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草乌药典炮制法中"浸泡至内无干心"的科学性。方法:制备浸泡不及、适中和太过的草乌浸泡品及其煮制品,观察性状,采用药典法测定各样品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浸泡适中炮制品易于切制,饮片片型平坦,不易破碎。浸泡后生物碱成分含量均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降低率分别约为:20%、20%、46%,单酯型生物碱的降低率分别约为:8%、25%、37%。煮制使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双酯型生物碱总量较生品均降低99%以上;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分别是生品的2.7倍、2.9倍、3.7倍。结论:草乌浸泡至"内无干心"煮制品成分变化适中,饮片质量佳。故草乌浸泡至"内无干心"具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诃子中的鞣质成分对诃子汤制草乌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解析蒙药诃子制草乌的炮制原理。方法:采用HPLC测定诃子汤制草乌、清水制草乌、去鞣诃子汤制草乌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以及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各炮制品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诃子汤制草乌(0.692 5%)>清水制草乌(0.565 7%)>去鞣诃子汤制草乌(0.493 8%);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诃子汤制草乌(0.110 1%)>去鞣诃子汤制草乌(0.0833%)>清水制草乌(0.076 8%)。结论:鞣质可抑制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使其缓慢水解进而达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生草乌、诃子制草乌水煎液及草乌诃子共煎液中生物碱含量进行比较验证蒙医理论"诃子可解乌头毒"。方法:采用HPLC测定生草乌水煎液、诃子制草乌水煎液及诃子草乌共煎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以及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的含量。色谱条件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以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 mL加冰醋酸0.5 mL)为流动相B。结果: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诃子草乌共煎液>诃子汤制草乌煎液>生草乌煎液;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生草乌煎液>诃子草乌共煎液>诃子汤制草乌煎液。结论:诃子可以使草乌中双酯型生物碱缓慢水解,诃子制草乌的毒性低于诃子草乌配伍。  相似文献   

4.
浸泡程度对川乌炮制品传统质量及生物碱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考察川乌2010年版《中国药典》炮制法中"浸泡至内无干心"的科学性。方法:制备浸泡不及、适中和太过的川乌浸泡品及其蒸制品,观察性状,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各样品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结果:浸泡适中炮制品易于切制,饮片片型平坦,不易破碎。浸泡使生物碱类成分含量降低,随浸泡程度加深,双酯型生物碱总量的降低率分别为28.7%,36.8%,44.9%,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的降低率分别为21.8%,25.5%,40%。蒸制使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降低,较生品均降低>98%;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约为生品2倍。结论:川乌浸泡至"内无干心"蒸制品中生物碱类成分变化适中,饮片质量较佳,川乌浸泡至"内无干心"具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草乌的净制机制。 方法: 采用HPLC测定3批带残茎草乌、去残茎草乌及草乌残茎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的含量。 结果: 带残茎草乌、去残茎草乌、草乌残茎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总含量分别是0.59%~0.66%,0.61%~0.69%,0.39%~0.42%;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总含量分别是0.09%~0.10%,0.09%~0.12%,0.06%~0.08%。草乌不同部位的色谱图中除6种酯型生物碱峰外还存在共有峰4,残茎中峰4的峰面积是去残茎草乌的55%~80%。 结论: 草乌残茎和去残茎草乌中6种生物碱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残茎属于生物碱成分含量较低的非药用部位,需去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乌七祛风散片(制草乌、三七、断节参、雪上一枝蒿、防风等9味中药组成)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次乌头碱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条件,Hanbon-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A)-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 m L加冰醋酸0.5 m L)(B),流速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2 nm。结果:4种生物碱分离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10%(RSD 2.1%),101.09%(RSD 2.2%),102.04%(RSD 1.6%),97.83%(RSD 2.7%),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4,1.7,2.2,0.8 ng。结论:该HPLC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同时测定乌七祛风散片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次乌头碱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辅料米醋的用量和蒸煮方式对制川乌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醋制川乌中的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6种生物碱的含有量。结果相比药典法制川乌,醋蒸和醋煮制川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一级水解,抑制单酯型生物碱的二级水解,从而提高其单酯型生物碱含有量。结论醋制川乌可提高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含有量,以10%醋蒸制川乌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小金丸中制草乌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厂家及批号小金丸中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为该制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小金丸中制草乌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流动相乙腈-20 mmol·L-1磷酸二氢钠(用三乙胺调节pH 6.5)(47∶53),检测波长235 nm。比较4个厂家生产的8批样品中3种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结果:3种生物碱类成分线性范围均为4~60 mg·L-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2%,101.79%,102.13%。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质量分数最高达214.718μg·g-1,最低值18.452μg·g-1。结论:不同厂家和同一厂家不同批次样品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原材料质量、制剂工艺及生产设备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附子生物碱进行分析鉴定并探究其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Q-TOFMS分析鉴定附子生物碱成分,基于溶出率分析附子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分析鉴定了附子中的36个生物碱成分,并测定了其中25个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变化。