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分别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AF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分别采用微波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环节率(ORR),随访生存率和复发率、治疗前后KPS评分、肝功能水平、AF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ORR、DCR、随访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KPS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微创疗法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较为接近;但射频消融术+TACE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降低肝脏功能损伤程度,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同步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肝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52例,按照病案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观察组给予射频消融同步TACE治疗;对照组先行TACE治疗,1~2 w后再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甲胎蛋白(AFP)水平、治疗前后肿瘤体积、肿瘤完全坏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FP阳性患者中治疗前AFP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个月时观察组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体积之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肿瘤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同步TACE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与先行TACE治疗相比疗效更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临床老年肝癌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肝癌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30例,病例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30例,对比研究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病例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第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第2、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安全性与单一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序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与对照组(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手术结束后4 w评价两组近期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并随访治疗6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情况。结果手术4 w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P0.05)。术后6个月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0.56%,与对照组(6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序贯治疗可提高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联合微波消融并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均行微波消融并门静脉灌注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小柴胡汤水煎剂。微波消融并门静脉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分别测定临床中医症候积分,对所有有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或超声造影、肝癌血清学指标甲胎蛋白(AFP)检测及Karnofsky评分。[结果]消融后瘤体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消融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AF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第6周血清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中医症候积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Karnofsky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治疗组K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联合微波消融并门静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稳定肿瘤,能提高微波消融并门静脉灌注治疗效率,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规范性个体化的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间562例行射频消融术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肝部分切除术的574例病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术后恢复、手术并发症、术后肿瘤残余复发、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术后无瘤生存率等。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射频消融组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P=0.041),术后射频消融组无严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主要为轻中度,损害程度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术后1个月手术切除组无肿瘤残留,射频消融组23例共41个瘤灶发现肿瘤残留。两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无差异,手术切除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射频消融组(P=0.024)。结论射频消融能够完全毁损肿瘤实质,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得当可达到与手术切除相近的治疗效果,但其术后无瘤生存率低于手术切除,因此规范性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设计是提高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近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RF)治疗老年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肝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RF治疗,观察组先给予TACE,术后1 w再行RF。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 w的肿瘤体积、血清甲胎蛋白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术后2年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1.58%,显著高于对照组(57.89%)(P<0.05);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下降>50%的有23例,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2年生存率为68.42%,显著高于对照组42.11%(P<0.05)。结论 RF术前行TACE能够提高老年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实施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对照组实施传统肝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肝功能、肝癌活性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质量。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ALT)、谷丙转氨酶(AST)水平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水平高于对照组,肝癌活性指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生存质量逐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 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在术中出血量,维持生命稳定,减轻对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保障残余肝功能满足机体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碘油栓塞对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消融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PHC患者,接受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hepatic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患者为A组(TAE联合RFA组),共45例;单纯接受RFA治疗的患者为B组(单纯RFA组),共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首次肿瘤消融率,分析术前碘油栓塞是否能有效提高肿瘤完全消融率,减少肿瘤组织残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结果:A组患者术后肿瘤病灶完全消融率84.4%,高于B组(57.5%),机会残留率8.9%,低于B组(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肿瘤部分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3 c m的单发肿瘤,A组首次完全消融率93.3%(14/15),B组为92.3%(12/13)(P0.05);而对于多发和/或直径介于3-5 cm的肿瘤,A组完全消融率80.0%(24/30),明显高于B组40.7%(11/27)(P0.05).结论:术前碘油栓塞对直径≤3 cm的单发肿瘤无助于提高肿瘤完全消融率,而对3 cm的单发肿瘤或多发肿瘤则有助于提高肿瘤完全消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大功率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和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大功率微波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与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5例未行其它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0个肿瘤病灶行80~100 W大功率和(2450±10)MHz微波频率消融治疗,肿瘤直径范围为3~8 cm,肿瘤直径3~5 cm(小肝癌46个)和肿瘤直径5~8 cm(大肝癌14个)。比较消融治疗后两组肿瘤完全消融率,分析影响大功率微波消融治疗后复发、并发症发生和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微波消融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检查,发现小肝癌组一次性完全灭活率为82.6%(38/46),显著高于大肝癌组的64.3%(9/14,P=0.037);小肝癌组和大肝癌组二次完全灭活率分别为100.0%(46/46)和85.7%(12/14,P0.05);术后4例患者发生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大功率微波消融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2.2%(10/45);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95.6%(43/45)和86.7(39/4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复发与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P=0.017)、血清HBV DNA阳性(P=0.027)、病灶数目(P=0.022)和术前AFP水平(P=0.025)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HBV DNA阳性(P=0.031)和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P=0.039)为原发性肝癌在微波消融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功率微波对于小肝癌完全消融率高于大肝癌,是安全的、高效的;推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是大功率微波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LT、AST、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 1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在射频消融术前后,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乳果糖。两组均在射频消融前后检测ALT、AST、甲胎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分别为15.42±3.81mg/L和13.85±4.67μg/L,与治疗前水平(14.23±4.65mg/L和12.28±4.45μ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周后两者分别下降至4.56±1.38mg/L和4.35±2.12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3天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上升至20.36±7.72mg/L和17.62±9.43μg/L,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14.21±4.47mg/L和12.16±8.37μg/L,P<0.05),但治疗后1周分别下降至12.28±7.36mg/L和11.01±8.24μg/L;术后3天ALT(89±47U/LL)和AST(71±38U/L)均由基线水平显著上升(115±53U/L和107±54U,P<0.05),但术后1周下降至接近基线水平(63±32U/L和60±34U/L);治疗组甲胎蛋白水平由基线(1307±697ng/ml)持续下降(术后3天为875±653ng/ml,术后1周为201±171ng/ml,P均<0.01)。