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提取方法的麻黄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与现代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CO2)技术提取麻黄中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其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率高,提取较完全,是提取麻黄择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6,(7)
目的优化小花红景天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并分析其主要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小花红景天挥发油,比较两者收率。GC-MS法分析其主要成分。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最佳条件为55℃,萃取3 h,收率为0.064 3%,鉴定出61个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法的最佳条件为提取6 h,液料比8∶1,收率为0.047 5%,鉴定出36个化合物。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提取效果优于水蒸气蒸馏法。小花红景天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桃金娘烯醇、反式石竹烯、3β,17β-3-羟基-螺[5-雄甾烯-17,1’环丁烷]-2’-酮、Z-α-环氧化红没药烯、三十二烷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提取菱角挥发油的效果,为菱角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药材道地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微波辅助萃取法(ME)提取菱角挥发油, 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合分析法(GC - MS)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了23个组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相对含量是13.47%;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0个组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相对含量是57.98%.结论 不同提取法得到的挥发油在成分及相对含量上有明显差别;微波辅助萃取法更适合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提取.  相似文献   

4.
刘艳清  汪洪武  蔡璇 《中成药》2014,(5):1091-1094
目的研究乌墨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与超声波萃取分别提取乌墨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水蒸汽蒸馏法和超声波萃取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34和37种化合物。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2种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相对百分含有量,各占总峰面积的97.31%和98.19%。2种挥发油化学组成各有异同,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杜松烯、α-古芸烯、丁香烯、α-蛇麻烯、β-芹子烯、异长叶烯-5-酮、韦得醇、1,4a-二甲基-7-异丙烯基-4,4a,5,6,7,8-六氢-萘-2-酮。结论不同提取方法所得乌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但主要成分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揭示小茴香挥发油提取过程中的成分溶出规律。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挥发油,固定时间间隔(30 min)收集挥发油/芳香水体系,分离挥发油部分和芳香水部分,选取正二十二烷和肉豆蔻酸甲酯为双内标物进行GC-MS分析并定量。通过热图分析提取主要特征成分,并明确成分分布规律,结合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化学性质考察影响成分分布的主成分。结果 GC-MS共解析挥发性成分123个,其中主要成分为草蒿脑、茴香脑及(R)-(+)-柠檬烯;芳香水溶液中特有成分60种,挥发油特有成分36种,27种成分为油水共有成分。水中特有成分与芳香水中主要成分茴香脑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与草蒿脑及(R)-(+)-柠檬烯含量呈正相关,油中特有成分与挥发油中主要成分(R)-(+)-柠檬烯含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是影响成分分布的重要因素,PC1(相对分子质量、熔沸点正相关)、PC2(折射率正相关)以及PC3(水溶性负相关)是导致成分分布差异的主成分。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挥发油过程中,受挥发性成分自身理化性质的影响,部分成分特异性地在芳香水、挥发油体系分布,芳香水中特有成分增加了主要成分在水部分中的含量,可能是导致挥发油提取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降低挥发油收率及质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孙艳  卞俊  宣伟东  许志仁  柳正良 《中草药》2011,42(4):668-670
目的对没药经SFE-CO2萃取以及传统方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比较。方法通过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GC-MS分析,SEF-CO2萃取得到的挥发油可以分离并确定其中35种成分,水蒸气蒸馏为32种成分,挥发油提取器为33种成分。结论经SEF-CO2萃取得到的挥发油较其他几种方法得到的挥发油在成分以及量上均偏高。  相似文献   

7.
莪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LG  Wang FX  Ni LJ  Wang YL  Yang YJ  Wang CM 《中药材》2012,35(3):471-475
目的:考察提取-共沸精馏耦合工艺(WER)与水蒸气蒸馏工艺(SD)及提取条件对莪术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和条件。方法:WER与SD两种工艺分别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并采用配对T检验法评价莪术挥发油得率差异的显著性,对莪术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和比较。结果:WER与SD工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0h,提取12 h,8倍量水(SD:12倍量水),两种工艺下莪术挥发油得率有显著性差异,其挥发油中有12个共有组分,分别占鉴定出组分的97.19%(SD)与92.25%(WER),且共有组分的含量差异不大。结论:超声不利于莪术挥发油提取,相同条件下WER提取的莪术挥发油可延续SD工艺下挥发油的品质且能显著提高莪术挥发油得率。  相似文献   

