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马丽  安友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65-667
Bispectralindex一脑电双频谱指数是经过计算机自动处理的脑电图定量分析指标。双频谱分析是一统计学技术,用以研究非线性特征的现象。脑电信号即为大量神经细胞的非线性耦合的产物,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多单元连接的复合体;它将时间一振幅关系的原始脑电信号转换成频率一功率的关系,这种时域变为频域的变换,应用了快速傅立叶变换,傅立叶分析提供了获取频域信息的一种较为完整的方法,它使我们利用频率、幅值和相位来描述时域中的振动波形,找出杂乱无章的脑电信号中的主要振动频率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指数在全麻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电双频谱分析(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麻醉和镇静深度监测的指标,是一种脑电信号分析方法。BIS的数值范围是1~100,数值越大,患者越趋于清醒 数值越小,则提示患者大脑皮质的抑制越严重。BIS值在40~60之间往往认为麻醉深度已经足够。它能较好的监测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对防止术中知晓及预测意识消失和恢复都有一定的灵敏度,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是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研究已表明,BIS与许多麻醉药物的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本文将对此做一简单综述,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BIS监测。  相似文献   

4.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出现消除了一直以来存在于麻醉深度监测领域的盲区,有助于避免临床麻醉管理和药物使用的盲目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BIS在提高临床麻醉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麻醉临床教学质量,可很好地帮助年轻麻醉医生的成长,帮助树立正确的麻醉理念,有助于提高麻醉管理能力和对术中不良事件的处理能力,BIS也很好地兼顾了患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苏春蕾  吴文冬  赵辉 《海南医学》2010,21(18):28-29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老年上腹部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B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两组均行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使BIS值维持在50-60之间。记录麻醉诱导前(T1)、切皮时(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5min(T5)的循环指标,麻醉药用量、平均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前和拔管后1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切皮、术中探查时和手术结束时的SDP、DBP和HR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用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拔管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的指导,可以预防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用量,从而提早苏醒时间,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异丙酚和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了解喉部表面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对诱导插管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脑部手术患者,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间断使用芬太尼行麻醉维持,诱导中使用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观察BIS值,同使用安慰剂喷雾BIS的变化对比。结果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患者BIS值变化幅度小,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结论诱导中使用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术中监测BIS,可以更加准确评估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地氟醚对老年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估BIS在地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ASA Ⅰ~Ⅲ级,拟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例),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例)。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逐步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观察指标包括MAP,HR和BIS。记录时点分别为麻醉前、注射异丙酚后2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 1.0MAC, 1.3MAC时。结果:在地氟醚麻醉期,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2组患者MAP,HR无显著变化(P>0.05),MAP,HR的变化与地氟醚无量效关系。在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BIS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不同(P<0.05)。随着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BIS逐渐下降,但每组患者各浓度间BIS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相关,BIS与地氟醚在老年组、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6(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剂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地氟醚麻醉深度。在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以脑电双频谱指数为指标反映出的麻醉深度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全麻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行术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探讨BIS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12月,年龄≥75岁,ASAⅠ~Ⅲ,择期全麻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2例为实验组(B组),术中行BIS监测;上年同期术中未行BIS监测的相同病例18例为对照组(N组)。比较两组丙泊酚用量,术中循环维持和管理,手术室内拔管例数,及术后24 h ICU滞留情况。[结果]丙泊酚用量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B组为(135.37±35.09)mg.h-1,小于N组(176.11±42.13)mg.h-1,P<0.05;术中血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B组使用血管收缩药的例数少于N组,P<0.05;手术室内拔管例数B组多于N组,P<0.05;术后24 h ICU滞留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术中行BIS监测,可减少丙泊酚用量,术中循环稳定,增加手术室内拔管的成功率,改善围手术期转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麻醉诱导前连接BIS监测仪,术中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深度指导用药;对照组术中根据血压、心率(HR)、手术情况及操作者临床经验调整麻醉药用量.记录患者T0~T6平均动脉压(MAP)、HR、酸碱度(pH)、剩余碱(BE)、乳酸(Lac)、血糖(Glu)及皮质醇(Cor)值,记录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情况.