结论乳果糖显著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状态,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对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改善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异甘草酸镁,对照组术后给予甘草酸二铵,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d、7 d肝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术前ALT、AST、TBIL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上述指标均明显上升,术后7 d观察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ALB、TP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7 d两组患者ALB、T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射频消融术联合乐沙定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于十堰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射频消融组与联合治疗组,各60例。射频消融组患者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射频消融术联合乐沙定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3 d及治疗结束1周后肝功能指标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进行检测,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3 d及治疗结束1周后的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Ⅲ,PCⅢ)水平进行检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3 d及治疗结束1周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GGT、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前,联合治疗组LN、PCⅢ水平显著高于射频消融组(P 0. 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HA、LN、PCⅢ水平显著低于射频消融组(P 0. 05)。治疗前,联合治疗组PT水平低于射频消融组(P 0. 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PT、APTT水平显著低于射频消融组,FIB水平显著高于射频消融组(P 0. 05)。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射频消融组患者(P 0. 05)。联合治疗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均高于射频消融组(P 0. 05)。联合治疗组患者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射频消融组(P 0. 05)。结论使用射频消融术联合乐沙定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并AF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单极射频消融术,观察组患者行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前后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消融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VEF、左心房前后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左心房前后径均短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并持续性AF安全有效,可有效缩短左心房前后径,维持术后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疗效及对病人心功能和术后转复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4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行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行射频消融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疗效,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检测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右心房内径,观察术后转复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51%与80.60%,P0.05);观察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LVEF较术前升高(P0.05),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97%与19.40%,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人,可改善病人心功能,提高术后转复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多针组合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手术切除肝脏巨大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的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消融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18例。消融组行超声引导下多针组合射频消融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变化均为一过性。术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消融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均劣于腹腔镜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经过保肝治疗,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患者术后发生1例血红蛋白尿、1例发热、1例肝脓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3/18)。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发生1例腹腔积液、1例黄疸、1例出血、2例发热、1例胆瘘,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6/18)。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均低于腹腔镜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转开腹、二次治疗、输血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多针组合射频消融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可重复性等优势,在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与外科手术切除在治疗小肝癌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2011年发表的有关采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与外科手术肝切除(surgical hepatic resection,HR)治疗小肝癌的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版所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来筛选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用RevMan5.0.25版软件对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个随机对照试验,9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英文9篇,中文1篇,韩文1篇.所纳入的研究共包括2965例患者:其中射频消融组患者1459例、外科手术切除组患者1506例.Meta分析表明:外科手术组在3年、5年生存率及1、3、5年无瘤生存率上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1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严重并发症射频消融组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P<0.05).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对于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明显少于外科手术切除,但是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总体疗效仍明显优于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94-159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对危险区域肝癌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9例初次行超声引导下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肿瘤位置不同分为危险区域组(134例)和非危险区域组(45例),均接受消融治疗。术后对患者肿瘤复发、死亡情况进行随访,无复发或死亡者随访至2019年9月。比较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患者消融术后并发症、肿瘤完全缓解情况、肿瘤复发或进展及术后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肿瘤局部进展率、累积生存率,2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2组患者基线水平无差异。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轻度、重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5%vs 51.1%、6.0%vs 2.22%、75.0%vs 80.0%和33.9%vs 26.3%,P值均0.05);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vs 93.3%,P=0.990);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1、2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7%、63.50%和37.1%、5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449);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93.3%和90.3%、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3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治疗危险区域肝癌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特殊部位小肝癌患者经皮微波消融和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7年3月于高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特殊部位小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肿瘤病灶消融治愈率、肿瘤再发生、手术指标、肝功能和并发症。结果手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肿瘤病灶消融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39,P=0.01),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P=0.68);两组患者的TBil、ALT和AS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52,P0.001)。结论特殊部位小肝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肿瘤病灶消融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和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病人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药物治疗失败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10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CBA组与RFCA组,每组54例。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结果 CBA组PVI成功率为100.0%(54/54),RFCA组成功率为98.1%(5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手术和消融时间分别为(13.63±2.17)min和(8.25±1.13)min,均显著低于RFCA组的(15.82±2.64)min和(10.32±1.64)min(P0.05或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为41.5%(22/53),显著高于CBA组的25.9%(14/54)(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CBA组LVEF均显著高于RFCA组,LVDd、LVDs均显著低于RFCA组(P0.05或P0.01)。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PVI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射频消融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冷冻球囊消融术后12个月心房颤动复发率显著低于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对心房颤动病人的心功能改善作用也优于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