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吞咽障碍与吞咽正常的脑卒中患者嗓音功能及心理状态,为制订针对性康复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便利选取337例脑卒中患者,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分为吞咽障碍组122例与吞咽正常组215例。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GRBAS法、Praat声学软件进行主、客观嗓音功能评估,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心理状态。 结果 与吞咽正常组比较,吞咽障碍组GRBAS法中的总嘶哑度、粗糙度、气息度、无力度评分及嗓音障碍指数量表评分、客观声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吞咽障碍组与吞咽正常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嗓音功能受损及焦虑抑郁情绪显著高于吞咽正常患者,需开展吞咽-嗓音-心理联合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球囊扩张术、吞咽电刺激、吞咽基础训练和饮食护理,对照组同时采用传统冰刺激,治疗组则给予自制的薄荷冰棒进行冷刺激,冷刺激后口含热水,交替进行训练。结果治疗4周和8周时,治疗组各肌群吞咽时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最大振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薄荷冰棒进行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认知训练结合针刺对脑外伤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42例脑外伤后吞咽障碍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认知训练配合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及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分别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外伤患者吞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含服酸冰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76例急性脑卒中后中度吞咽障碍患者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入院后予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及吞咽功能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冰刺激等康复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含服自制酸冰块刺激口咽部。干预4周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评定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误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实施酸冰块刺激口咽部,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发生。  相似文献   

5.
针刺舌下神经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舌下神经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行针刺舌下神经治疗,比较两组吞咽功能恢复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38.0%,对照组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24,P<0.01).结论针刺舌下神经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声训练在嗓音病患者显微激光手术后嗓音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嗓音病行显微激光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常规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按嗓音外科显微激光术后常规治疗与护理;训练组另予发声训练,包括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基础发声训练、咀嚼发声训练和变调发声训练,并注意训练步骤。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发声训练能显著改善嗓音病患者术后嗓音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舌下神经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行针刺舌下神经治疗,比较两组吞咽功能恢复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38.0%,对照组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24,P<0.01).结论针刺舌下神经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训练效果,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方法将13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Ⅱ~Ⅴ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行脑卒中吞咽障碍常规饮食护理;观察组采取食物稠度及一口量精细评估,制订个体化进食方案,动态评价与方案调整等措施进行摄食管理。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精细评估、个体化护理及全程追踪可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训练效果,降低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士主导的吞咽训练对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62例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2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吞咽障碍饮食和相关健康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士主导的吞咽训练,连续5 d。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经口进食、拔管后吞咽障碍并发症。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吞咽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功能性经口摄食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食物残留和误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护士主导的吞咽训练可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促进患者经口进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酸刺激法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实施酸刺激法康复护理训练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酸刺激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酸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酸梅粉、醋或维生素C进行酸刺激的吞咽功能训练.结果 酸刺激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以酸刺激为主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对神经系统疾病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选择神经系统疾病伴吞咽困难住院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47)与观察组(n=6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洼田饮水试验2级患者给予饮食指导,3级及以上留置胃管实施管饲饮食;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容积黏度吞咽试验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个体化的喂养方案。结果观察组管饲饮食实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59%与44.68%,P0.05),胃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0.13 d与14.05 d,P0.05),经口进食患者临床误吸征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39%与42.13%,P0.05)。结论根据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可以为吞咽障碍患者提供精准的喂养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胃管留置,缩短管饲饮食时间,保障进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咽癌患者居家吞咽训练联合摄食指导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下咽癌手术的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给予居家吞咽训练联合摄食指导。采用经口摄食功能量表(FOIS)、洼田饮水实验、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DI)、BMI评价两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及营养情况。结果术后30d时观察组FOIS评分、MDADI得分及BMI显著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下咽癌患者术后居家吞咽训练联合摄食指导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周梅 《护理学杂志》2006,21(1):36-3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1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干预组(96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进食功能训练.入院及住院30 d时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及吞咽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吞咽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吞咽功能训练及进食功能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明显改善其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脑卒中后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置胃管进食和经口进食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中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均在康复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经鼻胃管鼻饲(对照组)和经口进食(现察组)2周,观察评估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对中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决定进食方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经口进食或经鼻胃管进食.  相似文献   

15.
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对4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吹吸管、做舌操、冷刺激口咽部、进食训练的康复训练.结果 训练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训练前(P<0.01).结论 进行有针对性、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可以使患者尽早建立良好的吞咽反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识别和康复护理对后颅窝肿瘤手术行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吞咽功能的作用。方法对41例后颅窝肿瘤手术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3~6h采用反复唾液吞咽测试、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综合评估,早期识别吞咽障碍患者,并采取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组建吞咽障碍管理团队、开展吞咽功能训练、加强口腔护理和进食管理。结果术后25例(60.98%)出现吞咽障碍;吞咽训练前后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时15例患者吞咽功能恢复,10例仍存在吞咽障碍留置鼻胃管。结论后颅窝肿瘤手术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早期识别吞咽障碍并采取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效保护喉返神经情况下腔镜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嗓音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205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5例行经乳晕腔镜甲状腺手术(腔镜组),90例行开放甲状腺切手术(开放组),两组患者均行单侧腺叶次/全切除+术中神经探测和保护,采用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嗓音及吞咽功能的变化,主观评价指标包括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嗓音GRBAS分级与吞咽障碍评分(SIS);客观指标包括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最长发声时间(MPT)等嗓音声学分析。 结果: 主观评价指标方面,在术后1个月,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嗓音与吞咽异常;术后3个月,开放组患者嗓音与吞咽均恢复正常,但腔镜组仍有部分患者吞咽功能未恢复;且腔镜组术后1、3个月时嗓音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开放组(均P<0.01)。客观评价指标方面,两组术后1个月的F0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但3个月后两组均恢复正常;两组术后1、3个月jitter、shimmer、MPT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 腔镜与开放甲状腺手术后均会有部分患者发生嗓音改变及吞咽功能障碍,这种改变多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腔镜手术后吞咽障碍恢复时间较长,可能与术后颈部粘连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刺激加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2天开始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加电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常规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于治疗的第1、7、14天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加电针治疗能更加明显地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冰刺激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穴位冰刺激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时间效应、交互效应、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冰刺激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Ⅱ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不同年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阜外医院行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的126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61.9%)、女48例(38.1%),平均年龄(61.8±6.9)岁。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60岁,n=82)及非高龄组(60岁,n=44)。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龄组患者与非高龄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9±4.1)岁vs.(54.3±4.1)岁,P0.010],其它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死亡共6例(4.8%),术后卒中3例(2.4%),截瘫患者2例(1.6%)。共植入支架194枚,平均直径(33.6±1.8)mm,平均长度(199.0±6.7)mm。非高龄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31.9±41.7)h vs.(61.0±89.2)h,P=0.043]及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77.8±51.4)h vs.(143.1±114.4)h,P0.001]均明显短于高龄组。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再手术率及术后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3(22.6±10.8)个月,3例失访。术后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104例(82.5%),内漏11例(9.2%)。结论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早中期效果满意,非高龄组与高龄组患者早期治疗效果相当,中期随访结果非高龄组优于高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