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脑内致痫源的识别和确定 ,手术方式的合理性及技巧性正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癫痫外科已成为难治性癫痫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但手术对痫性发作控制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如致痫病灶定位的精确度、癫痫的病因、痫性电活动的范围、病灶的可切除性等 )仍存在较大的变异。因此 ,患者术后抗癫痫药物 (AED)的管理仍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1 术后癫痫继续发作的高危因素 [1~ 3]癫痫外科治疗的理想结果是提高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达到临床完全无癫痫发作且无药物不良作用 ,…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癫痫术后抗癫痫药物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治性癫痫术后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是确保手术疗效和提高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包括术后用药原则、何时减药、何时停药、及其注意事项。围手术期需要加大抗癫痫药物剂量,同时监测其血药浓度。预后评估较好的患者,术后无癫痫发作,1~2年可以停药。具有癫痫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考虑长期服药。完全停药后不同年龄组的癫痫再发率不同,部分病人仍可以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诊治的120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至少半年,通过超声法测定所有患者骨密度,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密度正常组与骨密度异常组,比较2组癫痫病程、发作类型、抗癫痫用药(种类、用药数量)、治疗时间等情况,分析癫痫患者骨密度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骨密度异常70例,正常50例。骨密度异常组GTCS、抗癫痫用药10a、多药使用比率分别为78.6%、55.7%、64.3%,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的62.0%、28.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发作类型、抗癫痫用药时间、用药数量为癫痫患者骨密度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骨密度均有一定的影响,临床需积极控制癫痫发作,特别是GTCS,建议尽可能选择单药治疗,最大限度缩短用药疗程,以有效预防骨密度异常。  相似文献   

4.
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癫痫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抗癫痫药物对其影响以及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已确诊的45例未服用过抗癫痫药物的癫痫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再经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三种抗癫痫药物分组单药治疗3个月、6个月、年后观察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未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新诊断癫痫患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经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分别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T4、FT4、FT3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TSH无显著性变化。经丙戊酸钠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化疗效之间似无相关性。结论 癫痫的反复发作虽未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已存在FT4水平的降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可明显造成癫痫患者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降低(T4、FT4、FT3下降),丙戊酸钠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显著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疗效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癫痫手术是难治性癫痫的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癫痫患者术后仍需服用一定时间的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 drugs,AEDs),甚至会是长时间服药.本文从癫痫患者术后服药时间和方法,术后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癫痫术后减、停药与癫痫复发的关系等方面,根据近5年的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的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8例育龄期女性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478例患者中,332例患者使用单药治疗,其中133例(40.06%)使用拉莫三嗪,62例(18.67%)使用卡马西平,60例(18.07%)使用丙戊酸钠。96例(20.08%)两药联用,其中36例(32.73%)使用拉莫三嗪+丙戊酸钠。24例(5.02%)使用≥3种药物治疗。26例(5.44%)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结论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主要采用单药治疗,以拉莫三嗪为主。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以两药联用多见,以拉莫三嗪+丙戊酸钠为主。  相似文献   

7.
抗癫痫药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癫痫患者的睡眠,目前研究趋向于新型抗癫痫药物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更小。本文按照临床应用的时间顺序简要综述了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抗癫痫药(AEDs)可导致癫痫恶化,甚至诱发出现新的癫痫类型[1,2]。与癫痫自然病程的恶化不同,AEDs致癫痫恶化常出现于用药后不久,或在药物加量期,药物减量或换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有关AEDs致痫作用的内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主要对AEDs导致不同  相似文献   

9.