结果 两组T0~T6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BE、Lac、Glu和Co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患者睁眼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IS指数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可指导麻醉用药、调控麻醉深度、可控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硬膜外辅助静脉全麻对脑电双频谱(BIS)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静脉全麻组静脉恒速泵入丙泊酚4mg/(kg·h),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每30~60min追加芬太尼3μg/kg,缝皮前最后一次追加芬太尼0.05mg。硬外辅助全麻组在手术切皮前10~20min开始于硬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和0.3%丁卡因(1:1)混合液3~5ml,术中每45~60min追加用药3~5ml,缝皮前最后一次硬外追加3ml。其静脉用药方案同静脉麻醉组。结果 两组BIS和边缘频率(SEF)值在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中HRV功率谱、清醒时血流动力学和HRV的总功率(TP)的变化在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因其完善的镇痛、交感阻滞、预先镇痛作用,使自主神经系统保持较好的均衡性,有效地抗伤害性反应,且不影响意识状态,因此有助于使全麻达到适宜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刘英  曹见儿  叶少敏  邓颖辉 《吉林医学》2013,(30):6236-623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在ICU机械通气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中行机械通气镇静的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并将另5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以微量泵持续泵入异丙酚和咪唑地西泮的方式进行镇静。对照组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的变化而调节药物的泵入量;研究组依据BIS值调节药物的泵入量。对比两组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结果:研究组异丙酚和咪唑地西泮的使用剂量都较对照组低。结论:对ICU机械通气镇静中使用脑电双频谱指数能灵活的调节镇静药物的泵入量,是防止镇静导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近红外光谱(NIRS)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深低温停循环(DHCA)手术中脑氧平衡状况,分析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例接受DHCA主动脉弓手术的患者,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30 min(T1)、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T2)、停循环5 min(T3)、停循环30 min(T4)、循环恢复后10 min(T5)、心脏复跳(T6)、脱离体外循环后10 min(T7)、脱离体外循环后30 min(T8)和术毕(T9)时的BIS、NIRS监测指标脑组织氧合指数(TOI)、平均动脉压(MAP)以及T1~T9时点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观察术后患者意识恢复状况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TOI与MAP、BIS、SvO2的相关性。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患者麻醉期间BIS为20~50,TOI为55%~75%,停循环期间BIS为0,TOI>58%,术后次日清醒;2例术中出血较多患者TOI<55%的时间>30 min,术后5 d未醒;1例TOI<55%但时间<10 min的患者术后次日清醒时有明显躁动,镇静治疗后延迟1 d清醒;另1例患者疑为外科因素于术后4 h死亡。相关性分析显示,T...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近红外光谱(NIRS)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深低温停循环(DHCA)手术中脑氧平衡状况,分析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例接受DHCA主动脉弓手术的患者,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30 min(T1)、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T2)、停循环5 min(T3)、停循环30 min(T4)、循环恢复后10 min(T5)、心脏复跳(T6)、脱离体外循环后10 min(T7)、脱离体外循环后30 min(T8)和术毕(T9)时的BIS、NIRS监测指标脑组织氧合指数(TOI)、平均动脉压(MAP)以及T1~T9时点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观察术后患者意识恢复状况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TOI与MAP、BIS、SvO2的相关性。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患者麻醉期间BIS为20~50,TOI为55%~75%,停循环期间BIS为0,TOI>58%,术后次日清醒;2例术中出血较多患者TOI<55%的时间>30 min,术后5 d未醒;1例TOI<55%但时间<10 min的患者术后次日清醒时有明显躁动,镇静治疗后延迟1 d清醒;另1例患者疑为外科因素于术后4 h死亡。相关性分析显示,T...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老年患者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的变化。方法 听力正常拟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 5 6例 ,观察记录诱导前 (T0 )、诱导后置入喉镜气管插管前 (T1)、插管时 (T2 )及插管后 1,3,5min(T3 ,T4,T5)患者AAI、BIS、平均动脉压 (MAP)及心率 (HR)的变化。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 ,分析两组患者围气管插管期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状况及诱导前 (T0 )AAI,BIS ,MAP ,HR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诱导后所有患者各指标较T0 均有显著降低 ,喉镜暴露声门和气管插管应激使AAI,BIS ,MAP ,HR显著升高 ,T1~ 5时点各参数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但插管后 5min(T5)除AAI回落至插管前水平(T5与T1相比 ,P >0 0 5 )外 ,其余参数仍明显高于插管前水平 (T5与T1相比 ,P <0 0 5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间AAI及BIS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老年患者AAI及BIS变化趋势一致 ,均能反映麻醉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AEPindex)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BIS和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I1组(n=20)和I2组(n=20),Ⅰ1组异氟醚呼末浓度为0.6 MAC,Ⅰ2组为1.0 MAC.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末浓度分别为0.6/1.0 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1.0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BIS和AEPindex.结果:MAP和HR的变化与异氟醚呼末浓度和异丙酚浓度无相关性.BIS和AEPindex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19和-0.832,-0.878;与异丙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888和-0.920,-0.923(P<0.001).BIS和AEPindex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544和-0.728,BIS和AEPindex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BIS和AEPindex能可靠地监测异氟醚-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深度.在反应气管插管的刺激上AEPindex明显优于BIS,但两者均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7.
