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寐从胆论治古往今来鲜有系统阐述。本文从中医经典入手,分析“胆”的功能及经络输布等生理基础,并结合古代医案及临床效案,系统探究不寐从胆论治的理论基础,以窥不寐证从胆论治之义。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从胆论治探析朱玉针灸系(730000)关键词冠心病,胆,胆心同病冠心病临床多属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病,其发病所涉及的脏腑多为心、肝、脾、肾。在冠心病发病所影响的诸脏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胆。因胆病而导致的心病临床并不鲜见,现代医学谓之“胆心...  相似文献   

3.
寤寐异常以失眠和嗜睡最为常见,其论治多基于脏腑功能失调的角度,其中从胆论治者较少。笔者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理论的启发,试图探讨胆与寤寐异常的关系,系统梳理中医论治寤寐异常着眼于胆的辨证思路。通过对胆为枢纽、主决断、喜宁谧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总结了胆的功能异常导致寤寐异常的三个途径:少阳枢机不利,阴阳不和;胆虚决断不能,情志失调;胆为邪扰不净,疏泄不通。进一步充实了中医学在寤寐异常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总结名老中医王新志教授从胆论治情志病的独特观点和经验运用。根据胆的中医学生理功能和特性,提出“心神-胆-脏腑”轴主导情志的产生和变化,认为胆失决断是情志病的关键病机。倡导临证从胆分型论治,根据临床表现将情志病分为胆气不升型、少阳不利型、胆实热盛型、胆怯不足型和心胆失决型;以调整心、脾、肝、胆、肾等脏腑功能为基本原则,运用补脾益肾、升提胆气、和解少阳、清泄胆热、温阳益气、重镇安神及化痰逐瘀等治法,强调心胆共治、肝胆同调,使得心神安位、胆复决断、情志和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经络、生理病理两方面探讨中焦与胆心综合征的联系,提出胆心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属肝胆湿热、肝胆气机不利。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疏肝利胆、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弥补了西医外科手术治疗的弊端,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心与胆相通”首见于《五脏穿凿论》,后经李梴引述:“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心胆沟通于经络,协调于气机,统一于神志。该理论极大地概括了心胆疾病的治疗纲领,对于双心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室性早搏伴焦虑抑郁以心胆失和为发病基础,神明动乱为病机关键。临证时应重在恢复胆疏泄升发之性、固护决断之权,即通过调治胆腑,使胆通则枢机转利、胆清则火郁得散、胆壮则神有所主,如此胆气畅达无碍,心脉通畅搏动有序,神明无所偏倚,有助于双心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思路和方法,为焦虑性失眠的辨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对相关古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理论基础.根据胆的基本生理特点和研究记载,推导得出胆病不寐的主要病机.再结合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逐步归纳出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具体思路和遣方用药的方法,最后附上医案二则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祖国医学的整体念观出发,对鼻渊的治疗另辟溪径。治疗鼻渊患者37例,结果痊愈31例,显效5例,无效1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从胆论治冠心病后焦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伴有焦虑、抑郁的冠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开心温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多虑平治疗。结果:SAS、SDS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焦虑、忧郁的临床疗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从胆论治冠心病后焦虑、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乙肝属中医"胁痛"、"黄疸"、"膨胀"、"积聚"等病范畴。本病多由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脾胃内伤等因素引起,其病位在肝,且常涉及脾胃。临床上乙肝合并胆囊炎很常见。纵观当今,大凡言乙肝之治法,或疏肝理气,或滋阴疏肝,或利湿退黄,成活血化瘀,或软坚消积,莫不以治肝为主,这似乎已成定律。且诸医者在临证时往往不加思索,动辄加用  相似文献   

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D)发病的本质是气血运行失调,情志饮食刺激是重要诱因.气机病变取决于胆,胆作为枢纽,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影响周身气血的运行,影响情志和消化.IBS-D气机郁滞明显,腹痛较为严重,有泻后痛减特点者,常伴有脾...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从肝(胆)论治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真心痛”、“胸痹”、“厥心痛”范畴。病位在心,但与肝(胆)的生理病理关系甚切。笔者经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认为从肝(胆)论治往往收效良好。现总结如下八法,聊共同道研讨。 一、疏肝理气,畅通心脉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心脉不畅证。症见:胸胁闷病,心悸,气短,性情急躁,舌质稍紫或隐现瘀点,脉弦细。心电图正常,或ST段改变,T波轻微倒置。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相似文献   

