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逆向技术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例经造影证实的CTO,均有另一支冠状动脉向远端血管提供良好侧枝循环,造影时CTO血管由远及近逆向显影。正向技术失败后,使用双指引导管法,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和不同CTO专用导丝,导丝通过CTO病变后,继续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进行球囊扩张锚定,行逆向球囊扩张,正向导丝通过病变,植入支架。结果:3例成功通过逆向技术植入支架,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CTO专用导丝及逆向球囊扩张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经双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6月本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CTO患者中存在对侧侧支循环的4例患者,经一侧桡动脉送入导引导管,经另一侧桡动脉送入造影导管,通过对侧造影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是否在真腔,证实导丝在真腔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4例均经对侧造影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经双侧桡动脉途径对照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用无鞘导管对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滁州市第一医院60例接受无鞘指引导管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恢复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了解无鞘指引导管的通过性和支撑性。结果 60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28例,双支病变8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例,迂曲合并钙化病变9例,分叉病变8例(其中3例合并双支病变,4例合并迂曲钙化病例,1例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均使用无鞘指引导管介入治疗,全部通过桡动脉顺利到位,成功接受PCI治疗56例,失败4例。结论 经桡动脉使用无鞘指引导管对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强支撑力、导管腔大,能够完成绝大部分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8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2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是判断导丝位置是否在靶血管腔内的安全而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 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46例.观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9%.46例患者53处靶病变成功植入53枚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43枚,普通支架10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靶病变类型:A型病变4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25处.术后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痛苦少.  相似文献   

8.
蒋靖波  伍于斌  张伟  潘迪光 《医学综述》2009,15(10):1586-158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28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CTO靶血管共28支,平均闭塞时间为(8.7±4.2)个月,按Seldinger法穿刺右桡动脉后置入6F桡动脉鞘,之后再按标准方法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4例患者成功完成了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5枚。成功率为85.7%(24/28),与我院同期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31例CTO病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3/4)的失败病例均是由于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所致。所有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成功率并不低于经股动脉途径,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介入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获取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接受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的观察组(32例)与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参照组(3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CTO的老年患者应用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Guide Liner~延长导管在复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初步经验,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因冠心病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I的患者13例,因复杂病变需要更强支撑力而使用Guide Liner~延长导管完成手术,总结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6个月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在Guide Liner~延长导管应用下均成功完成手术。使用延长导管的目的 2例手术为辅助球囊通过,7例为辅助支架通过,4例为辅助支架及球囊通过。全部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未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目标冠脉夹层或穿孔、心包填塞等并发症,6个月随访均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延长导管可提高支撑力,有效辅助球囊和/或支架到达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提高手术成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应用药物球囊联合使用体外反搏技术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0例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应用药物球囊扩张及体外反搏组(试验组)及传统方法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植入药物支架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差异。结果试验组开通CTO病变5例,成功率100%,;对照组开通CTO病变5例,成功率65%,两组成功率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药物球囊联合体外反搏技术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通过由内(药物球囊)而外(体外反搏)的治疗,微创联合无创,二者相互弥补,扬长避短,协同治疗CTO患者,为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提供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的129例CTO患者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不同指引导管成功率、靶病变导丝通过率、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微导管使用有效率、双侧造影有效率、术中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29例患者人均CTO病变1.2处,人均置入支架1.34个,PCI成功率72.1%;使用微导管的成功率(70.7%)高于未使用(62.9%)者(P<0.05);使用双侧造影成功率(73.3%)高于非双向造影成功率(54.5%)(P<0.05);有1例心包穿孔处理后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射血分数为分别为(0.48±0.09)、(0.53±0.11)和(0.55±0.10),无死亡病例;未成功开通CTO患者32例,术后有12例3个月后二次手术,有7例行支架治疗,8例因病情复杂行冠脉搭桥手术,5例继续药物治疗。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逆向导引钢丝技术,观察组则结合使用球囊扩张导管结合,逆向导引钢丝技术,比率两组患者术前造影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平均使用导丝数及支架数,并统计两组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造影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使用的造影剂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使用导丝数及支架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发生局部小血肿和心包填塞的比率显著都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能显著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减少导丝数及支架数,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径路,应用5F指引导管深插技术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8例CTO病人(陈旧性心肌梗死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的资料,并与40例CTO病人(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4例,稳定型心绞痛7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组)效果进行比较。桡动脉组应用5F指引导管深插技术,对慢性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后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23例(82.1%)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35枚,5例未成功;无穿刺部位并发症。股动脉组33例(82.5%)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62枚,7例未成功;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再次加压包扎后假性动脉瘤闭塞;局部血肿3例,经理疗后好转。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2.16,t=1.12、1.22,P〉0.05);桡动脉组病人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t=2.56,P〈0.05)。结论经桡动脉5F指引导管深插技术治疗CTO安全方便,成功率较高,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8年5月在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1例患者58处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稳定性心绞痛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心肌梗死3例。结果对41例患者的58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其中A型病变3处,B型病变9处,C型病变46处。介入治疗成功率97.6%(40/41),不成功的一例为慢性闭塞病变,球囊未能通过。术后前臂血肿2例,桡动脉闭塞一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PCI治疗成功率高,局部并发症少,适合于绝大多数冠脉病变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总结手术体会。方法:50例心绞痛患者在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支架97枚,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价,并观察住院及近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50例病变相关血管血运重建后达TIM I-3血流,残余狭窄<10%,术后4例发生手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严重并发症,不适症状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565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 56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稳定性心绞痛7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02例,心肌梗死347例.结果 对1565例患者的2109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多支病变1 318处,C型病变466处,慢性闭塞病变87处,分叉病变276处,左主干病变13处.介入治疗中12例行冠脉旋磨术,38例行切割球囊扩张术.65例为急诊冠脉再灌注治疗,348例应用冠脉内超声仪指导介入治疗.95.1%行支架置入,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3%(1 539/1 565).不成功的病例中23例为慢性闭塞病变,5例为严重扭曲或钙化病变.术中左主干撕裂1例,心包填塞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术后上臂血肿13例,桡动脉搏动消失41例,无上肢缺血.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成功率高,局部并发症较少,适合大多数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例患者植入支架151枚,其中药物支架45枚。其中2例完全闭塞病变,导丝未能通过病变未能成功,1例因钙化病变严重,球囊未能通过病变,未能成功,改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成功率97.2%。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有两种主要干预措施: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开胸心脏手术。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即应用一根管腔较粗的指引导管,从股动脉的腹股沟段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再进入冠状动脉。将一根导引导丝经指引导管通过狭窄的冠状动脉,导引导丝引导扩张球囊(必要时可覆载支架)进入冠脉的病变部位,扩张球囊,向外挤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的管腔增大。释放支架支撑冠脉扩张处,等支架到位后(通过冠脉造影证实),将导引导丝和指引导管撤出体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