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用这两句形容Ilizarov外固定技术的几度沧桑,转而风起云涌是再贴切不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显微外科、AO内固定接连登场,走向快速辉煌和传播,接着新关节、新脊柱、运动医学从西方迅速传入播散,骨科的五大亚专科齐头并进。四十余年的发展,各种学组你方唱罢我登场,非常热闹。唯有Ilizarov外固定技术多年深宫,1994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外固定学组后也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
Ilizarov技术矫正足踝畸形的器械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根据Ilizarov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探讨矫正不同类别足踝畸形的器械构型、适应证扩展、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根据中国患者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畸形足的病理改变特点与矫形要求,在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构型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标准的矫正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的4种外固定矫形器构型,并进行了力学测试。创新的扩展了Ilizarov矫正瘢痕性马蹄足、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先天性腓骨缺如所致的重度足外翻畸形。[结果]新设计的4种足踝外固定器,经过临床应用,证实了器械结构合理,安装与调节方便,牵张应力根据需要能进行适度调整,临床治疗105例足踝畸形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与功能恢复,无1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新设计的4种足踝矫形器构型,结构简便、实用,性能优良、能够满足Ilizarov技术的矫形需求。Ilizarov技术对严重足、踝畸形的矫正,具有其它技术不能替代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Ilizarov技术在矫形外科领域应该说开创了引人注目的一页。该技术在肢体多平面以克氏针贯穿固定骨骼,再连接环形固定器及螺丝杆,组成三维立体结构的外固定器。可用于解决骨折、骨关节挛缩、肢体短缩等十三个方面创伤及矫形方面的问题。Ilizarov技术是矫形外科医师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与关节创伤、畸形日益发展、趋于完善的方法之一。经皮穿针骨外固定治疗骨折,最早是法国医生Mal-gaigne(1840年)。之后,随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学科发展又出现多种骨外固定器。如Parkhill外固定器(1894年)、Lambotte外固定器(1902年)、Chalier外固定器(1…  相似文献   

4.
Ilizarov技术概述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遗留下很多开发慢性骨髓炎,骨不连,骨缺损面不能治愈的伤员。Ilizarov在自行车轮稳定性结构的启示下,于1951年发明了细钢针穿骨,张力下固定的环形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5.
杨华清  曲龙 《中国骨伤》2022,35(10):903-907
  相似文献   

6.
7.
Ilizarov生平、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简要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小城(Kurgan)库尔干市(向西距莫斯科约3000公里),曾经有一位能控制骨骼生长,使驼背、跛足以及四肢畸形者恢复健康的医生,他名叫加夫里尔·阿布拉莫维奇·伊里扎洛夫(G A Ilizarov).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实践中,Ilizarov 肢体延长术常可得到预期的目的,但也有不少困难。这些困难可以被归纳为问题、障碍和并发症。问题反映了需要用非手术方法去解决。所有手术中的损伤都被认为是真正的并发症,所有  相似文献   

9.
Ilizarov技术是当今流行的骨骼延长术。本文介绍了Ilizarov概念、Ilizarov固定架和Ilizarov技术的实施原则,并综述了Ilizarov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有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Ilizarov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50年代俄罗斯西伯利亚西部库尔干市的伊利扎诺夫(Ilizarov)教授,经过15年的努力,创造性地设计了环形外固定器,用于矫形和创伤的治疗,这一技术的问世解决了不少矫形外科过去不能解决的难题。谈到Ilizarov技术往往仅使人联想到肢体延长术,实际并非如此。Ilizarov技术除能用于肢体延长,还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假关节、儿童严重骨缺损,甚至肢体毁损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Ilizarov技术矫正畸形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前言畸形是指正常骨或关节解剖结构的改变,矫正畸形是矫形外科的主要工作内容。Ilizarov技术的引入对畸形的理解和处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前骨科医生习惯于在正侧位X线片上分开测量畸形,矫正骨性畸形是通过闭合或开放的楔形截骨,使之产生一个相等或相反的畸形角度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正通俗来说,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就是超-超级显微外科。该技术不需要显微吻合血管,而是依靠以骨横向骨搬移为主的各种Ilizarov技术再生新的血管组织,并以此为基础产生各种效应。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是一种再生技术,而再生的内涵是无限的。1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的缘起和历史早在1961年,前苏联Lerish研究证实肢体血供急性损伤可以导致短暂的血管痉挛,接着是持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Ilizaro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Ilizaro技术治疗31例下肢畸形患儿,2例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以往植骨内固定治疗失败,4例为骨髓为后骨不连,植骨后短缩,11例为下肢短缩,8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例为下肢骨折,1例为骨纤维发育异常,1例为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结果 31例均达到预期目的。结论 应用Ilizaro技术可以在修复骨缺损的同时矫正肢体不等工,假关节切除后延长与加压可以同时进行。Ilizaro三维相结合可矫正足内翻下垂畸形。双下肢同步延长可治疗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  相似文献   