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讨论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机制,认为可能与药物中毒、药物的特异反应及药物的抗痫机制有关。本文还讨论了各种抗癫痫药引起癫痫发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几种一线抗癫痫药物单一治疗对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保留率.方法 我们利用门诊随访的方式,对284名新诊断癫痫患者首次使用单一抗癫痫药物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多样本率的卡方分割法,对单一抗癫痫药的一年保留率进行分析.结果 最常见的一线抗癫痫药为丙戊酸钠(70例,24.6%),拉莫三嗪(59例,20.7%),卡马西平(56例,19.7%),奥卡西平(48例,16.9%),托吡酯(35例,12.3%).一年保留率依次为拉莫三嗪(93.2%),奥卡西平(72.9%),托吡酯(65.7%),卡马西平(62.5%),丙戊酸钠(65.7%).拉莫三嗪的一年保留率,与奥卡西平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与卡马西平(P=0.00089)、丙戊酸钠(P=0.00027)和托吡酯(P=0.018)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药物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15).结论 拉莫三嗪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一年保留率最高.深入研究新诊断癫痫患者的首次抗癫痫药物保留率,将对我国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详细、准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发作的长期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时机,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纳入2014年9月—2016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至少有一次卒中后癫痫发作,且发作后病程≥12个月,长期服用或未服用AEDs治疗的患者90例。入组后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继续随访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时间分为两组:(1)早发性癫痫发作(Early-onset seizure,ES)组(卒中后≤2周)31例;(2)晚发性癫痫发作(Late-onset seizure,LS)组(卒中后2周)59例。再根据首次癫痫发作后是否给予AEDs治疗分为ES治疗组19例,ES未治疗组12例;LS治疗组36例,LS未治疗组23例。对比分析各组及亚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发生第二次癫痫发作的再发率及好发时间。结果 90例患者随访时间12~96个月(中位数20个月),12个月内不同随访时间点(3、6、9及12个月)发生第二次癫痫发作的再发率在各组及亚组之间的比较:(1)LS组高于ES组(49.15%~69.49%vs.25.81%~3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S未治疗组高于ES未治疗组(56.52%~73.91%vs.16.77%~33.33%)且在3、12个月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S治疗组与ES未治疗组、LS治疗组与LS未治疗组、ES治疗组与LS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随访期内ES组及LS组癫痫再发者在不同时间的发生比率3个月最高,3~6个月次之,6个月内分别高达91.67%、76.59%。结论仅一次卒中后ES可暂缓AEDs治疗,再发后建议长期AEDs治疗;而LS较ES的再发率高,建议首次发作后开始长期的AEDs治疗。  相似文献   

12.
女性具有的生理特点及在社会中所承担的特殊角色给女性癫痫患者带来了更多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内分泌问题。与正常女性相比癫痫患者更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现在的研究认为癫痫患者内分泌的变化与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抗癫痫药物(AEDs)的使用均有密切联系。本文主要阐述AEDs对女性癫痫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为临床上诊治女性癫痫患者和药物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元过度放电是各种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癫痫所见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称为癫痫脑电图,其主要内容为癫痫波,即头皮电极记录到的反映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状态的电变化.有些抗癫痫药物在抑制痫样放电治疗癫痫的同时,对EEG背景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因此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副作用.本就抗癫痫药物抑制痫样放电的机理及其对EEG背景活动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对妊娠期癫痫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指导妊娠期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5-01—2017-12我院住院的妊娠期癫痫的患者40例,分析并比较妊娠期癫痫患者服药情况、癫痫发作情况、生产方式、妊娠结局及子代喂养方式。结果服药的妊娠期癫痫患者较未服药的妊娠结局好,且均选新型抗癫痫药物如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结论抗癫痫药物使妊娠期癫痫患者弃胎率增加,妊娠并发症发病率增加,但对胎儿结局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自1969年Walke首先提出免疫机制参与癫痫的发病机理以来,经研究已初步了解部分癫痫病人有免疫机能异常,主要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而以IgA缺乏为著。但血清IgA缺乏或低下究竟是部分癫痫病人固有的,还是由于服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干扰IgA合成所致,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导致癫痫的病因中,有些是可以预防的。该综述总结了由此类可预防病因所造成的癫痫的公共卫生负担,并提出了癫痫一级预防的重要性。系统性回顾针对癫痫的4种可预防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些可预防病因分别是围产期损伤、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卒中。通过使用统一的标准,对每项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并从满足质量评级标准的研究中提取了相关风险度量的数据,并将这些结果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的方式汇总。高质量的基于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所有年龄段的癫痫患病率约为1.11%,而在高收入国家中约为0.7%。围产期脑损伤是儿童癫痫中最常见的可预防病因,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占17%,在高收入国家中占15%。