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抗凝治疗中的出血与栓塞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我国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矛盾是出血,应降低抗凝强度,减少出血并发症.近年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主要进展是采用国际标准比值(INR)监测抗凝和低强度抗凝治疗.目前国内采用的INR为1.5~2.0,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为1.3~1.5的抗凝治疗强度,有利于降低抗凝患者的出血病死率以及妊娠妇女、新生儿的并发症,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令的安全剂量及抗凝期间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0年10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132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进行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59例;年龄27~78岁;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随访3个月~10年,分析华法令应用情况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40±96)min,体外循环时间(112±5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1±23)min。全组术后出现皮肤紫癜2例,死亡2例。随访117例,随访率90%(117/130),随访期间月经期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4例,血尿3例,反复鼻衄或牙龈出血共4例,消化道出血1例,脑出血1例,下肢栓塞1例,脑梗死1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正确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及时监测,注意各种干扰因素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颅内出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 ,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随访 14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颅内出血病人 ,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出血组14例病人中 9例行开颅血肿清除 ,1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 ,术后生存 5例 ;3例未手术者 ,死亡 ;1例经保守治疗 ,痊愈。 (2 )出血组国际标准比值 (INR) (2 4 8± 0 5 1)明显高于对照组 (1 4 4± 0 4 2 ) (P <0 0 5 )。 (3)出血组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的人数比例 (4 8% )明显大于对照组 (13% ) (P <0 0 5 )。 (4 ) 6 4 % (9/ 14例 )的出血病人发病时间在术后 3个月内。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有 :抗凝强度过大 ;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治疗早期 (前 3月 )。并探讨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9年至 1999年期间 ,我们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10 37例 ,其中 ,有 14例女病人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 15次。现将此 14例病人的抗凝治疗方法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4例女病人年龄 2 3~ 36岁。行二尖瓣置换术 (MVR) 11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AVR) 3例。植入瓣膜分别为Carbomedics瓣 5例 ,国产GK瓣 4例 ,CL瓣、Medtronic瓣各2例 ,St.Jude瓣 1例。术前病人心功能 (NYHA)IV级 4例 ,III级 10例 ;术后心功能I级 8例 ,II级 6例。全组病人均采用口服抗凝药治疗。进口华法林 (orionpharm…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我科在2006年9月到2008奶奶9月施行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例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6.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终身抗凝治疗,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的出血事件仍占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绝大部分,大多数则发生于术后半年之内。因此,术后早期的抗凝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指南主要针对术后远期抗凝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早期的抗凝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抗凝研究,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的抗凝治疗方案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及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抗凝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抗凝治疗早期存在华法令“抗凝真空”,是否需要其他辅助抗凝方法,目前尚未规范化、科学化。,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1+2(F1+2),尿纤维蛋白肽A(UFPA)和国际标准比值(INR)能正确反映48~72h以后的抗凝强度。合理的早期抗凝治疗和准确及时的监测方法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保证人工瓣膜功能正常、防止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我院1995年10月至1999年11月,对43例心脏瓣膜病病人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常规抗凝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抗凝治疗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的方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的方法进行比较,以优化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方案。方法86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按术后使用不同的抗凝方案分为4组。华法林1组:术后第1d开始口服华法林;华法林2组:术后第2d开始口服华法林;潘生丁组:术后第1d给予潘生丁,共2d,第2d开始口服华法林;速碧林组:术后第1d给予速碧林,共2d,第2d开始口服华法林。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监测术前、术后当天、第3d和第5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凝血因子Ⅶ、Ⅱ等指标。结果4组均于术后第5d达到抗凝要求(INR 1.5~2.0),且无出血、栓塞等抗凝并发症发生。华法林1组凝血因子Ⅱ、Ⅶ术后持续降低,PT、INR值则持续升高;术后第5d INR值达2.13±1.14,有7例患者INR>2.0,与其他3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第2d开始单用维持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可行的,不需其他辅助抗凝治疗,临床上可简化治疗方法,并不增加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互联网+移动APP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患者进行远程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7年1~12月在我院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6个月以上且在门诊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和当地医院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监测条件分为远程组(40例、应用互联网+移动APP进行管理)与对照组(40例、门诊行抗凝管理)。分别完成12个月抗凝随访,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抗凝随访期间,两组患者INR实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2)。远程组的INR监测平均间隔时间为3~65(21.4±12.5)d,对照组患者的监测平均间隔时间为7~93(39.6±14.7)d(P=0.012)。对照组和远程管组的治疗范围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TTR)分别是42.7%(6 027.6 d/14 116.0 d)、67.9%(10 168.6 d/14 972.0 d,P=0.018)。两组INR的治疗范围时间分数(fraction in therapeutic range,FTTR)分别是45.6%(144次/316次)、67.1%(432次/644次,P=0.015)。80例患者在12个月随访期间均无严重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两组间抗凝相关总并发症、一般性出血和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符合远程管理条件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稳定的患者,应用基于互联网+移动APP进行远程管理安全有效。远程管理能够增加抗凝监测频率,且在不增加抗凝治疗风险的基础上能够获得更方便、快速的复诊咨询,节省时间及经济成本,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将2004年3月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纳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组),随机选择同期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2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华法林用量、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INR复查间隔时间、左心房内径、心律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入院后经相关治疗均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无1例死亡,出院后随访1个月~3年,全组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均有明显恢复,无再发栓塞及抗凝治疗中的严重出血发生;(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华法林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心房颤动(P=0.000)、左心房增大(P=0.002)、抗凝强度过低(P=0.012)、INR复查间隔过长(P=0.047)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中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相对于颅内出血较好,其发生与多个危险因素有关;(2)临床上应该尽可能减少各项危险因素对抗凝治疗的影响,以避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3)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早期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艳  张用娥 《护理学杂志》2001,16(7):414-415
