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香露兜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方法:以香露兜叶挥发性提取物的收率和角鲨烯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超临界CO_(2)的主要工艺参数对香露兜叶挥发性提取物及角鲨烯萃取、分离效果的影响,运用GC-MS技术对香露叶超临界CO_(2)萃取的挥发性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1 MPa、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15 MPa、温度45℃,分离釜Ⅱ压力12 MPa、温度40℃,分离釜Ⅲ压力6 MPa、温度40℃,萃取时间60 min,CO_(2)流量30 kg/h,药材含水量11%~12%;香露兜叶挥发性提取物收率为3.4%,角鲨烯收率为0.24%;共鉴定了香露兜叶超临界CO_(2)萃取挥发性成分60种,其中主要成分有角鲨烯(11.24%)、月桂酸(11.03%)、叶绿醇(9.03%)、棕榈酸(5.02%)等。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能较好地提取香露兜叶挥发性成分,该研究为香露兜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7,(5)
目的:研究从磨芋中提取磨芋脂溶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最优工艺及成分分析。方法:以磨芋脂溶性成分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磨芋脂溶性提取物的工艺参数,并采用GC-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磨芋脂溶性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8 MPa、萃取温度60℃,分离釜Ⅰ压力15 MPa、分离釜Ⅰ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6 MPa、分离釜Ⅱ温度45℃,萃取时间1.5 h。磨芋脂溶性成分平均收率为1.086%。对磨芋脂溶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共鉴定了38种化合物,主要为脂肪酸成分。结论:与乙醇浸渍法相比,超临界CO_2萃取具有萃取收率高、萃取时间短、脂肪油比较澄明等优点,二者之间成分的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7,(10)
目的: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分子蒸馏提取分离磨芋神经酰胺。方法:以神经酰胺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磨芋神经酰胺的工艺参数;对影响分子蒸馏纯化磨芋神经酰胺的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磨芋神经酰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釜压力35 MPa、温度70℃;分离釜Ⅰ压力15 MPa、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6 MPa、温度45℃;萃取时间90 min。磨芋神经酰胺的平均收率为0.2113%。分子蒸馏纯化超临界磨芋神经酰胺萃取物的工艺参数为:蒸馏温度140℃,蒸馏真空度50 Pa,进料速度1 d/s,刮板转速250 r/min,冷却水温度4℃。结论:该研究工艺稳定、可靠,为磨芋神经酰胺的产业化与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4)
目的:研究黄精种子脂肪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质量分析。方法:以黄精种子脂肪油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黄精种子脂肪油的工艺参数。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黄精种子脂肪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6 MPa、温度40℃;分离釜Ⅰ压力19 MPa、温度60℃,分离釜Ⅱ压力6 MPa、温度50℃,分离釜Ⅲ压力6 MPa、温度40℃,萃取时间为90 min;黄精种子脂肪油的平均收率为1.90%。质量测定分析表明,黄精种子脂肪油的酸值、碘值、过氧化值分别为14.25、64.82和6.34;且黄精种子脂肪油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E)-9-十二碳烯酸、15-甲基-十六烷酸、十五烷酸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脂肪酸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1.57%。结论:与传统溶剂法相比,超临界CO_2萃取具有萃取时间短、脂肪油比较澄明、不使用有机溶剂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丁香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丁香油的工艺。方法:探讨了萃取釜压力并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分离釜Ⅰ压力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丁香油的较优条件。并将丁香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法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用GC-MS法对丁香油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萃取釜压力范围为25~30MPa,较优的分离釜Ⅰ压力为14MPa左右,分离釜Ⅱ压力为5MPa,温度55℃左右。超临界CO2法收率为15%,水蒸气蒸馏法收率为4%,GC-MS分别鉴定出11种和8种化学物质,主要由丁香酚、乙酸丁香酯和β-石竹烯组成。结论:超临界CO萃取法用于提取丁香油具有时间短、收率高等优点,比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更优越。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_2萃取金银花叶中绿原酸及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银花叶的超临界CO2萃取研究,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以期为金银花叶的资源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超临界CO2萃取金银花叶,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查萃取条件对浸膏收率和绿原酸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工艺;并对超临界萃取出来的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研究。结果:超临界CO2萃取金银花叶的最佳萃取条件是: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分离釜Ⅰ压力6MPa,分离釜Ⅰ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6MPa,分离釜Ⅱ温度45℃;挥发油的GC-MS分析共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用于提取金银花叶中挥发油及绿原酸。  相似文献   

7.