在中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中,卒中均是老年癫痫患者中最常见的可预防病因,占所有新发癫痫病例的半数及以上,在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中约5%癫痫是由卒中造成的。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较常见的癫痫病因,约占所有癫痫病例的5%。在一些低收入农村地区和中等收入国家社区中,地方性神经囊虫病所致癫痫占所有癫痫病例的34%。可预防的病因所致癫痫占癫痫的总体公共卫生负担的很大一部分。在中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中,围产期损伤、感染、脑外伤和卒中所致癫痫占所有癫痫的25%。母婴保健、免疫接种、公共卫生、预防脑损伤和卒中这些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有可能会显著减少癫痫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癫癎药物规范化治疗2年以上癫癎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临床病史及脑电图确诊为癫癎,按照发作类型规范化药物治疗、定期随诊2年以上,630例癫癎患者中符合研究条件者108例。比较基线期3个月与规范化治疗2年后3个月平均每月癫癎发作频率。分析起病年龄、性别、规范化治疗前病程、病因、发作类型、发作类型种数、脑电图有无癫痫波、单药或联合用药8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发病年龄、病因分型、有无癫癎波与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规范化治疗前病程、发作类型、发作类型种数、单药/联合用药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规范治疗前病程与预后呈简单线性关系;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得出需多药治疗是预后不佳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癫癎患者药物规范化治疗2年后有效率达到78.7%(P=0.001,OR=6.729);越早规范化治疗预后越好;需多药治疗是预后不佳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群的婴儿癫痫综合征研究尚不足。该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人群中一组出生后1年内起病的癫痫患儿中,提炼出有关综合征发病率及预后的数据。纳入1997年-2006年间住在赫尔辛基大学医院服务区域的所有12月龄内起病的癫痫患儿。通过查看所有患儿病历资料,根据医院的统计数据确认可否纳入研究。再对从患儿病历资料中总结出癫痫综合征、起病年龄、病因,以及在24个月龄时的结局进行了再评估。共158例婴儿达到了纳入标准,其中92%随访满24个月或死亡。出生后第1年的癫痫发病率为124/10万。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分类标准修正版,其中58%可被归类为某种癫痫综合征。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为West综合征(41/10万)和良性家族性或非家族性婴儿癫痫(22/10万)。35%的病因为结构-代谢性,17%为基因性,还有48%病因不明。起病早与结构-代谢性病因相关。有7例(4.4%)患儿在2岁以前死亡。1例有SCN2A基因突变的患儿死于癫痫猝死。研究显示良性家族性及非家族性婴儿癫痫比以往的估计更为高发,仅次于West综合征。起病早并不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有报道指出全面性惊厥性癫痫发作(Generalized convulsive seizures,GCS)后出现短暂性高血氨症(Transient hyperammonemia,THA),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与癫痫的关系。文章的目的是确定发作后THA是否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发作,如使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确认脑电变化。在前瞻性队列中,筛选了所有进入癫痫监测单元并同意接受研究的成年患者(18岁)。血氨的基础值以及在发作(所有患者)的60 min内、发作后24 h(只要有可能)的血氨水平均被检测。根据VEEG,将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GCS、心因性惊厥性非痫性发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 with convulsions,PNES-C)或局灶性癫痫发作(Focal seizures,FS)。使用描述性统计和参数/非参数方法分析数据。纳入患者78例,13例为GCS、8例为FS、9例为PNES-C。这些组在性别(P=0.04)和血氨基础值(P=0.02)方面是不同的,但年龄无差异。三组之间发作后血氨水平较血氨基础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区分GCS与其他组差异的发作后血氨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69,0.96)],表明检测血氨水平是一种很好的用来区分GCS与其他发作的试验。血氨水平≥80μmol/L可以准确为80%的患者分类(灵敏度53.9%,特异性100%)。VEEG监测为THA与GCS癫痫发作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客观证据,并为今后关于确定发作后血氨水平作为GCS的廉价诊断试验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转归及痫性发作的再发诱因,旨在指导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防治。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癫痫专科门诊就诊的卒中后癫痫患者77例并随访观察,根据入组患者卒中后首次痫性发作的时间分组,分为早发性癫痫组(脑卒中后≤2 w发作者)32例和晚发性癫痫组(脑卒中后>2 w发作者)45例。分析两组患者卒中部位、痫性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抗癫痫药治疗及痫性发作的再发诱因。结果 (1)卒中后癫痫相关的常见脑部病变部位依次为皮质、皮质下、丘脑等。(2)早发性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53.1%;晚发性癫痫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包括可能的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占71.1%。(3)早发性癫痫组与晚发性癫痫组比较,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和常规脑电图(REEG)异常波检出率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脑电图痫样放电波检出率的比较,VEEG的检出率高于REEG(χ2=8.376,P<0.05),异常波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早发性癫痫组经AEDs治疗后发作控制的无发作率及有效率均高于晚发性癫痫组(P<0.05)。(5)再次发作有诱因者占65.5%(主要为发热、服药不规律、不良生活习惯、情绪因素),无诱因者占34.5%。结论皮质、皮质下卒中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应警惕痫性发作及反复发作,首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患者,应考虑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尽量避免再发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