8.
程满环  兰艳素 《中药材》2016,(10):2256-2260
目的:研究黄山松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山松松针挥发油,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通过两种不同方法从黄山松松针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104种成分,其中水蒸气蒸馏法分离鉴定得到68种,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1.33%;超临界提取法分离鉴定得到65种,占其挥发油总量的72.81%,两者共有成分29种,含量最高的均为β-石竹烯。结论:黄山松松针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烯烃类化合物,其中多种成分在医药、食品、香料等行业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飞龙  邢学锋  汤庆发 《中药材》2012,(8):1270-1273
目的: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凉粉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凉粉草挥发油,用GC-MS法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40个成分,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34个成分,两者共有成分21个。结论: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主要成分相近,但含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3种不同方法提取薰衣草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薰衣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E)、微波提取法(MWE)、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对薰衣草挥发性成分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3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鉴定。结果:3种方法共检测出54种化合物,分为17种醇类、11种烯类、11种酯类、3种酮类、2种醛类及其他酚类、胺类以及石竹烯氧化物等10种,其中,具有药理活性的萜类及其衍生物占34种;3种方法共鉴别出7种共有化合物,分别为α-萜品烯、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乙酸芳樟酯、荫品酮、(Z)-β-法呢烯、石竹烯氧化物。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又有各自的特有成分:SDE法有6种特有成分,为脱氢芳樟醇、橙花醇、橙花叔醇、枯醇、α-雪松醇、樟脑;MWE法有8种特有成分,主要为α-檀香烯、大根香叶烯、tau-杜松醇、乙酸异龙脑酯、α-环氧-乙酸松油酯等;HS-SPME法有18种特有成分,主要为8-乙酰氧基-芳樟醇、1-羟基芳樟醇、丁酸-3-己烯基酯、柠檬烯氧化物、3,16-二乙酰-伪-澳洲茄胺等。结论:3种方法分别提供了不同挥发性成分的化学信息,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薰衣草挥发性成分GC-MS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美人蕉叶的挥发油。方法:运用气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海南美人蕉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45种成分,占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25.38%。美人蕉叶挥发油主要有1,1-二乙氧基乙烷(5.56%),二甲基氰膦(4.53%)和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3.61%)。结论:该研究为美人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中成药》2019,(1)
目的对2种辅助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分别采用酶解、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再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中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有量。结果 3种方法所得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相似,共鉴定出56个峰,主要成分为内酯类,相对含有量最高的为反式-藁本内酯(34. 22%~38. 17%),其次为洋川芎内酯(8. 59%~18. 22%)、丁烯基酞内酯(7. 17%~7. 33%)、丁基苯酞(5. 21%~6. 46%)等。酶解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和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均能有效提高川芎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 45%和0. 56%,并且是水蒸气蒸馏法的1. 28倍和1. 6倍。结论 2种辅助方法所得的川芎挥发油组分相差不大,但含有量有一定差异,并且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得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石菖蒲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吉来  陈飞龙  贺丰  罗佳波 《中药材》2001,24(7):494-495
采文用GC-MS法分析了石菖蒲挥发油成分,共分离出84个峰,鉴定了52个化合物,并对用蒸馏与超临界CO_2萃取二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所提取羌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在成分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SFE-CO2法提取效率高,提取成分比较完全,为提取羌活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川芎是著名的传统中药之一,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ricumchuanxiongHort.的根茎,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据文献报道挥发油是其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头痛、胸肋疼痛、经闭腹痛、冠心病、跌打损伤等。川芎挥发油传统提取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本文采用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法提取川芎油,用GC 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与传统方法作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仪器川芎为道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荆芥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得油率为指标,以料液比、浸泡时间、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8,浸泡时间24h,浸泡温度20℃,提取时间3h。结论该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得油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温莪术挥发油中组分及莪术醇含量的影响。方法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莪术挥发油,进行气相-质谱联用分析。结果从两种提取方法获得的挥发油中分别分析50个成分,相同组分有18个;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以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较高。结论两种提取方法所得莪术挥发油的组分不完全相同,莪术醇含量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所提取羌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在成分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SFE—CO2法提取效率高,提取成分比较完全,为提取羌活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甘肃产当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乙醚超声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当归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种成分,乙醚超声提取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7种成分,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5种成分。3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存在相同点,主要成分均为藁本内酯,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中占55.89%,在乙醚超声提取法法中占78.27%,在超临界萃取法中占78.19%。结论: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较低,而用乙醚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较高,二者相当。  相似文献   

20.
陈京  吴巧风 《中药材》2005,28(9):823-825
目的:考察苏州荠芋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水蒸气蒸馏和有机溶剂萃取三种方法提取苏州荠芋挥发油,以所得得油率和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指标,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经GC—MS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得油率为3.46%,要高于其它提取方法。采取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的苏州荠芋挥发油品质较优。三种方法提取的苏州荠芋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基本相似。主要为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占42%左右;其次是单萜类化合物龙脑稀(bomene)、侧伯酮(thujone)、二氢香芹酮(dihydrocarvon)、香荆芥酚(carvacrol)等,占27%左右;再次是倍半萜类化合物橙花烯(nerolidene)和γ-杜松烯等约占19%左右。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为提取苏州荠芋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