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尖入路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8月我院行心尖路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36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Flotrac监测血流动力学,借助经食道超声进行术中指导与心功能监测,利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麻醉深度。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经右侧颈内静脉放置临时起搏器,观察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术中出入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全因死亡情况。结果诱导前平均动脉压(95.7±11.2)mm Hg,显著高于诱导后15 min(86.1±7.8)mm Hg(P=0.000)和手术结束时(84.4±10.8)mm Hg(P=0.000),但诱导后15 min与手术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1.000)。诱导前患者心率(82.2±15.3)次/min,显著高于诱导后15 min(74.3±15.7)次/min(P=0.000),手术结束时心率(87.4±15.5)次/min升至诱导前水平(P=0.576),但明显高于诱导后15 min(P=0.003)。诱导前患者心输出量(4.95±0.58) L·min~(-1),显著高于诱导后15 min(4.25±0.31)L·min~(-1)(P=0.000)和手术结束时(4.76±0.29) L·min~(-1)(P=0.009),但诱导后15 min显著低于手术结束时(P=0.000)。诱导前患者心输出量指数(2.90±0.41)L·min~(-1)·m~(-2),显著高于诱导后15 min(2.50±0.27)L·min~(-1)·m~(-2)(P=0.000)和手术结束时(2.80±0.34)L·min~(-1)·m~(-2)(P=0.024),且诱导后15 min显著低于手术结束时(P=0.000)。6例发生肝肾功能不全,2例发生低氧血症,2例发生心力衰竭,1例发生室颤,共3例死亡。结论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需要严密术中监测以及仔细的血流动力学管理,从而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2.
3.
近年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技术快速发展。目前的指南及研究多集中于经股动脉路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然而对需经心尖入路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或其他需要经心尖入路的患者并不完全适用,影响该类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因此,专家组在充分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开展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apical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TAVR)经验较丰富的15家中心专家的意见,提出TA-TAVR手术操作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经心尖入路的规范化诊疗原则,提高我国TA-TAVR规范化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治疗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可行性,并探讨ERAS实施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在华西医院行J-Valve经心尖TAVI 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成功实施ERAS(定义为在手术室成功拔管)的40例为ERAS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73.0±5.0)岁;同期ERAS实施失败的40例患者作为非ERAS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3.0±7.0)岁。结果成功实施ERAS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30.0%vs. 52.5%,P=0.04),ICU停留时间[(2.2±0.4)d vs.(4.0±4.8)d,P=0.00]和术后住院时间[(7.0±2.3)d vs.(9.5±4.8)d,P=0.00]更短,住院费用[(31.1±2.0)万元vs.(34.7±8.0)万元,P=0.00]更低。较差的心功能分级和较高的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是影响ERAS早期拔管的危险因素。结论 ERAS在TAVI中是安全可行的,术前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会出现拔管延迟,而拔管延迟也预示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背景 对于有临床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而言,实施标准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可能有禁忌或高风险.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目的 阐述TAVI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与监测. 内容 实施TAVI患者的术前评估、风险分级、麻醉的准备和麻醉方法的选择以及行TAVI术中和术后监测管理. 趋向 设备更新与开发、进一步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将促使TAVI成为一种在心脏导管室开展的经皮入路微创手术,以后可以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有手术禁忌、合并并发症以及严重、不稳定心脏病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老年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大多数介入瓣膜植入依赖钙化的自身主动脉瓣的定位和锚定。我们为1例82岁无钙化性单纯主动脉瓣重度反流男性患者成功植入Ken-Valve介入支架瓣膜。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处于正常范围,无瓣周漏,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拥有三个定位件设计的Ken-Valve介入支架瓣膜适合应用于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我院经股动脉穿刺逆血流行球囊扩张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男性患者3例,平均年龄70岁,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脏钙化。一般情况均较差,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术前常规禁饮食,未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停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完成桡动脉穿刺测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监测IBP,CVP,以及ECG、NIBP和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老年患者行经心尖介入主动脉瓣植入术(TA-TAVI)的手术护理经验,为相关护理提供借鉴。方法对12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老年患者在DSA杂交手术室于全麻下行TA-TAVI。术前充分了解患者情况、手术流程及配合要点,做好访视、物品及器械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做好应对突发情况准备;术后及时回访。结果 12例均成功完成TA-TAVI,手术时间2~5h,术后住院4~14d好转出院;随访1~7个月,1例因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余11例一般情况好,维持无临床症状状态。结论 TA-TAVI对于高风险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老年患者相对安全有效;护理人员熟悉老年患者病情及手术步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熟练术中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瓣膜疾病是我国常见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目前最新、微创且可用于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合并高龄或存在严重合并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新颖的手术方式给麻醉科医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指南及专家共识对手术及其相关入径、麻醉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综述,旨在为麻醉科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18例接受TAVI的重度AS患者,记录TAVI即刻成功率,观察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相关并发症;随访记录治疗后1、3个月瓣膜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结果 18例实施TAVI成功。