谢小霞  葛发欢 《中药材》2007,30(3):345-349
以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三叶木通种子中萃取脂肪油,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对萃取收率的影响,以及分离压力对脂肪油酸值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11MPa,分离釜Ⅰ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6 MPa,分离釜Ⅱ温度45℃,萃取时间2 h。同时将该方法与传统溶剂提以法进行比较,并进行GC-MS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油的组成基本一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02流体萃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应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及正交试验法对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所得萃取物有效成分富集,稳定性好,指标性成分脱水穿心莲内酯和穿心莲内酯含量较高。与传统醇提法比较,该方法流程短,节约溶剂,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釜压力为25MPa,温度为46℃。解析釜Ⅰ压力为6 MPa,温度为65℃;解析釜Ⅱ压力为6 MPa,温度为45℃。流量为40 kg/h。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蛇床子素等成分为指标,并结合药效学,对超临界CO_2萃取蛇床子有效成分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压力、温度、时间、CO_2流量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条件:萃取压力和温度分别为24MPa和51℃;解析釜Ⅰ压力和温度为12MPa和65℃;解析釜Ⅱ压力和温度为6MPa和44℃;流速为11kg/kg·h原料;时间为3h。结果证明,SFE-CO_2工艺比常规提取收率提高约1倍,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质量可控,外观颜色大为改观,并保持了传统中医的用药效果。证明用SFE-CO_2萃取蛇床子有效成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对超临界CO2法萃取天门冬种籽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并确定了最优萃取条件及分离条件,采用GC-MS法分析天门冬种籽油的主要成分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 ℃,CO2流量20 kg/h,萃取时间90 min,分离釜Ⅰ压力8 MPa,分离釜Ⅰ温度40℃,分离釜Ⅱ压力6 MPa,分离釜Ⅱ温度40 ℃.用GC-MS法从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的天门冬种籽油中鉴定出16种成分,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等.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萃取当归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聂诗明  张桂芝  张鹏涛 《中药材》2005,28(3):226-227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当归油的生产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等方法,研究药材粒度、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及解析分离条件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当归油的影响.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当归油的优选工艺为:药材粒度40目,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CO2流量20L/h,分离釜Ⅰ压力8 Mpa,分离釜Ⅰ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6 Mpa,分离釜Ⅱ温度50℃.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具有较高的提取率,该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流体从菜籽油饼中萃取天然VE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芳  林秀仙 《中药材》1998,21(12):619-620
本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菜籽油饼中天然V_E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影响天然V_E收率的主要因素,探索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天然V_E的较佳工艺条件,并与溶剂法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45℃;分离Ⅰ压力12MP、分离Ⅰ温度为45℃,在此条件下天然V_E的收率比常规提取提高了4.5倍,并对所得脂肪油进行了GC-MS分析得到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十种成分。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当归挥发油的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当归挥发油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藁本内酯含量和出油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藁本内酯含量,通过L9(34)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当归挥发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h,CO2流量25 L·h-1,分离釜Ⅰ压力8 MPa,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系统尾压,温度35℃.结论:萃取的当归挥发油得率高、质量好,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4.
正交设计法优选椒目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椒目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椒目中α?亚麻酸的含量和椒目油萃取得率为考察指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椒目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两因素对综合评价值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分离釜Ⅰ温度、分离釜Ⅱ温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优选的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5MPa,分离釜Ⅰ温度35℃,分离釜Ⅱ温度30℃。结论:优化的萃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优选当归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方法:以藁苯内酯、挥发油、萃取物的收率为指标,首先用正交设计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Ⅰ温度、分离Ⅱ温度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然后分别考察药材粒度、萃取时间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结果:优选出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为:当归粉碎成过4目筛粗粉,在30 MPa、65℃条件下萃取2 h,分离Ⅰ条件:12 MPa、40℃,分离Ⅱ条件:6 MPa、40℃。结论:优选出的当归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贯叶连翘提取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7MPa、温度60℃;解析釜Ⅰ压力14MPa、温度64℃;解析釜Ⅱ压力6MPa、温度50℃;CO2流量25 kg/kg原料·h;萃取时间5 h;携带剂为酒精.在此条件下,提取物达到出口标准,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2从黄山药中萃取薯蓣皂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报道了超临界CO2萃取薯蓣皂素的工艺研究,主要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及流量、夹带剂、分离条件等对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薯蓣皂素的最佳条件:萃取压力为29 MPa,温度55 ℃;分离Ⅰ压力为10 MPa,温度60 ℃;分离Ⅱ压力为5.6MPa,温度45℃;分离柱压力为18 MPa,温度为70 ℃;CO2流量为12 kg/kg原料·h;萃取时间3 h;夹带剂为药用酒精.同时还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薯蓣皂素的中试放大,并和传统汽油法进行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比汽油法优越,表现在收率高、提取时间短等方面,两种方法成本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Xiao XY  Cui LH  Zhou XX  Wu Y  Ge FH 《中药材》2011,34(5):789-794
首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老挝产鸡蛋花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提取进行优化,并与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得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5℃;分离釜I压力12 MPa,温度55℃;分离釜Ⅱ压力6 MPa,温度30℃,在此工艺条件下的收率为5.8927%。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鸡蛋花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超临界萃取物主要成分有橙花叔醇、柳酸苄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53种化学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含量高达66.11%,与水蒸气蒸馏法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均匀设计法优选菝葜超临界萃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生  华小黎  于丽秀 《中药材》2008,31(1):120-122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菝葜中有效成份--薯蓣皂苷元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安排实验,探讨压力、温度、夹带剂等工艺条件对有效成分收率的影响,利用HPLC对菝葜萃取产物中的薯蓣皂苷元进行含量测定,计算收率,数据经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优化后的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釜压力25 MPa,萃取温度67℃,解析釜Ⅰ压力10 MPa,夹带剂乙醇浓度95%.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较药典中采用的有机溶剂提取方法可获得更高的收率,为改进菝葜中薯蓣皂苷元的提取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选舒肤爽喷雾剂中蛇床子等4味药材的CO2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 方法: 以蛇床子素质量分数和总萃取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HPLC测定蛇床子素含量,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分离釜Ⅰ温度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选舒肤爽喷雾剂处方中4味药材的CO2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 结果: 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萃取工艺有显著影响,分离Ⅰ温度无显著性影响。优选的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0 ℃,萃取压力30 MPa,分离釜Ⅰ温度50 ℃。 结论: 优选的挥发油萃取工艺稳定可行,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