ组 [(6 .5 5± 0 .6 7)mmol/L]和Ⅲ组 [(6 .2 7±0 .6 7)mmol/L]显著高于Ⅳ组 [(4.38± 0 .4 9)mmol/L],P <0 .0 1;三酰甘油水平 ,Ⅱ组 [(3.39± 0 .6 0 )mmol/L]和Ⅲ组 [(3.4 4± 0 .6 2 )mmol/L]显著高于Ⅳ组 [(1.39± 0 .4 0 )mmol/L],P <0 .0 1。同时 ,血清ICAM 1水平在Ⅰ组 [(76 4± 71) μg/L]、Ⅱ组 [(74 9± 71) μg/L]和Ⅲ组 [(82 3± 80 ) μg/L]明显高于Ⅳ组 [(6 0 4± 6 7) μg/L],P <0 .0 1;血清VCAM 1水平在Ⅰ组 [(1837± 16 4 ) μg/L]、Ⅱ组 [(1836± 16 0 ) μg/L]和Ⅲ组 [(196 3± 181) μg/L]明显高于Ⅳ组 [(130 7± 14 9) μg/L],P <0 .0 1;血清E 选择素水平在Ⅰ组 [(6 6± 12 ) μg/L]、Ⅱ组 [(70± 14 ) μg/L]和Ⅲ组 [(81± 17) μg/L]明显高于Ⅳ组 [(39± 11) μg/L],P <0 .0 1。结论 :血脂异常可使血清I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定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1(sICAM 1)和E 选择素 ,分析ICAM 1、E 选择素在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IL) 1β和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以了解黏附分子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0例活动期RA患者和 15名正常人血清 ,17例患者服用甲氨蝶呤 (MTX) ,13例服用阿克他利 (ACT) ,连续半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ICAM 1、E 选择素、IL 1β和TNF α,并测定血沉、类风湿因子 ,同时记录RA患者采血时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RA患者中男性 4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18~ 6 2岁 ,平均 (4 3± 12 )岁 ,病程 3个月~ 8年 ,平均 (4± 5 )年。关节功能Ⅱ级 18例 ,Ⅲ级 12例。X线分期 :Ⅰ期 10例 ,Ⅱ期 11例 ,Ⅲ期 9例。治疗前RA患者血清ICAM 1和E 选择素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治疗半年后RA病情缓解 ,血清ICAM 1和E 选择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0 1) ,MTX组较ACT组下降明显 ,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ICAM 1、E 选择素和TNF α、IL 1β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且与血沉 (ESR)明显相关。 结论 ICAM 1和E 选择素参与RA发病 ,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后可使其水平下降 ,不论治疗前后均  相似文献   

7.
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霞 《内科》2008,3(3):402-405
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ICAM-1)属于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是一种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通过介导细胞间和细胞外基质间的粘附,参与多种炎症反应和免疫过程。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PMN)自循环血液中游出并在炎症区域募集,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时胰腺损伤及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Es)、P-选择素(Ps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邢台市第三医院116例AMI患者,均符合PCI指征且实施该手术,在入院时、出院时均检测血清s ICAM-1、Es和Ps水平。出院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MACE发生和未发生患者入院时、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分析其预测AMI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的价值。结果 MACE发生率为14.29%;MACE发生者和未发生者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低于入院时,且MACE发生者入院时、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者,MACE发生者血清sICAM-1、Es和Ps变化率低于未发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t=2.463、2.299、2.190;出院时:t=15.105、8.724、9.846;变化率:t=18.734、13.732、22.103,P <0.05);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变化率预测近期MACE发生的Cut-off值分别为19.16%、24.60%、28.47%,三者联合预测近期MACE发生的特异度与单独预测相近,敏感度和AUC均高于单独预测,且AUC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927,Z=2.380、2.997、2.603,P <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率高,且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偏高,三者变化率联合对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年人血清标本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二组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结果二组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高表达,二者的上调参与病变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 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机理、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30例健康者血浆sICAM-1水平。结果 AMI、UA、SA患者sICAM-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且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AMI患者按心功能分组,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sICAM-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它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糖蛋白。黏附分子使白细胞、血小板等易于黏附于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机制中黏附分子的作用不容忽视。监测血中黏附分子水平有助于冠心病高危人群的筛查,而针对黏附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干预可以抑制黏附反应,从而延缓冠心病病情发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就近年来黏附分子在冠心病诊断、治疗方面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糖尿病与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及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水平 ,以探讨粘附分子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1例 2型糖尿病 (糖尿病组 )和 5 8例冠心病 (冠心病组 )患者及 42名正常组 (对照组 )的血清sICAM 1、sE s水平 ,酶法检测血糖、血脂等。