对3例AS合并冠心病患者行一站式TAV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2例冠状动脉阻塞高风险患者通过“烟囱”或“开窗”技术加以预保护。1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体外膜氧合器辅助下TAVI;1例尿毒症患者于TAVI前、后接受血液透析。TAVI即刻成功率100%(18/18)。TAVI过程中1例发生心脏压塞而转外科治疗;1例因中度瓣周漏而植入另1枚瓣膜。治疗后3例存在轻度瓣周漏,1例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未见严重并发症。治疗后即刻及1、3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口流速[(203.47±70.65)、(219.64±67.49)、278.00(188.50,289.00)cm/s]和跨瓣压差[(17.16±14.05)、0(0,20.50)、12.00(0,32.50)mmHg]均较治疗前[470.50(428.75,553.25)cm/s、79.50(53.25,112.50)mmHg]降低(P均<0.05)。治疗后3个月内无死亡、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新发房颤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TAVI治疗重度AS安全,且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7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术前重点评估心功能分级和临床症状,完善术前检查;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记录心率、心律、氧饱和度及血压,做好呼吸机、临时起搏器及各种管路的护理,观察并及时处理脑卒中、血管并发症、主动脉瓣反流和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果 97例行心电监护4.2d;术后3例使用有创呼吸机,8例使用无创呼吸机;13例穿刺处出血;20例安置永久起搏器。术中及术后72h以内无死亡,术后呼吸困难、胸痛及晕厥等症状明显改善,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对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术后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系统的护理,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81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半年”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院后检查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叶瓣,主动脉成角99°,为极度横位心。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7%,结合患者及家属的强烈要求,经多学科评估后决定行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术中采用留置Prolene线牵拉及低位释放的方法,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主动脉支架瓣膜功能正常,无反流。本病例为极度横位心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主因"间断胸闷气促25年,加重8月"收住入院。体检示:一般可,血压118/78 mm Hg,颈静脉不充盈,右胸下部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湿罗音,心界左下扩大,心率89次/min,心律齐,主动脉瓣区有粗糙喷射性收缩期杂音,腹部(-),四肢脉搏细弱,双下肢轻度水肿。辅助检查:心脏超声示主动脉瓣环钙化,瓣叶增厚、钙化、粘连,二叶式主动脉瓣,瓣口开放面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女,83岁。因反复胸闷、气促7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2006年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长期慢性贫血。2007年因前壁心肌梗死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2年前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CKD3期。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瓣增厚,回声明显增强,开放受限,测量瓣口面积为0.6 cm~2,多普勒超声计算最大跨瓣压力阶差92。mmHg,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7.
正临床资料病例1:男,74岁,因活动后气促、乏力10余年,加重伴劳力性胸痛、反复下肢水肿3年余收入我院。体格检查:轻度紫绀,双肺啰音,胸腔积液及下肢水肿,主动脉瓣区Ⅳ级收缩期杂音伴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呈三叶瓣发育,团块状增厚、粘连、不均匀严重钙化,瓣环径2.16~2.25 cm,主动脉瓣口流速5.78 m/s,峰压差133 mm Hg,平均压差75 mm Hg,有效瓣口面积0.37 cm~2;二尖瓣轻-中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apical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ricuspid aortic valve,TAV)患者的院内结局。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4年7月—2020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使用J-Valve TM瓣膜行TA-TAVR的患者(包括BAV和TAV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 共纳入354例患者,其中BAV患者75例、TAV患者279例,男229例、女125例,平均年龄(72.2±6.0)岁。手术过程中无死亡发生,总技术成功率97.7%,全因住院死亡率为1.4%。20例(26.7%)BAV患者和46例(16.5%)TAV患者术后即刻出现轻度及以上瓣周漏;无BAV患者需植入永久起搏器,13例(4.7%)TAV患者术后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总需起搏器植入率为3.7%;1例(1.3%)BAV患者和7例(2.5%)TAV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1例(1.3%)BAV患者和1例...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麻醉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对于手术禁忌或高风险手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已作为开放性手术的替代疗法.麻醉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目的 总结目前关于TAVI麻醉监测管理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内容 从术前评估、麻醉方法、术中监测、术中以及术后管理等5个方面综述TAVI的麻醉进展. 趋向 目前国内TAVI麻醉研究较少,麻醉医师安全有效地监测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经心尖TAVR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A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作为B组,分析术后早期心功能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73.34±5.10)岁。A组31例,B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分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中转外科开胸手术、植入瓣中瓣、瓣周漏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0 d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合并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反流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介入瓣膜(J-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