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保证人工瓣膜功能正常、防止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我院 1 995年 1 0月至 1 999年 1 1月 ,对 43例心脏瓣膜病病人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 ,术后常规抗凝治疗 ,效果满意 ,现将抗凝治疗的护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43例 ,男 1 8例、女 2 5例 ,年龄 1 8~ 56岁 ,平均 42 .8岁。均为风湿性心脏病 ,病史 7~ 1 2年。其中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2 9例 ,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 5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9例 ;心功能 级 36例 , 级 7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 ,术后第 2天开始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低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华法林抗凝的患者212例,按INR值分为低强度抗凝组(A组) 98例,其中男50例、女48例,平均年龄(58.4±6.5) 岁。INR在1.5~2.0;标准抗凝组 (B组) 114例,其中男58例、女56例,平均年龄(57.3±5.1)岁。INR维持在2.0~3.0。 结果 两组均无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A组无出血。B组总体出血不良反应发生5例 (发生率4.39%),其中牙龈出血3例 (发生率2.63%),鼻出血1例 (发生率0.88%),消化道出血1例 (发生率0.88%)。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 vs. 4.39%,P<0.05)。 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5~2.0之间是安全有效的,不增加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引进和翻译抗凝治疗量表,将中文版量表应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 将英文版抗凝治疗量表进行汉化,形成中文版.应用中文版量表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调查,计算分析量表信度和效度.结果 量表提取3个公因子,共16个条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375%;重测信度为0.929,Cr...  相似文献   

15.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身抗凝,与抗凝相关的并发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完善的抗凝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将目前我国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方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中国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利用便携式血凝仪行抗凝自我监测(patient self-testing,PST)及自我管理(patient self-management,PSM)在增加监测频率和保障抗凝安全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非随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我院10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在门诊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且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分为门诊随访组(40例)、自我监测组(40例)和自我管理组(20例)三组。其中男25例、女75例,年龄20~57(42.67±8.20)岁。门诊随访组接受常规中心实验室抗凝监测,自我监测组和自我管理组应用Coagu Chek XS(Roche,德国)便携式血凝仪行抗凝监测,且后者自我调整华法林服用方案。分别完成6个月抗凝随访,分析各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治疗范围时间(TTR)、治疗范围时间分数(FTTR)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抗凝随访期间,三组患者INR实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门诊随访组、自我监测组和自我管理三组的TTR分别是45.9%(4 368.0 d/9 517.0 d)、61.2%(6 057.0 d/9 897.0 d)和65.4%(2 833.8 d/4 333.0 d),三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INR的FTTR分别是48.3%(99次/205次)、60.7%(164次/270次)和64.9%(100次/154次),门诊随访组与自我监测组(P=0.007)及自我管理组(P=0.00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我监测组与自我管理组FTT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100例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间均无血栓形成及严重性出血发生,门诊随访组、自我监测组及自我管理组3组间抗凝总并发症、一般性出血和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或其实际照顾者,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便携式血凝仪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口服抗凝治疗自我监测及管理。与传统的实验室监测随访方式相比,利用便携式血凝仪行抗凝治疗自我监测和管理能够增加患者监测频率,在不增加抗凝治疗风险的基础上能够获得更好的INR控制,从而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半年以上的患者,抗凝监测频率增加到每月一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的方法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及华法林浓度等指标,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5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病人血浆凝血酶原、华法林血药浓度、凝血因子VII活性、国际标准比值(INR)、口服华法林剂量及临床并发症情况.比较出血组与对照组间各种抗凝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1)出血组血浆凝血酶原浓度(81.45±41.27)?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8.55±31.58)?mg/L(P<0.01),华法林血药浓度(546.93±148.18)?ng/ml则明显高于对照组(399.47±107.28)?ng/ml(P<0.05);两组间INR值、VII因子活性及口服华法林剂量差异均不明显(P>0.05);(2)动态观察华法林血药浓度及血浆凝血酶原值稳定性较INR值好;(3)血浆凝血酶原浓度与华法林血药浓度(r=-0.849;P<0.01)以及INR值与VII因子活性(r=-0.781;P<0.01)明显相关.结论定量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浓度及华法林血药浓度有助于准确进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患者口服抗凝剂华法令后抗凝指导,观察术后康复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1年收治的9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的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具体药物用法、用药期间的饮食、对出院患者相应的愈后康复指导等。结果 98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出院后,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设符合中国人自身凝血特点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注册数据库,填补我国心脏瓣膜病临床研究在此领域的空白,并提供科学、客观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交流平台。方法采用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方法,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由全国36家心脏中心参加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启动会制定符合我国心脏瓣膜术后抗凝患者实际情况的住院及随访病例登记表(casereport form,CRF)。前瞻性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行心瓣膜置换术服用华法林抗凝,并接受正规抗凝监测的患者。数据库建设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具有数据监测、查询和统计功能,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系统更新。结果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链接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首页(http://www.zgxxwkzz.com),是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信息平台,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已完成全国34家三甲医院8 42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注册,各中心的随访工作正在进行中。结论我们建立了一个大型多中心、开放式的数据库及网络信息平台,数据库变量设置符合我国人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自身临床特点,为今后临床研究系统性分析提供科学、客观的基础数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