结果 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sICAM 1及sE 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糖尿病组sICAM 1水平高于冠心病组 ,sICAM 1水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结论 ICAM 1及E s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具有高度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血脂是影响sICAM 1水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b/CD1s的表达.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采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与20例正常者(正常组)比较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较正常组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环磷酸腺苷葡胺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干预后,其表达显著增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黏附分子CD1tb/CD18表达明显增加,其增加程度与心肌缺血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1)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前瞻性地测定了 16例正常人外周静脉血清 IGF1水平和 16例冠心病患者外周静脉及冠状静脉窦血清的 IGF1水平 ,且把冠心病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外周静脉血清 IGF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 ,分别为 (2 5 .39± 13.32 )μg/ l和 (4 8.0 2± 33.4 3)μg/ l,(P<0 .0 5 ) ;但其冠状静脉窦血清 IGF1水平明显高于其外周静脉血清 IGF1水平 ,分别为 (4 4 .17± 15 .5 8)μg/ l和 (2 5 .39± 13.32 )μg/ l(P<0 .0 1)。冠心病患者冠状静脉窦血清 IGF1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r=0 .5 37,P<0 .0 5 )。结论  IGF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白细胞变形能力、粘附功能和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的关系,检测了188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滤过指数、粘附率、白细胞CD18表达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冠心病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粘附率、白细胞CD18表达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各指标增高较不稳定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塞更明显(P<0.001)、冠心病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粘附率与白细胞CD18表达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渡呈正相关(r=0.679~0.764,P<0.001),白细胞滤过指数与粘附率呈正相关(r=0.663,P<0.001)。提示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粘附功能和CD18表达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增高,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且与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人单个核白细胞表面粘附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观察了正常人和冠心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Vn、CD44和CD11b三种有代表性的粘附相关蛋白的分布及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冠心病组单个核细胞粘附相关蛋白的表达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三种粘附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冠心病中有无胰岛素抵抗性/高胰岛素血症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检测了32例非肥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的单纯冠心病患者在服糖前后的血浆胰岛素、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浓度。结果表明,冠心病组病人存在餐后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升高,这提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性可能是非糖尿病者发生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氧磷酸酯酶-1Glu-Arg192位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氧磷酸酯酶-1(PON-1)基因Glu-Arg192位多态性、血清PON-1活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限制片段多态性反应技术对123例冠心病(CHD)患者(CHD组)及11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PON-1192位进行基因分型,用酚乙酸酯为底物测定血清PON-1活性。结果重庆居民PON-1基因192A、B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对照组为0.43、0.57,CHD组为0.40、0.60。CHD组的PON-1AA、AB、BB基因型的构成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3种基因型之间血脂无显著相关(P>0.05),CHD组的PON-1活性(75.6±23.5KU/L)比正常对照组(108.4±18.3KU/L)显著下降(P<0.01)。结论重庆居民PON-1192B等位基因与CHD无关,血清PON-1活性与CHD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进程中存在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明显增加,可能是导致心肌细胞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种类、生物学特征、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血清中的变化及药物的干预作用,提示可溶性黏附分子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减少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过度表达及血浆水平是今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对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不能完全解释所有冠心病的病因。目前,对新的危险因素如炎症、促凝物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感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深入研究,加深了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提示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时,除了控制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外,应加强对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