复合麻醉通过合理的麻醉剂量达到最佳麻醉效果,对患者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身麻醉时,血压、心率等传统意识体征,已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近年来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麻醉深度上具有简便、实用、快捷的特点。该文综述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熵指数在预测意识消失的趋势方面、肌电活动的影响方面和反映伤害性刺激方面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的差异.方法 选择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异丙酚的靶控血浆浓度均从4 μg/ml开始,每30 s进行一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直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记录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熵指数(RE、SE)和BIS值.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缝皮时停止输注.记录患者意识消失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每30 s的熵指数和BIS值.结果 熵指数和BIS在意识消失前30 s与意识消失即刻比较显著降低(SE 78.1至67.3,RE 85.9至72.7,BIS 80.7至66.0,P均<0.01).但是在意识恢复前30 s与意识恢复即刻比较,BIS虽然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至71.6),而SE(65.3至75.4)和RE(73.4至89.2)的增高十分显著(P< 0.05,P<0.01).SE、RE、BIS与OAA/S在诱导阶段相关系数(r)分别0.813、0.875、0.749(P< 0.01).SE、RE、BIS镇静深度Pk值分别为0.83±0.07、0.89±0.05、0.81±0.04.结论 熵指数与BIS在监测镇静深度和判断意识消失方面均能达到较好效果.但是在异丙酚麻醉恢复期的意识判断上熵指数(SE,RE)可能优于BI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联合应用双频谱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性(HRV)监测氟芬合剂、依托咪酯及其加用咪唑安定复合诱导时的麻醉深度,观察诱导后气管插管刺激对BIS和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I Ⅱ级,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81例,根据诱导用药是否加用咪唑安定分为咪唑安定(MD )组和无咪唑安定(MD-)组。观察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分钟、3分钟、5分钟时BIS、95%SEF、HRV、BP、HR的变化。结果 诱导给药后两组的SEF、BIS迅速。降低,插管期间MD-组的BIS呈一过性上升,MD 组的BIS无明显变化;而两组的SEF均无明显变化。诱导给药后两组的SBP、DBP、HR及HF均下降,LF及LF/HF比值无明显变化;气管插管后,两组的SBP、DBP和HR均明显上升;LF/HF 比值明显增大。结论 联合应用BIS和HRV监测麻醉深度,可较好地反映全麻病人中枢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伤害刺激的反应性,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为反馈控制变量,观察和评价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在颅脑手术麻醉的应用可行性。方法46例择期行大脑半球肿瘤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反馈靶控输注组和靶控输注组,每组各23例。反馈组设定反馈值为BIS=50,两组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0μg/ml。记录两组在诱导前、插管后5min、切头皮、锯颅骨、切脑皮质、切肿瘤1h时、缝头皮等时间点的MAP、HR、HRV、BIS变化和丙泊酚的用量。结果靶控组在插管后5min、脑皮质操作、切肿瘤1h等时间点MAP下降较反馈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HR变化较接近,而HRV在插管后5min及脑实质内操作期间的下降幅度大于反馈组(P<0.05)。反馈组BIS值波动范围明显小于靶控组(P<0.05)。反馈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颅脑手术麻醉的应用,可以达到较精确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