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脱氧乌头碱等)迅速降低,约2 h几乎检不出;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10-羟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去氧乌头原碱、脱水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先逐渐升高,6~8 h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酯型原碱(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一直持续升高;其他原碱先逐渐升高,6~8 h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结论:对附子生物碱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揭示了附子煎煮过程中各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附子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法同时测定乌头汤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并测定生川乌单煎液、制川乌单煎液中上述6种乌头碱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C18(100 mm×2.1 mm,1.9μm,Thermo,USA)色谱柱,乙腈-0.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样品经电喷雾电离离子源(ESI)正离子化后,通过Thermo TSQ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RM)对6种乌头碱型生物碱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乌头汤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98.86,12.25,155.08,0.15,0.17,0.44μg·g-1。制川乌单煎液及乌头汤中的双酯型乌头碱的含量均明显低于生川乌单煎液,且乌头汤中的单酯型乌头碱的含量低于制川乌。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检测乌头汤中6种乌头碱型生物碱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草乌Aconiti Kusnezoffi Radix与瓜蒌Trichosanthis Fructus按照13个不同比例配伍后,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成分量的变化。方法 草乌与瓜蒌的干燥粉末,混匀,分别用10倍量蒸馏水和75%乙醇浸润1 h,提取2次,每次1 h,合并提取液,离心,取上清液。HPLC采用Welch Xtimate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40 mmol/L乙酸铵(氨水调pH 10.0)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35 nm。结果 草乌与瓜蒌配伍后,随瓜蒌比例增加,药液pH值逐渐降低,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变化不明显,而双酯型生物碱总量增加。结论 草乌与瓜蒌配伍后,从化学成分来看,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增加导致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乌头类药物中毒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均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川乌为毛莨科乌头的主根,附子为乌头的子根(附根)的加工品,草乌为毛茛科北乌头的块根,雪上一枝蒿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短柄乌头的块根。生品极毒,均含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约占0.4%~0.8%。如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杰斯乌头碱(Jasaconitine)等。经水解可成为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乌头次碱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a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碱(Benzoylhypaconine)。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血浆中,草乌及其诃子汤炮制品的6种生物碱类成分LC-MS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用加25%氨水、乙醚萃取后,采用ZORbax-Extend-C18 4.6×250mm 5-Micron 80A柱子检测,流动相水相为10mmol醋酸铵水溶液(氨水调ph=9.0)有机相为乙腈,选择离子检测m/z 604(苯甲酰乌头原碱)、m/z 590(苯甲酰新乌头原碱)、m/z 574(苯甲酰次乌头原碱)m/z 632(新乌头碱)、m/z 646(乌头碱)、m/z 616(次乌头碱)。结果:本方法 6种成分线性关系均良好,精密度、稳定性、基质效应RSD都低于10%,加样回收率为59.11%~96.57%。结论:此样品处理快速简便、检测方法精密度高,适用于血浆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检测,以其为草乌及诃子汤炮制草乌的进一步药代毒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头类药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方法,并测定不同产地和炮制方法的乌头类药材中生物碱的含量,评价17批乌头类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乌头类药材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3种单酯型生物碱和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A)-0.1 mol/L醋酸铵(1 000 ml加冰醋酸0.5 ml)(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 nm;并采用滴定法测定其总生物碱含量,考察乌头类药材不同产地及炮制品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乌头类药材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差距悬殊,考察样品中以四川和陕西的较好,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不低于0.701 3%、0.092 7%、0.394 1 mg/g;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不高于0.309 7%、0.437 2%、0.057 4 mg/g。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准确,可用于测定不同产地和炮制方法的乌头类药材中生物碱的含量;不同产地和炮制方法的乌头类药材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该文比较建昌帮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3种附子炮制品在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从成分角度为炮制减毒增效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对3种附片的炮制过程进行过程性取样,得到生附片、阴附片清水漂制(阴漂制)、阴附片姜汁润(阴姜润)、阴附片蒸制(阴蒸制、阴附片)、阳附片清水漂制(阳漂制)、阳附片砂炒(阳砂炒、阳附片)、淡附片清水漂制(淡漂制)、淡附片米泔水漂制(淡米泔水漂)、淡附片烤制(淡烤制、淡附片)样品,经UPLC-MS/MS检测提取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去甲猪毛菜碱、附子灵、去甲乌药碱的含量,再针对11组样品进行含量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3种饮片炮制过程中,漂制可大幅度降低附子中12种生物碱的含量;蒸制、炒制和烤制可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显著提高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胺醇型生物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的含量。阴附片在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持续降低,单酯型生物碱、胺醇型生物碱呈现先降低后上升;阴附片、阳附...  相似文献   

16.