13.
厌食是指小儿见食不香、食欲不振或胃纳不佳,甚则拒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其中“恶食”“不嗜食”“不思食”“不喜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此相同。小儿厌食多与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其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运失健。文章认为小儿厌食发病的重点虽然在脾胃,但同时还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故推拿治疗时应从肝、脾、肾三脏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髌下脂肪垫损伤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常见于运动员及膝关节活动较多者,其中以女性为多.一般针刺治疗多以肝肾不足、肾阳虚为临证选穴原则.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治疗本病以调理脾的功能为主,现总结如下.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针刺与推拿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未服用各类药物.针刺时患者平卧,近端取穴以膝关节周围腧穴为主,配用阿是穴,远端取穴以脾经所过腧穴为主,用胃经的腧穴.内外膝眼直刺,鹤顶、犊鼻平刺,配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公孙穴;气短局部肿胀者加丰隆穴.迅速进针,以泻为主,留针25~30 min,接华佗牌电针治疗仪,连续中波激强度.  相似文献   

15.
急性腰扭伤为临床常见疼痛性疾病,以发病突然,患者感触痛苦且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由于急性腰扭伤急性期的局部按摩限制,为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病思路,在观察临床治疗以及相关书籍中发现,腰腹部之间在功能及解剖上都有着密切关联。继而初步总结出急性腰扭伤从腹部论治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故拟从腹论治治之,并探讨本法在治疗急性腰扭伤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推拿手法从腹论治急性腰扭伤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依据以及靶向性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失眠在中医学中又称为“不寐”。刘敏教授认为不寐之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不交,与气血阴阳能否濡养密切相关。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刘敏教授概括不寐的病症特点为“阳多胆郁,阴多阳浮”:失眠阳证、实证多见少阳病,枢机不利,胆气内郁,胆火上扰心神;阴证、虚证多见少阴病,阳虚阴盛,虚阳上浮不得眠。临证善用六经辨证,重视阴阳气血,治疗以改善症状缓其标急、调节体质重在固本为主要目标。对于不寐表现为阳证者,治疗常用柴胡类方,以舒畅情志、解郁助眠;对于表现为阴证之不寐者,治疗以附子类方为基础方加减,以温阳固本、镇静安神。同时需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从肝肾论治     
淮辉先副教授从事教学、临床工作近 30余年 ,擅长治疗肝肾疾病 ,多年来潜心研究肝肾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肝肾疾病和从肝肾入手治疗其它病变的经验 ,现奉典型例证 3例 ,特述如下。1 尿血患者 ,男 ,65岁。 1999年 4月 15日初诊 ,主诉全身乏力、尿血半月余、纳呆。在某医院做尿常规检查 ,结果是 :红细胞满视野 ,西医诊断为尿血症。经过一段治疗后 ,无效 ,转来我处看中医。他诉患者半月前与别人争吵后 ,即出现尿血 ,口干苦 ,脉弦长 ,证属肝火亢盛 ,疏泄失司 ,治则疏肝泄火 ,用柴胡舒肝散加减主之 ,处方 :柴胡 10 g、陈皮15 g、川芎 10 g、炒…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小儿非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多数医家均以患侧胸锁乳突肌为治疗重点,以达到舒筋活血,疏通局部血液供给,缓解肌肉痉挛。但局部治疗见效慢,疗程长,尤其是对年龄稍大的患儿。手术治疗有见效快,疗程短的优点,但损伤较大,对肿块不明显的病例疗效欠佳。从小儿生理病理及解剖学分析,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既注意患侧胸锁乳突肌局部,又注意斜方肌等颈项肩部相关组织的整体调节,同时,对健侧胸锁乳突肌亦予以适量的调整,多方位推拿,协调患儿项肩背部肌肉的力学平衡,探求提高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肝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1].<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气血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即阴阳、气血虚损为其本,血瘀、痰浊、气滞为其标,常用治法有活血化瘀,温运阳气、维护心气、益气解凝、芳香开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