14.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上肢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肢是非持重肢体,其关节的灵活性远比长度重要,只要肩、肘、腕及手指关节活动良好,即能发挥主要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肢体外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短肢不仅影响其某些体育运动的参加,而且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20世纪80年代前,肱骨的短缩致残多用一次性延长,植骨内固定的方式矫正,不但延长有限,而且并发症多,甚至留下永久的病残。前臂双骨不等长,多采用长骨骨段截除的方法改善功能,畸形的矫正及功能的恢复多不满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里扎洛夫(Ilizarov)技术开始应用于下肢不等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肢也陆续见到报道。1990年Cattanco报告了29例(43肢)肱骨延长,对其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处理、随访结果作了详细介绍,使肱骨延长技术逐渐完善。在一组病例中笔者应用双臂式固定器,肱骨延长最长达16cm,延长率123%,无任何并发症。本文仅将伊氏技术在上肢矫形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骨科医生伊利扎洛夫(Gavriil A.Ilizarov)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制了多用途环形骨外固定器,创建了治疗骨创伤与骨科疾病的技术体系,其发现的"牵拉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生物学理论,被公认为上世纪外科领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肢体是复合组织,所有参与牵伸的骨骼、神经、肌腱、肌肉、皮肤等,  相似文献   

16.
Ilizarov是骨科界公认的最名的大师之一,其研制的外固定架在开放性骨折、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肢体延长等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使Ilizarov也几乎成了外固定架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作者自1986年至1994年期间,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为11个病人治疗13个严重的膝关节屈曲挛缩。患者年龄1.7~18.8岁(平均12岁),屈曲挛缩均超过90°(90°~150°),6个膝关节有胫骨后脱位;4例作过膝后软组织松解;先天性腓骨缺损和脊髓灰质炎各1例。置于股骨和胫骨的支架在前面通过内外两个铰链,在后面通过两根分离杆连接在一起。12例在膝关  相似文献   

18.
踝关节融合术后畸形愈合和不愈合常导致疼痛、畸形,甚至骨髓炎。作者分析了21例踝关节融合失败,包括8例单纯踝关节融合、11例踝关节和距下关节融合、2例距周融合。采用Ilizarov技术进行翻修,8例伴肢体缩短者同时行肢体延长术。翻修术指征为畸形愈合(11例)、非感染性不愈合(8例)和感染性不愈合(2例)。术后随访平均83.4个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患者依据Ilizarov技术标准进行治疗。术后定期摄X线片复查,评估牵张成骨情况。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0个月。骨搬运完成时间2~7个月,骨搬运长度6~18 cm。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6例出现钉道反应,1例切口皮缘水肿,均经治疗后愈合;17例搬运后期出现对线不良,经调整骨搬运方向、少量植骨,均获对位对线骨性愈合。骨搬运完成后9个月,按Paley et al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45例,良6例,可8例,差1例。骨缺损断端骨愈合及牵张成骨区成骨愈合满意,软组织创面愈合满意,所有患肢长度恢复良好,与健侧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进行感染扩创、炎性病变切除、骨段搬运修复骨缺损,对胫骨术后感染的控制、肢体功能的重建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上肢畸形虽发生率较低,但由于前臂的旋转功能及手从事的是灵活、精细的动作,因此上肢的畸形矫正、功能重建与下肢相比,要求手术创伤小,固定时间短,尽量少的干扰前臂的旋转与手的灵活运动功能。Ilizarov发明了能任意组合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环形骨外固定器,根据牵拉性组织再生的张力一应力法则(the law of tension-stress,LTS),建立了标准的手术操作步骤与术后管理程序,通过对体外外固定器部件的正确操纵,能缓慢地修复或重建上肢的各种短缩与肢体残缺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