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其含量变化与煎煮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clipse XDB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 mL加0.5 mL冰醋酸)为A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B相,梯度洗脱,测定生附子和白附片不同时间水煎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水煎极不稳定,仅在0.5 h检测出次乌头碱;而白附片水煎液在10 h内均能检出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其含量逐渐降低,在4 h内可检出乌头碱。生附子水煎液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8 h达到峰值;而白附片水煎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先增后减,约在3~5 h达到峰值,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在10 h内逐渐增大至峰值。结论:生附子和白附片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总体趋势是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焦新乌头碱、焦乌头碱、焦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寻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的适宜炮制方法和加热时间。方法:按照药典方法,以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采用HPLC法,检测蒸制1~8 h和煮制1~6 h(间隔为1 h)的制川乌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等6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制川乌片中单、双酯型生物碱的总量随炮制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生川乌片制备的制川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在炮制1 h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不超过0.040%的限量要求,且内无白心,但此时麻舌感强烈,随炮制时间延长,麻舌感逐渐减弱。蒸2~8 h制品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0.070%~0.15%的含量要求,在蒸5 h达最高,较生品升高约142%;煮制品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含量范围。结论:以制川乌传统质量和生物碱含量要求为指标,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选用蒸法炮制4~6 h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7,(12)
目的比较生姜煮汁制、干姜煮汁制、生姜榨汁制、生姜片拌蒸制、干姜片拌蒸制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中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有量。方法酸碱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含有量;HPLC法测定6种生物碱含有量,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04 mol/L醋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5℃。结果各炮制品中总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有量明显低于生品,以生、干姜片拌蒸制品更明显。干姜片拌蒸制品中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含有量最低;生品中苯甲酰新乌头碱含有量最低。结论与其他姜制方法相比,生、干姜片拌蒸制可更有效地降低附子毒性。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5,(9)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白芍对6种乌头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HPLC法测定该配伍中6种乌头生物碱,计算其透皮速率和渗透系数。结果制川乌配伍白芍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增渗倍数分别为1.99、2.05、1.83、2.01、2.20、2.16。结论制川乌配伍白芍后,可促进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20.
王启隆  刘超  权鹏  方亮  王延年 《中草药》2021,52(11):3201-3208
目的探究炮制对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AKR)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aconitine alkaloids,AAs)经皮吸收的影响,并研制含生草乌和制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 Cocta(AKRC)提取物的压敏胶分散型贴片,考察其药效差异。方法分别从生、制草乌中提取AAs,质量分数分别为59.3%和59.1%。提取出的AAs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BAC)、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A)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A)6种生物碱组成。经过炮制,BAC、BMA和BHA的质量分数分别由3.8%、9.2%、0.4%提高至22.7%、32.9%、2.1%,而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由19.6%、24.3%、2.0%降低至0.5%、0.6%、0.3%。采用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含有生、制草乌提取物的透皮贴片。在体外透皮实验中,考察了生、制草乌中AAs的经皮渗透性的差异,并优化贴片处方。最后,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慢性炎症模型和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模型评价含生、制草乌最佳贴片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 BMA在6种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