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估中药蒸气浴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与运动能发育的临床影响.方法:将10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运用中药蒸气浴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54例以康复功能训练为主治疗.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法,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88)之总分;3个疗程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儿肌张力、GMFM评分及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与GMFM评估总分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中药蒸气浴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明显提高其运动能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72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功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对照组为75.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中药蒸气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痉挛型脑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运用中药蒸气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43例以功能训练为主,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法,大运动评估采用盖泽尔发育量表中大运动发育商.结果 治疗后组间肌张力和大运动发育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药蒸气浴配合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肌张力,明显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头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效果。方法:将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则此基础上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功能量表和ADL评分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Berg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后GMFM-88、Berg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头针能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按摩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效果。方法: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和矫正按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比较两组患儿肌张力评定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程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按摩能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肌张力,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Bobath治疗法,配合正确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比较2组患儿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及肌张力评分),及2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GMFM水平较前升高,肌张力评分则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观察组为9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正确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对于降低痉挛性脑瘫患儿肌张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旨在促进患儿更快康复。方法:选择医院门诊2010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疗效、肌张力(采取Ashworth评分)、关节活动度(采用标准人体关节活动度测评量表测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患儿疗效均较好,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达97.50%,高于对照组8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儿Ashworth评分相当,两组患儿肌张力情况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患儿Ashworth评分均改善,较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改善更明显,可见各组患儿肌张力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评分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患儿评分均改善,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儿关节活动度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均提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功能训练对小儿痉挛型脑瘫的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粗大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效果佳,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风池穴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风池穴注射和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用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肌张力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池穴注射能够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与单用功能训练治疗比较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OTOmed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OTOmed组同时给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88)中D、E两能区进行站立、行走与跑跳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除腘绳肌肌张力2组均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均0.05),但MOTOmed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可进一步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内收肌、腓肠肌肌张力,提高其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与Bobath康复疗法联用对脑瘫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两组均进行Bobath康复训练,训练频率为每日1次,每周6次;观察组加用捏脊疗法,频率与Bobath康复训练相同,治疗15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肌张力、发育商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捏脊疗法与Bobath康复疗法联用治疗脑瘫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肌力、肌张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测定内收肌、腓肠肌和腘绳肌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量表测量粗大运功功能,采用ADL评定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背屈角及腘窝角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股角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背屈角及腘窝角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是一种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中药熏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及对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4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中药熏洗+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组(康复训练),每组70例。联合治疗组运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康复治疗组仅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共治疗12个疗程(7 d一个疗程)。评估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法评分),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并记录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Ashworth法评分分值(1. 17±0. 85)分低于康复治疗组(1. 55±0. 77)分,GMFM-88总评分(121. 13±25. 37)分高于康复治疗组(101. 93±26. 1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疗效及下肢肌张力,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阳南石医院行康复运动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患儿实施针灸推拿运动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量表88项(GMFM–88)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患儿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时,可在基础针灸推拿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华佗夹脊穴配合现代物理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的患儿采用神经电刺激疗法(使用痉挛肌治疗仪)、水疗法、温热疗法等现代物理康复疗法和常规的功能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电针华佗夹脊穴的方法。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2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肌痉挛程度评分比较,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GMFM量表总评分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x2=4.56,P0.05)。结论:电针华佗夹脊穴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中疗效显著,可促进患儿脑代谢,并能改善四肢神经营养供应,促进肌张力的恢复,且针灸华佗夹脊穴经济、有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冯梅  招远祺  钱彩文 《新中医》2015,47(4):187-188
目的:观察脑瘫外洗方药浴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瘫外洗方进行沐浴治疗。均治疗20天,通过对Ashworth痉挛评定表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中坐位功能区的评估,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肌张力的变化及腰肌背力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疗效比较,经Fisher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儿GMFM-88表中坐位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增高,治疗组分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外洗方药浴能够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腰背肌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4,(8)
目的探讨中药酊剂蜡疗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包括头针穴位疗法、痉挛肌电疗法、功能锻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42例)加用中药酊剂蜡疗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比治疗前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7.62%)优于对照组(85.29%)(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分级评分(1.57±0.67)明显小于对照组(2.01±0.53)(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35.34±10.14)明显高于对照组(30.27±12.41)(P<0.05);治疗前,腘窝角、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腘窝角度(102.23±11.35)明显大于对照组(91.60±9.51)(P<0.05),观察组内收肌角度(114.35±11.10)明显高于对照组(97.23±10.21)(P<0.05),观察组足背屈角度(72.16±9.52)明显小于对照组(78.63±8.36)(P<0.05)。结论中药酊剂蜡疗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肌张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四维磁场综合治疗系统干预0~6岁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发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儿童康科门诊及福州市儿童福利院收住的0~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四维磁场综合治疗系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GMFM-88评估量表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法评估患儿肌张力,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MFM-88、肌张力、踝背曲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88、肌张力、踝背曲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维磁场综合治疗系统可明显改善0-6岁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发育及肌张力,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蜡疗对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并给予针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上田法及各项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蜡疗。每日1次,共治疗8星期。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头穴丛刺配合蜡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有益于促进脑瘫患者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肢分筋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对降低四肢肌张力的疗效。方法:将4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现代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基础上加"四肢分筋法",对照组仅用现代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儿四肢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2个月后,两组四肢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四肢肌张力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四肢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分筋法"可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四肢肌张力,从而有效缩短康复时间,提高康复疗效,增强患儿家属的治疗信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蜡疗对痉挛型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无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中药水疗,观察组40例给予中药蜡疗,比较2组干预后肌张力及足跖屈角度、干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干预后体内炎症性细胞因子及痉挛改善情况。结果 2组干预后肌张力、足跖屈角度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干预后TNF-α和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痉挛改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蜡疗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减少足跖屈角度,提高粗大运动能力,减轻机体炎症反应,进而显著改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