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莹萱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2008,(8):50-51
◇吉代对络脉的研究未成系统◆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对前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后者的回答则见仁见智.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用什么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使其与当代科学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4.
从络病学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络病理论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用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临床上亦有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1 络病的病理特点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 ,“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是络病学说的学术体系。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跌仆金伤 ,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 ,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 ,其病机是络脉空虚 ,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 ;毒邪蓄积 ,暴病之后 ,邪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 ;络脉损伤 ,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 相似文献
5.
6.
7.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为分支。络脉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有关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得到发展,于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及其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近10年来,在基础、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试分述如下。 1 络病理论基础研究 茅氏[1]通过考察和总结络病及通络方法的历史沿革,提出通络法与络病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 相似文献
8.
络病学说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络病学说散见于《灵枢》、《素问》,是经络学说的一大分支 ,同样是以阴阳五行和气化理论为指导 ,在古代直观条件下 ,通过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所形成的理论框架。同样是运用假说和哲学抽象的手段高度概括出来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运动形态和高级生命现象 ,而且这种形态、现象是一种“关系本体”,而不是“实体本体”,如果以“实体本体”论研究其形质和超微结构 ,甚或以神经、血管等西医理论与其通约、置换 ,必然使其面目全非 ,失去本来的学科价值。研究络病学说必须从中医实践入手 ,一改其原始散乱状态 ,整理其信息处理… 相似文献
9.
王熙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125-126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为隐痛,刺痛,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引起胃痛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发的,一般指由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动能等引发的胃部疼痛,刺痛感,隐痛感,胃病又称胃脘痛,即历代文献所称的心痛、心下痛一般都是指胃痛,其内在因素为脾胃虚弱,虚寒、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络病学论治高血压病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颖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61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肝阳”等病证范畴。临床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心悸气短、心烦失眠等。病变重在心、肝、脾、肾四脏。常见的病因有情志过极、肝阳上亢、肝郁不疏、气滞血瘀;烦劳过度、损伤肝肾;嗜食肥甘、损伤脾胃、痰湿阻滞。病久入络,风、痰、瘀夹杂搏结于络脉, 相似文献
12.
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组委会 《世界中医药》2013,(9):1100-1100
为推进络病学学科发展、提高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多种难治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加强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拟于2014年2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现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征文以"继承创新、发展络病理论"为主题,由络病学大会组委会、《世界中医药》杂志社、《疑难病杂志》杂志社组成评审组,对征文逐一评审,评出获奖作品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纪念奖若干名。 相似文献
13.
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组委会 《世界中医药》2013,(10):1212-1212
为推进络病学学科发展、提高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多种难治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加强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拟于2014年2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现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征文以"继承创新、发展络病理论"为主题,由络病学大会组委会、《世界中医药》杂志社、《疑难病杂志》杂志社组成评审组,对征文逐一评审,评出获奖作品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 相似文献
14.
络病学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病学是近年发展较快的学科,其临证重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笔者对一些出现络病症候的难治性皮肤病,在皮损辨证、脏腑辨证的同时酌情参考络病辨治,明显缩短了疗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汇报如下。1黄褐斑对于黄褐斑,目前多从肝郁和肾虚两方面来辨证,采用疏肝、补肾之法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疗效,但疗程较长,效果欠佳。《诸病源候论·面黑皯候》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生黑皯。”由此可知,黄褐斑与经络不畅,络气郁滞,而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部肌肤有必然联系。故当尽早加用具有通行络气、舒畅络脉的药物,如柴胡、郁金、白僵蚕、丝瓜络、白芷等,可改善络病状态,明显提高疗效。2带状疱疹本病中医文献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多归为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外感邪毒。老年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消退后往往后遗神经痛,刺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成为带状疱疹治疗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目前对于后遗神经痛多认为属久病气血瘀滞、经络阻隔,不通则痛,常加用延胡索、赤芍、伸筋草、乳香、没药等疏通活络的药... 相似文献
15.
16.
叶天士是我国著名的温病学家,对温热病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及诊断和证治方面都有独到而精辟的论述。同时他还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络病学说,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及"络以辛为泄"的著名观点,本文拟就其中风治疗中的具体用法,探讨络病学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18.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他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断。中医有经脉和络脉之分,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各级分支,包括别络、孙络、浮络、缠络等,如网状细分,按一定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输布环流到脏腑组织、肌肤腠理,发扦沟通联络,濡养温煦的作用。现代中医学者吴以岭教授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是就络病学说理论框架研究而提出的系统。认为络脉具有网络层次,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19.
络脉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至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络病学说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后,鼎盛于清代,当代又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简单回顾络病学说的历史沿革,总结现代一些文献的观点,指出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类病证通称为络病,总结了络脉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并概括了络病的病因病机,络病的西医病理生理学基础,络病的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络脉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至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络病学说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后,鼎盛于清代,当代又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简单回顾络病学说的历史沿革,总结现代一些文献的观点,指出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类病证通称为络病,总结了络脉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并概括了络病的病因病机,络病的西医病理生理学基础,络病的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